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孫士海訪問孟買時說:“對印度的任伺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可能也是正確的.這個國家太復雜了?!敝袊v印度孟買總領事袁南生的見解或許能夠加深我們對印度的理解。
在印度,人們判斷一件事情對錯的標準是:老百姓是否認同
在印度,10億人口中,至少有1/3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因此,國際上不少人認為,印度的民主是假的。但是我認為,與其說它是假的,不如說它不太完善。如果是假的話,那印度共產黨的領導人怎么能當選上印度的議長,他們就是靠群眾選上來的。而且,共產黨在西孟加拉邦連續6次獲勝,執政長達27年,這些都是群眾選舉出來的。
印度開國至今已進行了11次大選,但無論是被選上的還是下臺的,沒有不尊重選舉結果的情況,它的選舉是計算機點票,不是人工點票,大家都非常認可。
在印度,政治制度設計是資本主義,而經濟上則長期實行社會主義,在其憲法里還有社會主義條款,他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就是講平等、平均,關注弱勢群體,在這方面,印度做得比中國好。
比如,它甚至規定了殘疾人必須占公務員的比例數,我到孟買就任時,迎接我的卡邦的禮賓官就是個瘸子。我當時就納悶,這么大的國家,怎么派個殘疾禮賓官,多少有些不禮貌,這個禮賓官就是靠這種制度考進公務員隊伍的。所以說,印度的制度設計有普度眾生的理念。

雖然這種制度不如中國效率高,它可能導致決策緩慢,但是不會出現大的社會政治方面的問題。從實際效果看,印度的制度設計是符合它的國情。印度有那么多的民族問題、種姓問題,但是從未出現過大的沖突。
據有些媒體報道,在印度的國會里,有六成的議員是“黑幫”,就是有犯罪前科(當然這個數字有點夸張),這在國外簡直是不可思議。但對于印度這卻是正常的事情。在印度,人們判斷一件事情對錯的標準是:老百姓是否認同,老百姓認可的就是合法的。否則,就是不合法的。
一個議員,就算他有犯罪的前科,如果他被民眾選舉出來,那就合法的。這就是印度的國情。歷史上也有這種情況,刺殺總理英·甘地的策劃者后來就被選為議員。更典型的例子是:曾被世界銀行評為經濟改革典范的安德拉邦首席部長在地方議會選舉中竟遭選民淘汰,原因就是大多數老百姓認為,邦政府的經濟改革未讓大多數老百姓受益,只是讓富人受益。
如果印度的經濟模式是失敗的,那世界上除了中國,就沒有成功的經濟模式了
在印度這么個國家里,竟然沒有多少高速公路,這讓外界非常奇怪。因為這與一個大國的地位實在不對稱,但印度的制度設計就是這樣的。在印度,土地是私有財產,不像中國那樣土地歸國有,這樣就無所謂“強制拆遷”,這就限制了高速公路的發展。
城市建設也遭遇這樣的瓶頸,你不可能把低收入者趕走,然后建高樓,你只能另外找個地方建新城,像孟買就這樣,這種制度確實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速度。但是這種制度卻有效地保護了文物古跡和老百姓的利益。
印度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的綜合經濟制度,有人稱它為“印度式社會主義”。印度開國時,從英國手里接收的像民航、鐵路、海運等,都不是私人的。而且在一些重要領域,它不允許私人資本進入,像現在的石油、外貿出口等都是國家的資產。
在經濟的發展中,印度政府發現,經濟發展慢是國有資產搞多了,所以現在它專門成立了一個部,叫國有資產減持部,就是為了降低國有資產的比例。
印度經濟最發達的是服務業,如它的銀行業、證券業高度發達。全球500強中的大多數企業的財務數據處理,都通過衛星傳送到印度的班加羅爾,70%的財務數據在這里處理。孟買股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股市之一,但是印度的民航業就不發達。
印度的制造業也和中國差得比較遠,外界認為,中國是世界的加工廠,印度是世界的辦公室,到底是加工廠好還是辦公室好呢?目前,關于這兩種經濟模式,還在爭論中。 。
