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彈槍是一種特立獨行的早期步兵支援武器,它是在尾桿式槍榴撣以及迫擊炮的雛形——擲雷器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是后世各種榴彈發射器的直系祖先之一。擲彈槍可以看作是把槍,炮兩種武器結合在一起的一種嘗試,試圖在保持武器體積、質量較小的前提下發射較大威力的爆炸或特種彈。日本很早就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基本實現了擲彈槍的實用化,一、二戰期間曾研制出多種型號的擲彈槍及類似武器。

本文所稱的擲彈槍在日文中表示為“擲彈銃”,如“乙號擲彈銃”,對應的英文是Grenade Rifle(榴彈步槍),是一種只能用來拋擲彈丸的槍械;而日文中的“擲彈器”或“發射筒”,如“二式擲彈器”、“弒裂一○○式擲彈器”等,英文則稱為Grenade Launcher(榴彈發射器),是指一種安裝在制式步槍槍管上的用來發射榴彈的附加裝置。二者的區別是擲彈槍只能發射空包彈,用于將榴彈或其他彈丸拋擲出一定距離,本身不能當作普通步槍使用;而安裝后者的步槍將其卸除后即恢復成為普通步槍。
本文涉及到的擲彈槍均是由制式步槍改造而成,或是在制式步槍結構基礎上設計出來的。但不是所有的日本制式步槍都與擲彈槍有關,研究證明只有3種步槍參與過這種改造——十八式、三八式和九九式。

十八式步槍也稱為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式村田步槍,是村田経芳設計的一種單發步槍,沒有儲彈機構,發射一種11mm黑火藥步槍彈。日本一共生產過81000支十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是1905年在南部寅次郎主持下設計定型的,發射6.5mm無煙藥步槍彈,并有一個5發單排彈倉。三八式設計合理,制造精良,其獨特特征就是槍機上有一個跟隨槍機一同開合的防塵蓋。三八式的生命力很強,在日軍中的服役時間跨度超過了35年,三八式步槍與三八式騎槍總共生產了約350萬支。九九式步槍是1939年定型的三八式的改進型號,包括標準長度步槍和短步槍,發射7.7mm步槍彈。標準長度的九九式生產時間很短,只生產了38 000支。從1941年末到二戰結束,九九式短步槍生產了約240萬支。
甲式/乙式擲彈槍
以十八式和三八式步槍為基礎制成的兩種擲彈槍首次出現在1919年出版的日本步兵學校為野戰軍官印制的一本手冊中,分別稱為“甲式擲彈槍(甲號擲彈銃)”和“乙式擲彈槍(乙虢擲彈統)”。兩種擲彈槍都用來拋射底部帶有長桿的高爆榴彈和特種彈。盡管擲彈槍在1919年之前就被投入到戰場上進行實地應用,但之前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有爭議的試驗產品。
甲式擲彈槍是利用退役的十八式步槍改造而成的,但甲式擲彈槍是由誰制造的,以及總共制造了多少支等,尚未見到詳實資料。

甲式擲彈槍有一個沉重的帶有金屬托底板的大型木制槍托,槍身中部有一副支撐槍身的可折疊式兩腳架,槍托中下部設有一根皮帶,用來捆扎兩腳架以便攜行。在槍管下部套有一個木套,用以握持槍身,方便調整方向和發射角度,木套是活動的,靠槍管上的定位彈簧固定。槍管前端設有一個可調整的瞄具。此外,還有一根帶有木制手柄的拉火鋼索,鋼索的一頭穿過扳機上的小孔并固定在上面。甲式擲彈槍的槍管為滑膛式,口徑為12mm,槍管長476mm。從外觀來看,甲式擲彈槍顯得非常“壯實”,全槍長1.15m,全槍質量達到7kg。
甲式擲彈槍可發射甲式高爆擲榴彈、照明彈和信號/煙幕彈。甲式高爆擲榴彈采用不帶預制破片槽的鑄鐵彈體,內裝l 30g苦味酸炸藥,全彈質量lkg,使用觸發引信。照明彈彈體采用銅管制造,內裝照明煙火劑,全彈質量lkg,使用延期引信。信號/煙幕彈彈體材料為薄鋼板,內裝照明劑或發煙劑,藥柱上方帶有降落傘以延長滯留空中的時間,全彈質量1kg,同樣使用延期引信。無論是哪種彈丸,其彈體底部都有以螺紋固定的發射桿。
甲式擲彈槍的具體使用步驟如下:將兩腳架打開,將槍身支撐在地面上,根據目標位置,調整方向及角度;將彈丸底部的發射桿插入槍管內,抽出彈體上的保險銷;拉開槍機,裝入一發空包彈,握住拉火鋼索手柄并向后拽,鋼索向后拉動扳機,擊發空包彈,產生高壓火藥燃氣,推動發射桿,將整個彈丸拋擲出去。隨后即可進入下一輪發射程序,每分鐘大約可以發射2~3發彈。甲式高爆擲榴彈在落地時,引信因撞擊發火而引爆彈丸,照明彈和信號煙幕彈則在引信延時到期后點燃內裝的藥劑。當射角為40°時,甲式高爆擲榴彈的最大射程為320m,破片殺傷范圍半徑為5m。
與甲式擲彈槍不同,乙式擲彈槍是在三八式步槍結構基礎上獨立設計的,并不是用三八式直接改造而成的。乙式擲彈槍的槍機缺少通常標準三八式步槍槍機生產時的一些加工工序,例如沒有加工與彈倉相連接的部分,也沒有加工出橋夾裝彈時的插槽,甚至沒有防塵蓋。

