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
1943年11月20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五兩棲軍在塔拉瓦(Tarawa)登陸。封繪(見題圖)上展現了塔拉瓦戰役中陸戰第二師的4名士兵正在觀察前方準備進攻的場景。在這幅封繪中,陸戰隊士兵已經裝備了有迷彩圖案的作戰服裝,上衣只有左胸前有一個口袋,上面有USMC字樣以及由鷹、鐵錨和西半球圖案組成的海軍陸戰隊標志;在M1鋼盔的迷彩盔罩上也有同樣的標志。因為兩棲登陸戰中通常都要涉水上岸,為防止存水,陸戰隊員都沒有佩帶陸軍步兵的帆布護腿。
此時陸戰隊裝備的湯姆遜沖鋒槍還是拉機柄位于機匣正上方,槍口帶有制退器的早期型號。站在隊伍最后面的陸戰隊員使用的正是這種武器。
半跪姿勢的那名陸戰隊員使用的是M1A1火焰噴射器,他背負兩個鋼瓶,其中裝填的是用肥皂粉和汽油混合再經過超聲波震蕩后形成的膠狀凝固汽油。這種火焰噴射器是哈佛大學的化工教授與美孚石油公司的工程師聯合開發的新產品。在太平洋戰爭的歷次兩棲登陸戰中,作為防守一方的日軍大量修筑用整棵粗大椰木和厚沙土層建成的碉堡工事,以抗擊美軍登陸進攻。這些工事異常堅固,即使是用大口徑艦炮轟擊,若不是直接命中,都很難將其摧毀,陸戰隊員手中的輕武器更是對其奈何不得。但是如果使用火焰噴射器對準工事的射擊口來一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火焰噴射器的射程較近,使用者經常要先背負著火焰噴射器穿過敵方的火力網,來到距離工事很近的地方才能實施攻擊。火焰噴射器較大的體積和質量都影響了士兵的行動,萬一不幸儲油瓶被擊中,使用者就會立即被一團火焰吞噬。
匍匐在最前面的陸戰隊員和跪在他身后的戰友分別使用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和卡賓槍是二戰中美軍裝備量最大的輕武器。二戰中美軍的輕武器自動化程度比較高,普通士兵都裝備了可以半自動射擊的M1伽蘭德步槍,而日軍大量裝備的還是手動裝填的三八式步槍。三、四個使用半自動步槍的美軍士兵就可以壓制日軍的一個步兵班,同等規模建制的部隊,美軍的火力占壓倒性優勢,這使美軍在交戰中往往可以以少勝多。例如在叢林中作戰,視野視距受到極大限制,日軍士兵槍打得準卻無用武之地,而美軍則一有風吹草動就集中火力向某一方向進行火力覆蓋,屢試不爽,許多日軍根本沒看到對方就被打倒了。另外,在日軍夜間偷襲美軍營地時,美軍受到損失后總結出經驗,美軍手中的半自動步槍使他們常常處于優勢地位,條令規定:發現偷襲,任何人不要亂跑,立即就地臥倒后用手中武器向仍站立和跑動的人射擊,這種方法也每每奏效。
另一幅封繪(下圖)展現的是1945年的硫磺島(IWO JIMA)戰役中4名陸戰隊隊員各持武器的姿態。

