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每一樣文化都擁有自己的歷史精神和人文傳承,有獨特的智慧和韻律。在科技現代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往來交流日益增多,這種客觀事實使得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日益頻繁。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曾經說過:“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推進人類和平發展的崇高事業”。無論哪種文化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盡管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有著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都反映著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都包含著一種人類所共有的理念和精神。也就是說,不同文化之間也有著天然的共同性,這也是異質文化之間能夠互相交流和合作的基礎。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增進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相互了解、理解和包容,避免誤解和沖突的有效手段之一。
對待多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首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承認各種文化之間的平等地位,避免文化殖民主義。文化,只有發展程度的不同,沒有本質上的優劣。在今天,盡管有些文化具有優勢地位,但不等于它們就可以代替其他文化模式,適用于所有國家和民族。每種文化都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形成的,都蘊含著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經驗和自身特點,也是各自國家或民族凝聚力、創造力和自信心的來源,是不可取代的。如同基因多樣性對于生命的延續必不可少一樣,文化的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也同樣必不可少。全球化不能消除文化的特殊性和個性,強求一律,只會導致人類的發展失去動力、僵化甚至衰落。
其次,要加強異質文化間的交流合作,相互包容,共同提高,避免文化封閉主義。人類文化,千姿百態,各有所長。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性問題日益嚴峻,民族沖突、地區穩定、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傳統、非傳統因素都在困擾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就需要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多個民族和國家超越差異,共同面對,合作解決。切忌以特殊性為由,拒絕開放,固步自封,這不僅有走向狹隘民族主義甚至民粹主義的危險,也會耽誤本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人類歷史證明,有生命力的文化應該是具有開放性的文化,應該是能夠與時俱進地包容和吸收其他文化優點的文化。多元文化的開放包容、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特征。
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中國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始終保持著這種“和而不同”的態度。這種認識源自5000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華民族自古就倡導“和平仁愛”、“和為貴”,重視和平、和諧。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講求“天人合一”;在看待國與國的關系時,主張“和諧萬邦”。也正因為這樣,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民族融合史,而不是一部侵略史、征服史。無論是強盛還是軟弱,中華民族始終主張和平,從不曾因為自身的強大而恃強凌弱。事實也證明,這種“和合”文化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是禁得起時間考驗的。
時至今日,“和”仍然是中國處理內部事務和國際事務的重要原則。在國內,中國努力建設和諧社會;在對外交往中,中國倡導和平、合作,即政治上和平民主、經濟上互利共贏、安全上互信協作、文化上包容互鑒。無論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還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構想,都體現了“和”的思想。因此,中國的發展始終是和平的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中國尊重文明多樣性,提倡各種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今后,中國將會繼續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與世界上不同制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國家發展友好關系。相信這種立場一定能夠在國際社會中產生共鳴,對各種文化的和諧共存、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積極影響,使文化交流成為推動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