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暴力政治到良心政治,可以理解為權力的愛國理性戰勝權力自利之心的過程。人們常用愛國主義一詞表現在同其他民族的嚴重沖突乃至戰爭中所顯示出來的英勇行為,但這僅僅只是一個方面;在最需要愛國主義精神的人類事務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無疑是公共事務領域內的活動,也就是服務國家和人民的活動。在公共事務中,當愛國理性對相關人們的行為起支配作用的時候,良心政治就出現了。
一定面積的國土和一定數量的人民構成了國家。愛國者忠于國家利益,除了指捍衛國土外,歸結到底是指對人民利益的忠誠。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現為享有范圍廣泛的基本人權,從自由的權利到工作的權利。
愛國自覺的產生
公權要求它有一套經過精心設計的制度,使它始終保持公共性質,不偏離服務人民的目的,就像私權也有一套經過精心設計的內在制度,能保證權力擁有者獲取優厚的特殊利益。
公共權力能夠以其基本的愛國理性對公眾負責,必須阻斷權力擁有者利用權力發財致富的機會。權力致富的唯一途徑是掠奪公民的財富。因此,在這樣的社會,公民的財產權是沒有保障的,即使在法律條文上給予某些保障,在事實上也不會有保障。權力追逐金錢和財富,是政治中一大不可饒恕的罪惡。行使公共權力的人,收入必須是公開透明的,他們從國庫中所開銷的每一分錢都必須用于公務。
權力如果與增加個人財富的欲望緊密聯系起來,并具有強大的增加個人財富的能力,行使權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獲得個人享樂。權力能夠成為發財的工具,并用它們換取種種欲望的滿足,必要條件是它須壟斷社會最有價值的資源。它的高額回報必然要吸引形形色色的人們,夢想發財的人,渴望光宗耀祖的人,想站在別人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甚至黑惡勢力,地痞流氓,都加入追權逐利的龐大隊伍各顯神通。
權力斂財對國家的政治生活造成的破壞和腐蝕無法估量,它不但導致不擇手段地獲取權力,而且導致不擇手段地使用權力。謀取私利的權力,直接處于人民的對立面,其利益在于使公民永久地處于無權地位,使他們面對剝奪無力反抗。
人們在對良好的政治組織形式的觀察中,都充分注意到它的分權方面,但對管錢與用錢的分離則注意得不夠。管錢的不能用錢,用錢的不能管錢,這一原則雖然包含在分權體制中,但它值得我們單獨加以關注和考察。權力與金錢劃清界限,有利于讓掌權者的心靈獲得更多的寧靜,有助于他思考自己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杜絕借權斂財的路徑,對凈化政治生活至關重要,只有當行使權力與行使權力的個人在經濟利益上完全脫離聯系的時候,政壇才會由那些真正熱愛公共事業和國家利益的人所占據。政治權力在經濟上的吸引力減弱,對政治穩定也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覬覦國家權柄的陰謀,和由于嫉妒權勢而產生的顛覆活動,同時,權力競爭的強度也將受到抑制。
促進良心政治
崛起似乎是十分迫切的。崛起也是我們這個國家100多年來的企盼,一屆接一屆政府規劃的宏圖。
然而它總是可望而不可及。沒有公民權利的社會,由誰去創造物質財富呢?如果沒有全體公民創造財富,民族崛起的希望又在寄托于何人何處呢?
