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所有資料均來自于國內外公開報道,其中涉及中國的部分數據來自于國外資料,僅供參考。
國防經費的對比
2005年,全球軍費開支約為11180億美元,其中美國為5376億美元,占48%;中國為419億美元,占4%。美國人均軍費為1604美元,中國人均軍費為31.2美元。以上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數字。
陸基核力量 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1960年就部署洲際導彈,比中國早21年。自1963年起,美國全部洲際彈道導彈就采用固體燃料。中國第一種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DF-31要到2010年才能裝備部隊,比美國晚47年。美國1965年部署的“民兵”Ⅲ導彈,命中精度就達到了300米;而中國45年后的DF-31才能達到這一水平。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美國陸基彈道導彈數量是中國的幾十倍,命中精度更高。
海基核力量 美國的海基核力量為18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攜帶336枚“三叉戟”D-5潛射彈道導彈。“三叉戟”D-5導彈射程超過11000公里,最多可攜帶12個分導式多彈頭(受條約限制,目前分導式彈頭數為4-5個),命中精度(CEP)90米。
中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裝載12枚JL-1型彈道導彈,單彈頭,射程約2700公里(蘭德公司數據為2150公里),命中精度(CEP)700米,現役僅有1艘。《簡氏海軍年鑒》等資料稱,中國的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2002年下水,2005年前服役。每艘裝載16枚JL-2型導彈,6個分導式多彈頭,射程8000公里,命中精度(CEP)300米。估計將建造6艘。JL-2導彈2010年前后才能服役。
結論:美國戰略導彈核潛艇的數量、性能、攜帶的核彈頭數及導彈的命中精度都遠遠超過中國;可以打擊中國全境的目標。而目前中國的潛射彈道導彈還不能對美國構成威脅。
空基核力量 美國有兩型遠程戰略轟炸機執行核打擊任務。B-2A隱形轟炸機,航程11675公里,一次空中加油為18532公里。B-52H戰略轟炸機,航程16090公里。兩者均可攜帶核航彈或核巡航導彈。此外,美軍現役的B-1D轟炸機也具備執行戰略核打擊任務的能力。
結論:美國兩型戰略轟炸機可攻擊中國全境目標。特別是已在關島部署了6架B-52H和4架B-2A轟炸機。若與中國交戰,至少比它們從美國本土起飛要快14個小時。中國唯一的中程轟炸機不僅飛不到美國本土,連攻擊關島基地也將是“有去無回”。
美國從未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從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時就公開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的戰略核力量是一支自衛核反擊力量。只要美國不首先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就根本不用擔心中國的核威脅!
航天作戰支援、保障能力對比
2005年12月7日,美國“關注科學家聯盟”公布的世界衛星數據庫顯示:美國共有413顆衛星在軌運行,其中軍事衛星100多顆,有40多顆用于偵察、監視和導彈預警。中國在軌運行的衛星只有34顆,遠少于美國。
美國在軌運行的衛星數量是中國的10多倍。這些衛星可對中國重要政治、軍事、經濟目標實施全天候、全時域監控,提供實時信息。其商業遙感衛星就足以對中國軍事目標構成威脅。中國的衛星數量不足、門類不全,技術性能與美國衛星有較大差距,既不能對美國軍事目標實行全天候、全天時偵察,也不能提供實時的戰術情報,對美國根本不構成威脅。
遠程作戰能力對比
空中偵察監視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空中偵察監視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遠程戰略偵察機,只有殲擊機和轟炸機改裝的戰術偵察機,也沒有高空、長航時戰略偵察無人機。
遠洋作戰艦艇美國現有12艘航母,在進行中等強度常規作戰時,美軍多使用雙航母編隊;出現大規模危機時,美海軍往往出動3-4艘航母組成的特混艦隊。一個4艘核動力航母組成的特混艦隊,擁有56架制空戰斗機、144架戰斗攻擊機、16架電子戰飛機和16架預警機,加上護航艇上大量的巡航導彈和艦炮,對海、對陸攻擊能力超過法國這樣的中等軍事強國對海、對陸攻擊能力的總和!
