望眼欲穿地,終于等來了國家極地考察辦公室的來函,確認我入選中國南極科考第21次隊,同時要求在10月10日前將物資設備運抵上海裝船,時間太緊迫了!購置課題所需設備,辦理護照、簽證,一直忙到上船,我才從一個多月的亢奮狀態中突然平靜下來。——哦,就這樣走了,去往那完全陌生的南極!
過西風帶受的那個罪……
剛上船就經常聽到有人提“西風帶”這個詞。西風帶是氣候學上的一個名詞,因常年盛行西風并伴有頻繁的氣旋活動,風大浪急,是去往南極最困難的航程。聽老隊員們講,在西風帶,不暈船的隊員極少,厲害的時候,連船員也大面積暈倒。這么一說呀,我還真就有點向往:出來一趟,說多么多么辛苦,總得暈倒吐一次吧!
果然不出所料,船進入南大洋的第一夜就遇到了第一個氣旋,開始劇烈搖晃,放倒了一大批人。再過兩天,除了船員之外,絕大部分的科考隊員都完全不出門了,好多人一整天都不敢起床。食堂里吃飯的人寥寥無幾,屋里沒固定的東西到處打滑。浪擊打著船舷,擠壓得雪龍船都變形了,墻壁、天花板到處嘎嘎作響,甚是恐怖。

熬到第四天傍晚,風浪才稍小一些。廣播里要求隊員掙扎著起來吃晚飯,補充體力。天氣預報說第一個小氣旋已經穿過,明天、后天將遭遇一個更大的氣旋。想想看,小氣旋都如此,那大的就更……。剛播報完,陳軍打了個寒顫,搖了搖頭,苦笑著嘟嚕了一句:“完了,我活不了了!”隊長鼓勵大家多吃點,小胡強忍著吃了半碗飯,到甲板上透風時又全吐光了。
到了第六天,由于風浪太大,GPS顯示雪龍船幾乎原地踏步。去駕駛室一了解,氣旋強度已經超出了當初的估計,船不敢繼續向南開,否則會傾覆,只好調轉航向頂著風向西航行,所以在緯度上沒有進展。船上的氣氛漸漸有點兒緊張,大家都在談論能否安全到達。有些人開始抱怨隊上的決策失誤,為什么不能等幾天讓風暴過去再走,這樣硬闖搞得現在進不能進,退不能退。
抱怨完了,船反而搖晃得更劇烈了,船尾蹺起時螺旋槳都露出來了,隊員們能明顯感覺到螺旋槳空轉與實轉之間的振動。前兩天情況還好的老張暈得不行,吐得全是綠顏色的,肚皮都痙攣了。我們去看他,他調侃著哀號:“長痛不如短痛,我不活了,求求你們把我扔海里吧!”我們逗他:“哎呀!忍一忍,還有四五天就出去了。”他眼睛里僅剩的一點光立即熄滅了,喃喃自語:“還得四五天?那完了,我死定了!死定了!”
直到第九天中午,風才漸漸小一點兒,預報說下一個氣旋兩天后到達,船馬上重新調轉航向,向南一路狂奔。到傍晚時,感覺涌浪變小了,廣播里說我們已經駛出了西風帶。廣播一停,船上立即洋溢起歡樂的笑聲和尖叫聲,大家都為順利穿過西風帶而高興,雖然幾天沒吃什么,體力還沒恢復,傷疤還沒好就忘了疼,都開始調侃對方暈船時的狼狽。
看,企鵝來了
出了西風帶就進入浮冰區,離南極大陸也越來越近了。船外下起了雪,外面的氣溫白天估計也就2~3℃,晚上就零下了。
進入極圈內,整個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冰雪世界,晶瑩剔透,不帶護目墨鏡根本睜不開眼。由于時區的關系,當時晚10點太陽還沒有落下去,晚霞映得天空一片通紅,照在冰山上反射出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像進了人間仙境。
中午1點多鐘,一隊企鵝向我們走來,一數,有14只。因為這一段被冰覆蓋,企鵝無法下水,只有穿過這一段到前面的浮冰區找到冰裂縫才能捕食海里的魚和磷蝦。企鵝群慢慢走近了,與其說是走,不如說是滑。它們趴在冰面上用腳使勁蹬,翅膀幫忙劃并負責掌握平衡。只有在需要瞭望、呼喚同伴時才站起來。冰雪面比較平坦時它們滑得還挺快,跟人快步行走差不多。

這是一群帝企鵝,體形最大的一種企鵝,身高將近1米,體重30~40公斤,樣子非常富態、憨厚。現在正是小企鵝孵化后的喂養季節,聽動物生態學家王教授講,帝企鵝實行的是交替喂養,企鵝蛋生下來后交由父親孵化,母企鵝趕快去海里進食,由于冬天結冰海水離孵化地有有幾十或上百公里,往返一趟需一個多月,小企鵝孵化出來后由父母輪流照看,雙親交替著到海里捕食補充體力,并在嗉囊中帶回食物喂養自己的小寶寶。
我們一路跟隨企鵝群拍攝,它們不怎么怕人,我們也不過近地打擾它們,一直陪著去了很遠很遠,才和它們再見。
意外,長城站上有郵局
中國在南極洲擁有兩個考察基地——長城站和中山站。長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靠近智利和阿根廷,距離北京17500公里,相差11個時區。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全島分布著9個國家的9個考察站。
長城站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自建站以來,經過1986年、1992年、1995年多次擴建,現已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筑20多座。長城站有充足的科學用房,比如固體潮觀測室、地震觀測室、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衛星多普勒觀測室;還有車庫、工具庫、木工間、冷藏室和蔬菜庫。
長城站的生活設施也很健全。每年可接納度夏考察隊員80名,越冬考察隊員40名。全自動冷熱水供應系統,能保證向站區各處提供18℃左右的溫水,向浴室提供44℃的熱水。寶鋼捐建的發電樓里安裝有4臺柴油發電機,可為站區24小時不間斷供電。站上還設有健身房、乒乓球室、臺球室、音像室和一間很小的桑拿房,隊員在緊張的工作之余,還可健身和娛樂。
最讓我沒想到的是站上還設有郵局,每個隊員都能抽空發幾張明信片,給家人朋友報平安。
長城站的缺點是不在極圈內,有些科研觀測活動無法開展。于是,我國于1989年2月26日在東南極大陸上建立了中山站,距離北京12500公里,與北京相差兩個時區。
中山站的氣候比長城站寒冷干燥,每年連續極晝54天,連續極夜58天。
建站10多年來,中山站也已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筑15座,包括辦公樓、宿舍樓、氣象樓、科研樓、文體娛樂樓、發電樓、車庫等。中山站由于其極佳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科研資源,已經逐漸取代長城站成為中國南極科考的主要支撐基地,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空大氣物理、地磁、地震等。
枯燥的科研活動我就不說了,在這兩個站里生活了一段時間,我看到了一些讓人感動的東西:這里所有的科學家都是民工,博導級的人物有時也干粗笨的力氣活,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把他們緊緊綁在一起。在南極這種極端氣候條件下,單個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互相依靠才有生存繁衍下去的可能。他們,就像鄰居企鵝一樣,讓人敬佩。
(作者: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