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塔,原大約有300座,現如今尚存約150座。北京二環路內,原有五塔,磚塔胡同萬松老人塔,西長安街大興隆寺雙塔,阜成門內大街妙應寺白塔,北海瓊島永安寺白塔。這五座塔都在老西城區域內,老東城區域內沒有塔。因此,古諺有云:“東城無塔,西城五塔。”20世紀50年代,西長安街上的雙塔被拆除了。如今老城圈內就剩下3座佛塔了。
北京現存最古老的佛塔是房山石經山云居寺夢堂塔,始建于唐代,其塔基、塔身,都是漢白玉石雕刻組合而成的。
北京最大的覆體式喇嘛塔是阜成門內大街妙應寺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通高51米,為磚石結構,塔身通體潔白,故稱白塔。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白塔寺失火,十三幢殿宇,均被燒毀,唯白塔幸存,安然無恙。
北京最早的密檐式佛塔是廣安門外天寧寺塔。該塔為遼天慶九年(1119年)落成。著名建筑師梁思成先生盛贊此塔設計,稱它富有音樂韻律,為古代建筑設計的一個杰作。早年天寧寺的面積很大,“畿甸茫茫萬頃平”,塔周圍建筑宏偉壯觀,可惜,在一場大火之后,殿字被毀,唯佛塔幸存。
用琉璃磚、琉璃瓦建造的佛塔,稱作琉璃塔。北京頤和園、香山、玉泉山,都有琉璃塔,是佛塔中最美麗的。不過,您現在看到的這些佛塔都是孤塔獨立的,其實早年佛塔周圍都有佛殿。可惜,佛殿早在清代就被英法聯軍放火燒毀了,唯琉璃佛塔幸存。
在北京佛塔中,以磚材砌筑的約占90%。潭柘寺塔院,塔群中的數十座佛塔、僧塔,都是磚塔。北京西四牌樓萬松老人塔,也是磚塔,其所在地稱磚塔胡同。在關漢卿元劇中,就曾提到“家住磚塔胡同”。磚塔的優點是省錢、延年、防火。原先,紫竹院內也有一座磚塔,建于明萬歷年間,高10多米,從三虎橋通過時,就可看到這座磚塔。可惜,“文革”中一些無知的人用兩輛大拖拉機和鋼絲繩,把磚塔拉倒了。后來,人們又在原址建了一座竹木結構的塔,因竹木不延年,不過10年光景就成危塔了,后不得不將其拆除。
北京的佛塔以金屬材料建造的較少。早年,東直門外有鐵塔寺,寺內有鐵塔一座。宣武門外有長春寺,寺內有銅塔一座。在紫禁城內還有金塔、銀塔,如今尚在珍寶館內陳列展出。
綜上所述,北京佛塔,有磚塔、石塔、琉璃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就是沒有木塔。為什么?是自古以來就沒有建造過木塔嗎?不是。
今阜成門內大街之妙應寺白塔,始建于元代。但古文獻記載,此處在遼代壽昌二年(1096年)就曾建造過一座佛塔,原先的佛塔是木質的,后毀于兵火,元代重建時才采用磚石混合結構。
北京頤和園,乾隆時稱清漪園。園內中心建筑是佛香閣,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為其母60歲壽辰修建的。原計劃是“殿宇千楹,浮圖九級,堂廡翼如,金壁輝映。”那時是乾隆盛世,經濟實力雄厚,木材供應充足,蓋座9層佛塔,不用犯愁。然而,當佛塔建到第8層時,忽雷雨大作,佛塔遭雷擊起火被毀。乾隆震驚。此時,有位大臣進言“京城西北隅不宜高建佛塔。”乾隆皇帝那時雖然尚不懂雷電活動的科學道理,但他知道,在一定范圍內,建筑物越高越具有遭受雷擊起火的可能性。為此,他接受大臣的建議,改9層佛塔為3層佛閣。就是今天的佛香閣。當然,這座佛香閣已不是乾隆時的原物,因為成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三山五園時,已將佛香閣燒毀。慈禧垂簾聽政時,又重修。新中國成立后,又曾重修。最近又曾重修。
北京氣候干燥,木塔容易失火。比起磚石,木材也易腐朽。加上全國的木材越來越少,僧人建塔為節省木材,即不再建木塔了。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有一座仿古“木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全然不用木質材料,是由一位外國人設計,用庚子賠款建造的,塔里邊不供神仙,而供貯水,北京大學的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都是由這座塔上供應的。現今建筑師,應當向這位洋人設計師學習。北京人還應當向湖北人和江西人學習。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復建的仿古建筑,全然不用木材,耐火等級一級。
現在的專家多提倡“修舊如舊”,因此,北京新建的永定門是用木材建造的,新建的四合院,也有許多是用木材建造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原貌,但從耗材及實用性上,卻是大不如磚石實惠。
編輯/李小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