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的狼狽樣,笑笑說:“這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獲。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這世上,你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從此,富蘭克林把“記得低頭”作為畢生為人處世的座右銘,最終功成名就。而唐朝的柳宗元嚴正剛直,抨擊官場丑惡鋒芒四射,結果遭到種種打擊,在事業上遭到嚴重挫折,還被逐出京城長安,流放到南方邊境。到了晚年,他才有所感悟。因此,他說:“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獨外之圓者。固若輪焉,非特于可進,亦可退也。”
一個人固然不能沒有自己做人的準則,但一味“方正”,不會“圓通”,該“低頭”的時候不能“委屈”求全,就不能進退自如,陷入被動。只有硬度而沒有彈性和韌性的鋼材稱不上好鋼。負重前進的車輪,必須是圓形,還得加上潤滑劑。我們在為人處世上倘若過于“有棱有角”,直來直去,凡事沒有變通的余地,一味的剛強,一味的強撐,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甚至犧牲。
低頭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的一種理智的忍讓。低頭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該低頭時就低頭,調整一下目標,改變一下思路,就能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風光。
(摘自《感動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