乙式擲彈槍和甲式結構相似,但槍管口徑為11.3mm,同樣是滑膛的,槍管長增加到530mm,但全槍長減少到1.05m,全槍質量則為10.8kg。質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乙式擲彈槍改用類似于迫擊炮式的大型金屬底座,以防止在松軟地面使用時強大的后坐力將槍身“砸”入地面。
乙式擲彈槍發射乙式高爆擲榴彈、照明彈和信號/煙幕彈,全部采用延期引信。其中照明彈、信號/煙幕彈與甲式擲彈槍使用的基本一致,但高爆擲榴提供了“10支擲彈槍、1000發榴彈和2 000發照明彈”。
“布干維爾”擲彈槍和簡易擲彈槍
到二戰期間,笨重的甲式/乙式擲彈槍在日軍中已經徹底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的榴彈發射裝置,如九一式槍榴彈、三式套管槍榴彈、二式槍榴彈、一○○式擲彈器和八九式重擲彈筒等。不過擲彈槍本身并未完全消失,在二戰末期又出現了幾個新品種,“布干維爾”擲彈槍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種。
“布干維爾”擲彈槍是將八九式重擲彈筒筒身結合到三八式步槍上,用以發射直徑為50mm的八九式擲彈筒彈,也可發射手榴彈。這種具有相當獨創性的構想是第六師團的野村上尉提出來的,這位設計者還曾制造過代用地雷和手榴彈。1945年7月,澳大利亞軍隊在所羅門群島西北的布干維爾島與日軍的戰斗中繳獲了7支這種擲彈槍,因此得名“布干維爾”擲彈槍,而此前對該擲彈槍并無一個專門的稱呼。這種擲彈槍是將標準步槍槍管截短,然后將八九式擲彈筒的筒身焊接上去,在擲彈簡彈的底部相應地鉆一個孔,去掉受潮的發射藥,以便發射時使火藥燃氣進入藥盂,藥盂銅制的側壁膨脹嵌入膛線,以密閉火藥燃氣,達到相應的射程。由于后坐力較大,這種擲彈槍和擲彈簡一樣抵在地上發射,常用的發射角度是45°。這種武器即便是在距離目標很近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射程大約在27~274m之間。澳大利亞軍隊繳獲的7支都是用三八式步槍改裝的,但英國諾丁漢皇家軍械館中還藏有一支用7.7mm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改造的“布干維爾”擲彈槍。
現存的實物中還有一支帶有膛壓測試裝置的擲彈槍。該槍是以小倉陸軍造兵廠第二分廠制造的一支三八式步槍改裝的,發射7.7mm步槍彈,在加大的節套上裝有全套的膛壓測試裝置,全長1.08m,其中槍管長603mm。圓柱形榴彈發射裝置螺接在槍管口部,全長73mm,外徑25mm,帶有5條閉氣圓環,后部有左右對稱的兩個方形缺口,以便用工具將其卸下。關于這支擲彈槍的資料幾乎為零,只知道它發射的是某種套管式槍榴彈,很可能是用來測試發射槍榴彈時空包彈的膛壓。
二戰末期還出現了幾種簡易擲彈槍,它們并不是制式型號,而是當日本面臨最后失敗時,計劃用于武裝民眾,進行“本土決戰”的一類自制的簡易代用品。這類武器是一種大口徑的身管武器,以黑火藥為動力,發射“從榴彈到碎銅爛鐵的一切能找到并可以裝人槍管的東西”。雖然看起來并不像真正的武器,但確實是日本的武器設計師專門設計的,并且將制作和使用方法印成手冊進行推廣,以便軍隊和居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簡便的方式使用該武器。其材料各式各樣,包括木、竹、線繩、金屬絲、鐵釘和薄鐵管等,發火方式包括導火索和夾在簡易槍機上的火繩。常見的簡易擲彈槍有兩種式樣:一種是以粗竹簡為槍管,外面纏有金屬絲以防止裂開;另一種以薄壁金屬管代替竹筒,外面同樣纏有起加強作用的線繩。此外,還有用廢舊步槍改裝的簡易擲彈槍,槍口處裝有用竹筒、金屬管和木頭制成并外纏線繩加固的發射筒,仍使用空包彈作為發射動力。后期的空包彈甚至也進行了簡化,用棉花和棉布制成并浸過蠟的塞子代替彈殼縮口或木制彈頭。不過由于日本迅速潰敗投降,這些簡易產品并未經歷實戰,也沒有它們實際使用的記載,甚至連大致的生產數字也無從統計。
結語
擲彈槍是步兵用榴彈發射裝置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旁門分支,似乎命中注定其更適合成為博物館展品而非實用武器,盡管其構思不可謂不巧妙,但它比槍榴彈發射裝置要笨重得多,攜行不便,而與追擊炮相比,在發射速度、發射準備和射程調節的方便性以及彈丸的種類和威力上都相差甚遠,特別是擲彈槍的用途單一,不能發射步槍彈借以自衛,還需要占用額外的人員編制,種種缺點決定了它將成為一種半途夭折的武器,因此只有日本等國在上世紀前半葉進行過研究,在槍榴彈發展成熟和中小口徑迫擊炮實現輕型化以后,擲彈槍的設計就被徹底淘汰,再未被重新啟用過。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