畫面最左面的一名陸戰隊員將M1刺刀裝在步槍上,并且擺出了一副準備與敵人拼刺刀的架勢。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的右手食指還留在扳機護圈內,想必彈倉里已經壓滿了8發彈,隨時可以向逼近的敵人開火。由于安裝了M1刺刀的M1步槍全長要小于安裝了三十年式刺刀的三八式步槍,再加上美軍沒有像日軍一樣進行過拼刺技術的嚴格、系統的訓練,所以如果一對一拼刺刀的話,美軍士兵是要占下風的,崇尚實用主義的美國陸戰隊員們不會去以短搏長。陸戰隊應對近戰的策略是大量配發柯爾特M19110.45英寸手槍,并且充分發揮沖鋒槍、卡賓槍在近程的火力優勢,以槍代刀。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陸戰隊員就不敢或不能與敵人近身格斗。實際上,陸戰隊員經常潛入日軍工事中與敵人搏斗,在狹窄的空間里無法拼刺刀,日軍士兵的拼刺技術就無法得以施展,陸戰隊員反而憑借體格的優勢在搏斗中占了上風。在對付夜間偷襲滲透進陣地的小股日軍時,陸戰隊員們往往手持匕首隱藏在暗處,等日軍靠近后突然發力,一擊斃敵。
半跪在他身邊的戰友使用的是唧筒式溫徹斯特M12霰彈槍,這種武器結構簡單可靠,不怕進水進沙,對付戰壕工事中的敵人得心應手。他還在腰間掛了兩個彈藥袋,以攜帶額外的彈藥。同時,他還背有可拆卸成兩段的M9A1“巴祖卡”火箭筒,不過筆者倒是認為這支火箭筒沒有必要帶。由于坦克的體積和重量太大不便裝卸運輸,日軍很少在駐防的海島上部署坦克,極少的幾次坦克出動都被美軍地炮和艦炮火力消滅了。不過,萬一與日軍坦克遭遇,以“巴祖卡”的威力對付日軍的95、97等輕型、超輕型坦克,還是完全能夠勝任的。
另一名陸戰隊員使用的是勃朗寧自動步槍(BAR)。
最右邊的陸戰隊員是火焰噴射器手,使用的M2A2型噴火器比早期的M1A1型噴火器有了很大改進,形似沖鋒槍的雙握柄發射部分更短、更靈活。火焰噴射器手通常都會攜帶一支0.4 5英寸手槍作為自衛武器,圖中可以看到他掛在腰間的槍套。
在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歷經了瓜達爾卡納爾、塔拉瓦、沖繩、塞班、硫磺島等多次兩棲登陸作戰。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之后,成功地實施了“躍島”作戰,目標直至日本本土,同時積累了兩棲登陸作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完備的戰術理論體系。這些輝煌的榮譽使得美國海軍陸戰隊由海軍下屬的一個兵種(一直以來都被認為只能給海外使館和軍事設施站崗值勤的衛戍部隊),一躍成為美軍的第五大軍種。這支陸戰隊在嚴酷的戰爭中逐漸成熟,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武裝力量。
朝鮮戰爭
這幅封繪(下圖)表現的是1950年朝鮮長津湖(Chosin Reservoir,也譯作長津水庫)戰役中的陸戰隊員。此時陸戰隊裝備的輕武器和單兵裝具與二戰時幾乎沒有變化,圖中仍然是M1半自動步槍、卡賓槍和勃朗寧自動步槍“老三樣”。其中,勃朗寧自動步槍在槍口部位安裝了兩腳架,可以像輕機槍一樣架起來進行有依托射擊,以提高命中率。為抵御朝鮮冬季的嚴寒,圖中的陸戰隊員都配發了帶有毛內襯和帽子的長大衣以及帶有護耳的棉帽。戴手套可以防止手被凍僵,特別是勃朗寧自動步槍手,戴的是一雙長及前臂的連指手套(僅拇指、食指單獨分開以方便射擊),腳上還穿了一雙M1944式防寒靴,橡膠鞋底可以防止雪水浸入。左邊第一名陸戰隊員像是個基層指揮員,肩上背了一部SCR-536手持無線電對講機。這種二戰時就裝備美軍的通信器材,外形很像老式移動電話“大哥大”。

朝鮮戰爭是我人民解放軍與美軍的惟一一次正面交鋒,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更是其中的一場惡戰。
是役,美軍陸戰第一師的大部曾一度被我志愿軍包圍,最終傷亡七千余人。事后美軍人員表示,如果中國軍隊擁有與美軍等同的補給能力和空中打擊力量,那么陸戰第一師將全師覆沒。應該說,經歷過二戰的老陸戰隊員,也對我志愿軍堅強的戰斗意志深感震驚和欽佩。
越南戰爭
二戰結束后,美軍步槍先后換裝成M14 7.62mm自動步槍和M16 5.56mm自動步槍,機槍換裝成M60機槍,并裝備了M79榴彈發射器。由于輕武器及其使用彈藥的變化,單兵裝具也隨之變化,M1956裝具替代了原先的M1943裝具。M1956裝具由掛在帆布外腰帶上的M1956或M1961彈匣包、干糧包、水壺和急救包等組成。M1956彈匣包可以容納M16自動步槍的4個20發容彈量的彈匣,兩側還可各掛一枚手榴彈。彈匣包內的一個彈匣下要放一管凈水藥片,使它比其他彈匣高一截以便拔出,并且彈匣都要開口朝下放置,以防止塵土雜物進入。美軍還配發了新式帆布高腰叢林靴、新式作戰服,作戰服大腿外側的兩個大口袋很受士兵歡迎。迷彩盔罩上開有兩圈小孔,可以插草木枝作偽裝。美軍士兵經常會用帶子把一些雜物勒在鋼盔外面,牙刷、牙膏、香煙盒、打火機甚至一發40mm榴彈,還有撲克牌里的黑桃A——美軍士兵經常把這張牌放在犧牲的北越士兵的尸體旁邊,以示挑釁及蔑視。
這幅封繪(下圖)表現的是1968年越南溪山(Khe Sanh)的戰斗場景,在一個不大的散兵坑里,右腿和左臂負傷的陸戰隊員手扶M16自動步槍背靠坑壁正在休息,他的外腰帶掛著3個M1961彈匣包;一個指揮官模樣的陸戰隊員正指揮機槍手用M60機槍開火;M79榴彈手在用PRS25/77無線電臺和戰友聯絡,可能是在呼叫縱深炮火或航空兵支援,也可能是在呼叫直升機后送傷員。