在著名的洋務派官僚張之洞的眼中,當時社會上正在熱鬧談論的民權純屬是要搞亂中國的禍水,因為西方那套民主政治完全不符合中國國情。要立議院嗎?中國老百姓孤陋寡聞,素無大志,更不識天下大勢,讓這些人聚在一起商議國家大事,議與不議毫無區別。那么要建公司、開工廠嗎?只要有錢,有技術,誰都可以開辦,自由得很,政府什么時候禁止過?要民權干什么?要練兵保衛國家嗎?沒有政府出面,武器和戰艦都沒法買回來。總之,要是沒有官權,亂民必作,紀綱不行。
保衛官權才是張之洞的最終落腳點。富國強兵這樣的大事,必須置于政府領導之下,才能防范“西方那一套”對權力的侵蝕。追求權力者不能不把公民置于自己的對立面,置于被監視、被控制的一面。他們顯示自己忠于國家利益,實際忠于的是包涵著他們個人利益的朝廷利益。張之洞、李鴻章兩名大臣的權勢在洋務運動中得到極大增強。
強國目標與權力的利益目標原來是無法兼容和協調一致的,官員的利益需要保持國家對公民權利的控制,大權統攬于官府,而建設強大國家需要公民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個人自由不但是一切創造的源泉,也是效率的源泉。強大的行政干預,從來都造成低效和資源的驚人浪費,這在清政府領導工業的過程中就表現得極為深刻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就是效率低下和腐敗浪費的結果。
一個國家不像一座大壩或一個城市,通過政府集中使用資源就可使之崛起,國家的興盛是全體國民創造的結果,只要公民的權利未獲得必要保障,國家崛起就是一句空話。當他們在經濟競爭中還不得不仰仗與權力合作去獲取優勢的時候,當他們的財產權得不到保障的時候,當最吸引他們的因素不是創造財富而是以權謀私的時候,這個社會是不會有活力的。國家和社會的創造活力,取決于公民和個體的創造活力。
在限制、取消公民的自主權和自由權后,政府就只好把自己變成千手觀音了,處理一切紛繁復雜的各類社會、經濟、文化事務,這雖然可能有利于保持既有秩序,但它把自己置于一種十分無奈的困境:主要官員要擔負大量的他們擔負不起的責任。在這種體制下,解決每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都乞憐于“一把手”親手抓,上級官員無限制地加大下級官員的責任。當然,問題遠非如此簡單,不僅問題本身有其錯綜復雜的和更加廣泛的社會、政治原因,主要負責人缺乏一抓就靈的手段和能力,而且許多問題可能就是“一把手”制造的。既然誰也承擔不起責任,最后只能誰都不用承擔責任。
愛國者會以真誠的態度面對人民和他們的基本權利,對民意作出積極的回應,按照民意進行決策和改革。這是良心政治的必要基礎,愛國者的良心也即對人民的良心,幫助他們判斷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雖然愛國和守法的權力離不開法治制度,但法治制度的成長和維護同樣離不開具有愛國理性的公民,這些公民中,議員、行政官員和法官當然是十分重要的群體,他們共同尊重那些與人民利益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和制度形式。
用良心與腐敗較量
一國政治最嚴峻的形勢,是社會的管理者為自身利益所蔽,喪失了基本的愛國理性和政治良心,而這時,社會又缺乏起碼的手段予以糾正,腐敗勢必成規模地在社會中擴展。人們可能會認為,腐敗能促進改革,他們假設,大量腐敗會激發人們與腐敗作斗爭、消除腐敗的正義感和責任心。實際情況常常相反,腐敗成為阻礙改革的重要因素。腐敗的加深表明權力自私的程度在加深,掌握改革主動權的人其公共精神在進一步減少,而需要捍衛的既得利益卻越來越大。
反腐敗是人民與腐敗的較量。雖然從目前的反腐敗的方式上看,人民并沒有參與反腐敗斗爭,基本上是作為看客觀看反腐敗的成果,但從實質上和趨勢上看,反腐敗是人民與腐敗的一場深刻對立,兩者勢必要進行短兵相接的決戰,腐敗在根本上是對人民的搶奪,只有人民自己才能徹底制止搶奪人民的行為。
把人民排除在反腐之外的力量依然極其強大,公民依法舉報腐敗在毫無法制保障的情況下經常遭受殘酷的、有組織的、恣意使用暴力的打擊報復,被追捕,判刑,送入監獄。公民在同腐敗分子的直接斗爭中,仍處于力量對比非常不利的位置上。
雖然同腐敗分子的斗爭要依靠法制,但同制造腐敗的機制作斗爭卻不能不依靠人民。當人民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直接與腐敗較量的時候,反腐敗才會出現勝利的希望。
這意味著每一個公民都要被置于人民和法律的監督之下。要求一種在人民和法律之上的力量置于人民和法律之下,毫無疑問關乎利益的重新安排,這有多大可能性呢?它的可行性在哪里?回答是,如果僅僅運用利益的計算,這種可能性完全為零,像與虎謀皮一樣絕無可能,但如果我們對人類良心抱有適當的看法,可以謹慎地相信,在腐敗和盜賊行徑已經到了遠遠超出人類良知、正義所能容忍的限度后,良心會促使某些人以人民利益為重,擺脫一己之利,這時,哪怕他的個人利益再大,與人民普遍利益相比也顯得是多么微不足道。
盡管人們常說良心是靠不住的,但無論如何,良心終究是這個政治世界的最后依靠。一個良心泯滅的世界,必定墜入萬劫不復的黑暗深淵。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