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全面創新為動力,以安全供應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全方位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為主線,重點解決石油供不應求的結構性矛盾的能源策略指引下,借鑒發達國家應對能源安全的經驗,并結合中國的能源資源狀況,提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應采取的主要對策,為國家制訂相應的能源戰略提供建議,是很有挑戰性和現實意義的課題和任務。
盡快制訂優化能源結構戰略
當前,中國能源形勢日趨緊迫,對優質能源資源的需求增長迅速,但中國所擁有的優質能源資源卻相對貧乏。中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預示著對能源的需求,尤其是對優質能源需求的增速將明顯高于煤炭。根據有關專家測算,到2020年,能源結構的優化程度可以造成超過8億噸標準煤的一次能源需求量差異。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1個百分點,相應的能源需求總量可降低0.2億噸標準煤。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如果等同于世界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那么中國目前的能源需求量就可以減少近2億噸標準煤。
因此,應根據中國能源資源的特點以及國際能源市場狀況,盡快制定出中國能源結構優化戰略,以確保中國的能源安全。因為無論從能源供應的角度,還是從環境容量的角度,推進優化能源結構的進程都是刻不容緩。作為能源結構優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中國應盡快制定出明確的能源結構調整戰略目標;其次要盡快制定出明確的水電、核電、石油、天然氣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計劃,規劃實施石油、天然氣的進口方案并建設相應的能源基礎設施。如果不盡快制訂并實施優化能源結構戰略,中國未來的能源供應將面臨重大威脅。
加強節能和提高能效措施
節能提效可以顯著降低中國的能源需求量,可以使中國從源頭上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根據有關專家測算,強化節能政策可以使能源消費增長減少15%—27%。中長期內,在傳統的鋼鐵、化工、建材等工業部門,依靠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可增產20%—50%;在高速增長的建筑部門,如果各種能效政策得到落實,可使能源需求降低近1.5億噸標準煤;在交通部門,若進一步優化交通運輸結構,保持公共和軌道交通的優勢,制定小汽車最低能效標準以及相應的財政經濟手段,可少消費8700萬噸油品;提高建筑物能效達標率,可使2020年建筑物能源消費總量降低1.6億噸標準煤。可見,強化節能和提高能效政策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強化節能和提高能效,難度較大。因為一些企業出于經濟效益的需要,很難會主動采取提高能效的措施。所以,為了實現社會、經濟、能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既要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也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推進節能工作。也就是說,能源規劃的制定和提出是政府的職責,但其實施和運營要用市場經濟的手段,通過有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來推動節能工作。在這方面,政府應明確指定能源管理的牽頭部門,避免管理職能的重復和交叉,協調各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協調長期戰略與短期發展的關系,以利于進一步發揮市場對節能的促進作用。工業部門應大力挖掘和實現節能潛力。冶金行業應通過采取調整行業內部結構、設備大型化等措施,淘汰落后工藝,加大余熱余能的回收利用,拓展產品加工鏈、加大高附加值產品的構成。同時,還要采取措施,提高非高耗能工業產業的能效。對交通、民用、商用等潛在能源需求較大的領域,及早制定和落實切實可行的能效政策,將會有助于節能和提高能效。
優先發展能源結構優質化的能源技術
結合各種能源技術和中國能源資源特點,來優先發展使能源結構優質化的能源技術,對于實現中國中長期能源安全目標十分重要。中國應優先發展的能源技術領域依次是:潔凈煤技術、水電技術、核電技術以及新能源發電技術。之所以把煤炭的現代化利用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首先是因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一次能源中主要是煤炭,煤炭的現代化利用應是破解中國能源安全困局的最佳選擇。其次是潔凈煤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可以提高中國煤炭這一優勢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排放污染,獲得電、氣、油等優質能源,中國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除了煤炭以外,水力資源也是中國的優勢資源。應該鼓勵水力發電。目前水電技術在中國也是發展較好的能源技術之一,水電技術的大力發展,也可以顯著優化中國的能源結構,滿足中國的能源需求。第三,要加速發展核能,因為核能在運行過程中基本沒有排放(核廢料除外),能提供清潔的電能。中國在發展核電技術方面也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有能力使核電規模進一步擴大。第四,大力發展新能源發電技術。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已有大規模使用太陽能和沼氣的經驗,在風能、地熱能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在新能源技術領域中,應優先發展的技術方向依次是: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等等。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緩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
在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進一步的經濟發展不應以生產能力的繼續擴張為目標,而應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逐步調整一、二、三產業的結構。首先,要努力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第三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次,堅決淘汰高耗能、重污染企業,利用現在鋼鐵、鋁制品、鐵合金等行業產能過剩的時機,下決心關停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超標排污的中小企業,提高這些行業的集中度和技術水平。第三,抓好節能工作,努力實現結構節能、技術節能和管理節能。第四,傳統工業的發展應依靠信息、電子技術的發展來逐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第五,應充分利用世界各種資源,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分工,逐步減緩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第六,應嚴格控制和管理高耗能產品的進出口,逐步提高高耗能產品的進口比例,控制高耗能、污染重、附加值低的產品的一般商業出口。
加強對外合作,確保能源安全
應樹立和落實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積極謹慎地參與世界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開發與合作,特別是要加強與能源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促進油氣資源開發,實現能源供給全球化和多元化。特別應推行政治能源一體化的外交政策,把能源外交作為國家外交活動的重點,主動與能源生產國建立友好聯盟和戰略伙伴關系,從政治上為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與合作贏得籌碼。要提高把握國際市場變化的能力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以確保穩定的、可持續的國際能源供應,確保合理的國際能源價格,確保中國的能源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總之,未來中國能源發展的路線圖應該是:穩定國內產量,開拓海外資源,確保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調控需求總量;加強技術創新,發展清潔能源,保護生態環境;面向全球市場,完善體制機制,實現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