美軍現役潛艇全部為核動力,主要有洛杉磯級(現役53艘,4艘部署在關島)、海狼級(3艘)和弗吉尼亞級(已建造3艘)。其中,海狼級和弗吉尼亞級是美軍最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代表了攻擊型核潛艇的世界頂尖水平。弗吉尼亞級在設計中還特別強調了近海攻擊作戰和特種作戰能力。
中國大陸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基本上被以日本-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群島為主的第一島鏈所包圍。在第一島鏈上,美國海軍大型前沿基地就有日本橫須賀、佐世保和沖繩等3處。擴建后的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也是美國航母經常出入之地。美國太平洋艦隊第7艦隊司令部就在橫須賀。第3艦隊司令部在夏威夷。這兩支艦隊在太平洋上共有5艘航母。常駐橫須賀的“小鷹”號航母到臺灣或上海外海只要1天半。駐扎在東太平洋美國本土母港的核動力航母,駛往中國沿海也只要1個星期。
中國現有最大的水面艦艇只是驅逐艦,能夠進入中近海作戰的水面編隊也不過是驅護艦編隊,綜合作戰能力與美國的航母戰斗群無法相比。長期以來,中國海軍一直缺乏中遠海作戰必需的艦隊防空能力。直到最近幾年,中國海軍才剛剛裝備防空型戰艦,但數量還十分有限。常規動力潛艇中僅有少量國產型號和引進的俄羅斯基洛級性能較好。國外評論認為,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僅僅解決了有無問題。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稱,中國已建造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排水量為6000噸(水面)/7150噸(水下),武備可能是“陸搬海”型巡航導彈,射程超過1000公里,估計2005年前后服役。至少在20-30年內,中國不可能建成藍水海軍。
作戰飛機美國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擁有主力戰機約2100架左右。2005年12月,第四代隱身戰機F-22A開始進入美空軍服役。另一型第四代隱身戰機F-35即將進入初始生產階段。2010年左右,美軍將開始大量換裝第四代戰機。
據日本《軍事研究》雜志報道,2005年解放軍擁有的第三代戰機,總數約778架。即便如此,中國空中作戰力量數量上與美軍相比仍不在一個數量級;主力戰機的技術水平也相差一代。
戰略空運海運力量美軍擁有全球最強大的戰略投送能力。美軍空中加油機種類、數量都居世界第一。
美軍有3個海上預置船中隊,分別部署在關島、大西洋迪戈加西亞群島和地中海基地。每個中隊可為1.73萬 海軍陸戰隊員或一個陸軍師提供30天的補給。預置船平時載滿物資,接到命令后能就近迅速開赴指定戰區,大大提高了美軍的快速反應能力。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先后出動了各型運輸機1000多架次,各種大、中型艦船70余艘,向海灣地區輸送了20多萬人員、300多萬噸物資、700余架直升機、10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輛,以及大量火炮和軍車。
中國海軍從未進行過跨洋作戰,也沒有支援跨洋作戰的運輸艦(船)隊或預置船隊。
導彈防御系統
美國正在部署陸基、海基和空基一體化的多層導彈防御系統。
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在西太平洋地區主要針對中國:2006年6月23日,美國首座地基前沿部署的X波段雷達已從駐日美軍的三澤基地,運抵津輕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基地并投入試運行。美國還允許日本進行“愛國者”PAC-3導彈許可證生產,并決定與日本共同研制下一代攔截彈。美國還將為臺軍建造一座AN/FPS-115遠程預警雷達,專門用于探測大陸的導彈。
中國目前還未建立導彈防御系統。
結論
從以上中美軍事能力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中國沒有威脅美國。相反,美國倒是一直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施加強大的政治、軍事壓力和威脅。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的國防經費也在逐步增加,為解放軍提供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解放軍正在實施“兩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實現信息化、機械化的雙重任務。中國國防現代化面臨的困難是:龐大的人口;高科技核心產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教育水平和國民科學文化素質偏低;國防經費不足。因此,國防現代化大約需要50年左右的時間,即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中國將成為中等經濟發達國家,與之相應的國防實力也才有望達到中等軍事強國的水平。不過,那時的美國仍然是超級大國。
中國已一再聲明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逐步增強國防實力是為了保衛自己國家的主權、獨立和合法權益。我們不會侵略別國,當然也決不允許“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之類的暴行在中國重演。我們并不覬覦也無意挑戰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不過,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考慮,是否也應該認真思考怎樣和崛起的中國和平、友好地相處呢?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