另一幅封繪(右頁上圖)表現的是在同年北越發動的“春節攻勢(TetOffensive)”中陸戰隊掩護傷員撤退的情景。M60機槍手斷后掩護,M79榴彈手背起傷員撤退。一旁手持M16自動步槍的陸戰隊員除了攜帶M1956彈匣包外,左肩右肋還斜挎M16彈匣袋、右肩左肋斜挎M60機槍彈鏈盒,右側腰上還掛著3個連成一體的手榴彈袋。他們左側大腿上掛的是防毒面具包。
越南戰爭的爆發使美國陷入戰爭泥潭長達十幾年之久。圖中的傷兵以及撤退的情景似乎預示著美軍最終失敗的結局。

越南戰爭結束后,海軍陸戰隊的武器裝備再次升級換代。M16自動步槍升級為M16A2,M60機槍升級為M60E3機槍,M 7 9榴彈發射器換成了掛在M16A2護木下的M203榴彈發射器,在美軍服役70余年的柯爾特M191 1手槍被M9 9mm手槍取代。單兵裝具也變成了M1 983裝具,包括H帶和S外腰帶、M1983干糧包、彈匣包、防毒面具包和三折工兵鍬。護具也由M1鋼盔和M1955防彈衣升級為M88凱夫拉頭盔和PASGT防彈衣。
在這幅封繪(下圖)中,圖中央呈跪姿的陸戰隊員正在使用SMAW單兵反坦克武器瞄準,最左側的陸戰隊員腰間掛著AN/PRC 68A便攜電臺。這幅封繪沒有注明具體的戰役與時間,根據陸戰隊員們身穿叢林迷彩服以及他們的武器裝備來推斷,應該是美軍入侵巴拿馬或格林納達的行動。

本頁右上圖中的陸戰隊員身穿“三沙”迷彩服,外套迷彩圖案的新型“攔截者”防彈衣,正在伊拉克的某個地點巡邏。不時出現的路邊炸彈對駐伊美軍士兵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雖然有“攔截者”護體,陸戰隊員們仍然不敢絲毫放松警惕。步槍手的防彈衣左右各有兩個新式彈匣包,通信兵身背裝有無線電臺的突擊包。機槍手使用的是M240 7.62mm機槍,他的防彈衣左側掛著一個可以容納整條彈鏈的彈鏈包,外腰帶上掛著M9槍套。榴彈發射手的防彈衣正面掛滿了40mm榴彈,不得不在外腰帶上掛上兩個老式彈匣包來攜帶M16彈匣。仔細觀察正在通話的陸戰隊員,他的頭盔正面有用來固定夜視鏡的支架,不過被風鏡擋住一部分并不明顯。
在以上幾幅封繪中,陸戰隊員們身處的時間、地點各不相同,但他們多在腰間佩帶一把皮鞘皮柄的卡巴(KABAR)刀。卡巴刀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不久,應美國海軍裝備局要求,由美國紐約市Olean鎮的卡巴公司開發的一款戰斗刀。它的外觀簡潔,實用性強,甚至可以用來挖戰壕,深受海軍陸戰隊員喜愛。雖然在現代戰爭中,使用冷兵器的機會已經很少了,但是因為曾經有許多陸戰隊員都用卡巴刀與對手搏斗過,所以卡巴刀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標志物。佩帶卡巴刀,被新入伍的陸戰隊員們視為榮譽與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應該說,堅固可靠的卡巴刀與美國海軍陸戰隊,二者相得益彰,成就了彼此。
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