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概況
能源總量相對不足。中國能源資源蘊藏量較為豐富。按目前估計,中國有世界第1位的水能資源蘊藏量,第3位的煤炭探明儲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儲量和第18位的天然氣探明儲量。中國擁有的能源總量在世界上屬于中等水平,約占世界能源總量的1/10,但人均能源可采儲量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開采儲量只有2.6噸,人均天然氣可采儲量為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儲量為90噸,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和55.4%。據BP(英國石油)公司2003年的世界能源統計報告,中國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的儲釆比(已探明的儲量與當年的開采量的比)分別為15年、82年、46.3年。
能源分布不盡合理。中國能源資源的地區分布是北多南少、西富東貧,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沿海地區缺少常規能源。能源品種分布是北煤、南水、西油氣,其中,煤炭資源總儲量的71.13%分布在華北地區,南方除貴州外均為貧煤省。由于中國煤炭資源的探明程度很低,在尚未利用的經濟精查儲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遠離消費中心的中西部地區。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和西部。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天然氣約占全國的1/2。水資源的71%集中在西南地區,但該地區的水電開發率僅為8%。東部地區的水電開發程度較高,可開發的大型水電已所剩無幾。
能源結構和能源質量較差。中國的能源構成以劣質能源為主。在世界探明的化石能源資源儲量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結構關系分別為20%、60%和20%,中國則為5%、91%和4%,石油和天然氣的資源數量與世界平均水平明顯偏少。中國石油儲量中95%為蠟狀重質原油,低溫易凝固,運輸和煉制困難較大。中國是世界唯一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大國,是世界上煤炭使用比例最高的國家,占世界煤炭消費量的27%。但是中國的煤炭資源質量明顯不高,在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中,煙煤占75%,無煙煤(優質動力煤)占12%,褐煤占13%,煤炭資源結構對環境明顯不利,污染較大。另外,在煤炭保有儲量中,非煉焦煤占64.7%,煉焦煤(工業用煤)僅占35.3%。到2002年為止,中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為3317.6億噸、石油為24.25億噸、天然氣為20169億立方米。這種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特點,決定了能源生產以煤為主的格局在今后較長時期內仍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20.9%,石油占40.3%,天然氣占23.1%,而同期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
能源工業發展現狀
20世紀80年代,中國能源供求關系極為緊張,能源工業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進入90年代,特別是到90年代中期,能源供求矛盾基本緩解,并出現了煤炭等能源品種的低層次結構性過剩。在能源需求總量和供給總量增長的同時,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20年中通過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在能源消費增長1.17倍的情況下,保證了經濟發展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實現了GDP增長5.4倍的發展結果。20年中累計節約能源12億噸標準煤。然而,石油等優質能源的生產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電力供應也出現了較大波動。
縱觀中國20多年來能源形勢的發展歷程,可以總結如下:
——能源供不應求的矛盾得到了緩解。2005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2.6億噸標準煤,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7倍、改革開放之初的3.29倍。煤炭產量達到21.9億噸,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原油產量1.81億噸,居世界第六位。電力發電裝機突破5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24747億千瓦時,均居世界第二位。可再生能源近年來發展迅速。
——能源消費與需求結構加快向優質能源品種轉移。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原油和天然氣的比重不斷上升。在終端能源消費中,電力消費迅速增長。過去20年內,在人均生活用能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人均生活用電量增加了近9倍。近年來,通過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總的趨勢是:煤炭消費的比重趨于下降,優質清潔能源消費的比重逐步上升。但生產用能,特別是工業能源消費始終是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近70%。
——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石油天然氣工業,從勘探開發、工程設計、施工建設到生產加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復雜段塊的勘探開發、油田采收率的提高等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煤炭工業已具備設計、建設、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綜合機械化采煤等現代化成套設備廣泛使用,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1990年達到65%,目前已超過80%。在電力工業方面,火電單機容量從1978年的5萬和10萬千瓦級,發展到目前主力為30萬和60萬千瓦級機組。百萬千瓦超臨界、超超臨界及核電機組正在成為新一代主力機組。
——節能環保取得進展,單位GDP能耗總體下降。按不變價格計算,2005年萬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4%。改革開放以來,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超過10億噸標準煤。中國以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持了GDP翻兩番。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逐步降低,能源效率有所提高,目前達到33%,比198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能源領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強。新建火電廠配套建設了脫硫裝置,已有的火電廠也加大了脫硫改造力度,電廠水資源循環利用率逐步提高。東北等地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加快建設。
面臨的挑戰
中國能源工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突飛猛進,資源尤其是能源需求超高速增長,瓶頸效應愈加明顯,多年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現。
資源約束明顯,供需矛盾突出。與資源約束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從近幾年的能源供需形勢看,能源消費總量越來越大。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快速增長的能源供應趕不上更快增長的能源需求,因此,隨著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能源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特別是油氣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能源技術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顯偏低。中國單位GDP能耗和主要用能行業可比能耗都遠遠高于國際先進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倍。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公斤標準煤創造的GDP僅為0.36美元,而日本為5.58美元,約是中國的15倍,世界均值為1.86美元。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水平高40%。
能源結構尚不合理,環境承載壓力較大。中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結構在一定時期內難以改變。中國傳統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能源消費活動要排放大量污染物,既造成城市環境質量惡化,又造成經濟運行成本增加。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所帶來的嚴重環境污染、煤炭燃燒的低效率和煤炭使用防污染設施的缺乏,加大了環境保護的難度。
日益依賴進口石油,能源安全存在隱患。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不足,國內生產能力增長有限,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資源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每年進口的石油約70%—80%經過馬六甲海峽,約95%的進口石油要依靠海外公司運輸。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過于依賴進口,不僅涉及供求格局和價格變化等問題,而且還涉及如何打破現有壟斷格局和運輸線路安全保障等極其復雜的國際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問題,若處理不好或出現難以控制的動蕩,將會危及中國的國家安全。
如上所述,當前中國能源結構不合理,因此,為了落實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的發展方針,必須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