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挪用公司巨額資金的犯罪嫌疑人張帆,在被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時,安慶市太湖縣政府竟以他是該縣一個項目的招商引資者、需要出席奠基儀式為由,向檢察機關申請對其取保候審。張帆被檢察機關“從大局出發 ”取保候審后,在奠基儀式上居然與安慶市和太湖縣主要領導同坐主席臺,并在會后把酒共飲。此外,取保候審的張帆還被太湖縣政府和桐城市政府聘請為招商引資顧問,安慶市“關工委”還特聘其擔任港澳臺委員會主任。(《北京青年報》2月14日)
這一“從大局出發”的“果斷決定”,在檢察院看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法律效果”。不過,法律界權威人士卻認為,政府對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其行為及申請理由均不符合法律規定,是濫用行政權力干預司法的行為?!薄胺缸锵右扇巳”:驅徍笠膊粦獏⒓庸珓栈顒??!笨梢?,所謂的“良好的社會和法律效果”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謊言而已。
那么,為什么這樣一個濫用公權的行為,會在太湖縣委縣政府、大觀區檢察院,乃至安慶市、桐城市一些領導干部中形成如此廣泛的共識?我看,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官員在“大局觀”的認識上出了偏差。
何謂“大局”?任仲平先生曾指出:“凡是涉及全局的事,涉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涉及國家命運前途的事,就是大局?!蔽蚁?,領導干部應該持有什么樣的“大局觀”,主要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以代表群眾根本利益和國家前途命運為根本目標;二是以不違反黨紀國法社會公德為底線。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將所從事的工作看做是整個事業的組成部分,跳出一時一地的思維局限,在黨紀國法的約束下,服從服務于大局,而不能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心胸狹窄,只謀一地一己之利。
對照這一標準,我們可以發現,太湖縣一些領導干部的“大局觀”恰恰不是這樣。表面上看,他們關注的是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大局,實際上更在乎的可能是自己的政績與前程。正是在這樣一種功利欲望的驅動下,他們才敢于讓手中的公權越界,突破黨紀國法的底線。顯然,他們所維護的“大局”,不是科學發展觀的大局,不是黨紀國法的大局,更不是群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大局,而是一些領導干部個人政績與前程的“大局”。
將“大局”當做公權濫用的擋箭牌,這樣的現象在其他地方也屢有發生。比如前不久,某縣給外地客商以“本地開車違法不罰款、娛樂場所消費不受查、子女就學不審核”等12項“超國民待遇”,同樣是畸形“大局觀”下的產物。
該到了對這些領導干部“大局觀”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摘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