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無法無天的小流氓砸碎了一家商店的櫥窗后逃之夭夭。店主自認倒霉,只好花1000元買了一塊玻璃換上。這個時候一個經濟學家走過來,說要恭喜店主,正在窩火的店主見有人說風涼話,氣得要揍這個經濟學家一頓。經濟學家不慌不忙一番解釋,居然讓店主目瞪口呆。
經濟學的乘法
經濟學家這樣說,玻璃店老板因為商店櫥窗的損失得到1000元收入,假設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于買衣服,服裝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設服裝店老板用這筆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買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如此下去,你會發現,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經過不同行業老板的收入與支出行為之后,所有人的總收入增加了5000元。所以商店的櫥窗被打碎了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其原因何在呢?經濟學家用乘數原理回答了這一問題。
在社會經濟中,增加一筆投資很可能引起國民收入成倍增加,這就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乘數是指最初投資增加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在上述例子中,最初的投資就是玻璃店老板購買玻璃的1000元,這種投資的增加引起的服裝店,食品店等等部門收入增加之和為5000元,所以乘數就是5
經濟學中為什么會有乘數效應呢?因為國民經濟中各部門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部門的支出就是另一個部門的收入。如此循環下去,一個部門支出的增加就會引起國民經濟各部門收入與支出的增加,最終收入的增加將是最初支出的好幾倍。
把這個例子換為財政支出增加,你就可以看出乘數效應多么重要了。比方說,國家準備投資100萬元建設道路,其中30萬元是工資,50萬元是建材原料,20萬元是其他費用,那么,勞動者小乙在付出價值1000元的勞動后領取工資,然后去消費。假如他把300元用于購買食物,200元用于給孩子交學費,300元用于買化肥,這樣,有了小乙的消費刺激,食品生產企業至少得生產足夠小乙消費的食品。但食品生產企業再生產這300元的食物之前先得拿出一部分錢向上游原料企業比如說面粉企業采購,于是,面粉廠在生產面粉的同時又得向農民收購糧食,而生產糧食的農民為了增加產量就得去采購化肥……最終,小乙的這1000元帶動了幾千元的生產,而國家投資的這100萬元則帶動了幾百萬元的GDP。
“9·11”事件因禍得福嗎
不過乘數效應也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001年,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兩棟大廈被摧毀。當美國人沮喪萬分時,有些不識趣的經濟學家卻跳出來發表了一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論,說這次恐怖襲擊對美國的宏觀經濟大有好處。
他們的理由是美國國會批準了400億美元的緊急預算,這些錢創造了第一輪的需求和增收,估計一年內就會見效。這個開支增加又會繼續創造下一輪的需求。經濟學家經過一番推算后認為,在美國經濟目前不景氣的時候,這400億美元的增加開支,可以使國民生產總值最終增加1000億美元……在一個經濟已經不景氣的時刻,財政開支的增加不失為一劑強心針。
這似乎有些奇怪了,如果損失兩棟大樓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話,美國人為什么不自己動手炸掉幾棟大樓,何必勞恐怖分子的大駕呢?
也有人根據乘數原理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乘數原理既然可以放大好處,也可以放大壞處。那幾棟大樓很值錢,里面死傷的各路精英更是無價之寶,所以美國經濟將會節節敗退,進入惡性循環。
然而事實證明,美國經濟在“9·11”之后,既沒有突飛猛進,也沒有一敗涂地。兩種結論都錯誤了嗎?或者乘數效應錯了?
其實,問題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乘數效應”不只一宗,而是無數宗。不是說“乘數效應”不存在,而是說不能只盯著一宗“乘數效應”。要知道,無數宗“乘數效應”會互相抵消,會互相排斥,其結果是無法預料的。
(摘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