加工廠的經濟模式可以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加快城市化,為國家提供財稅收入。但不好的地方是,對環境污染大,容易過度開發和開采,寅吃卯糧。同時,可持續發展有些問題,投入產出比不合理,高投入低產出。
一個實際的情況是,在過去十幾年,印度的經濟每年保持著7%的發展速度,在世界上僅僅次于中國的9%的發展速度。如果印度的經濟模式是失敗的,那世界上除了中國,就沒有成功的經濟模式了。
而且,印度在“走出去”戰略比中國成功,如印度是美國本土以外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認證的制藥企業最多的國家;它的教育也是與國際接軌的?,F在,在聯合國里工作人員中,印度人很多。
在邊界問題上,印度人窩了一口氣
印度是一個崇尚和平的民族,性格比較溫和,但印度人的面子觀念也很強,1962年那場戰爭對印度人的影響非常大,自印度開國以來,它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因此,在印度人心目中,失敗情緒非常重。
近幾年,隨著印度國力的上升,民族情緒也在上升。在改革開放前,不能說中國比印度好,但是現在確實比印度好,印度和中國至少有20年差距,中國的影響也在劇增,這使印度人心里不平衡,借機宣泄他們的情緒。
在政府方面,也有機制性的東西不斷喚醒民眾的這種記憶:我在孟買工作期間,有一年接到當地政府邀請去參加他們的警察節儀式,當我拿到邀請函時,在背面赫然寫著:“為了紀念在1962年中國侵略印度戰爭中獻身的警察”。另外,在新德里大學有一尊尼赫魯的雕像,在底座上就寫著:1962年,中國“入侵”印度后尼赫魯總理憂憤而死。
印度人這種民族情緒也滲透到了經濟領域。比如,它對中國的資本進入印度就進行嚴格的限制,印度把中國和巴基斯坦等四五個國家歸為一類,有些領域對中國等國家是嚴格限制的。它一怕中國控制它的經濟命脈:二怕中國占它便宜。因此,中國和印度的經貿嚴重不對稱,中國在印度投資少,印度在中國投資多。如2004年我在印度時,因各種原因到印度的中國人只有5萬人,總投資不到1億美元,而到中國的印度人有48萬人.總投資達7億美元。
此外,印度不少人對投資者的看法和我們不一樣,他們認為對給引進來的外資實行優惠政策,視為把國家資產送給外國人,如同賣國,所以他們對外國投資也不如中國熱情。
對待印度,中國人不可有大國心態
無論從國際利益和傳統友誼來說,中國人都要和印度人搞好關系。印度是承認新中國的第一個非社會主義國家,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后,印度仍然堅定地支持中國的一個中國的政策。因此,在中印交流中,國人要克服傳統思維——不少人覺得印度很窮,因此瞧不起印度人。近幾年,有的國人在到印度旅游時就有這種心理,表現得趾高氣揚。
我覺得印度人的許多優點值得國人學習。如印度的富人,總體上非常自律,很少花天酒地、包二奶、嫖娼,不僅不偷稅漏稅,還主動要求多交稅。而且,富人們樂善好施,經常向扶貧項目和教育事業捐款。在印度公立學校,包括新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幾乎不用交學費,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有大財團的捐助。
此外,印度的知識分子也非常值得國人學習,整體來說,他們淡泊名利,不會去投機鉆營,為了利益而說假話、傍大款;在學術研究上堅持良知,耐得住寂寞,一個課題研究搞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也心甘情愿。
這就是為什么印度在獨立以來短短幾十年時間里有三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醫學和經濟學獎的原因,也是在短短十年時間里,印度軟件業將日本和歐洲遠遠拋在身后,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件大國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