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日軍炮火下的中國文人

2007-01-01 00:00:00
粵海風 2007年5期

“文人”一詞,在詞典上的定義為“會做文章的讀書人”。然而據陳明遠考證,“我國社會輿論自(19)30年代以來,經常把‘文人’作為貶義詞來使用,跟‘迂腐’、‘懦弱’、‘缺德’、‘動搖’、‘自私’、‘寒酸’聯系在一起。……所以許多人文知識分子恥于‘文人’的徽號,而自稱為‘文化人’則好聽得多了!”“文化人”一詞的公開使用是在1936年,其含義為“文化工作者”;尤為不同的是:“(他們)以‘普通人’、‘人民一分子’、‘工作者’的身份,獨立自主地走向社會實踐,跟勞動群眾相結合。”[1]

那么,“懦弱”的而且尚未“跟勞動群眾相結合”的“文人”,一旦與“戰爭”、“炮火”、“空襲”、“轟炸”……這些血淋淋的詞匯聯系在一起時,又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呢?——固然,“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但是在此之中,文人所遭受的災難是最為嚴重的。自身的原因僅僅是一個方面;文化環境的徹底破壞,則將他們推入了死亡的邊緣。

圖書館、資料室、出版社、研究所……這些大的文化環境已不復存在;他們本身所擁有的資料、空間等小的文化環境,同樣被毀滅殆盡。戰前稍有一點名氣的文人,其生活條件還是相當不錯的。一級教授的薪金高達500元左右;作家的稿酬,一千字4—5元,版稅為10%—25%。為此,他們有更多的錢來買書,買資料,不少人因此成為了“藏書家”。以清華教授陳寅恪為例,他曾以2000多元購置了一套日本人刻印的、足有二三百卷數量的《大藏經》,學生們說:“他的書房中各國各類書均有,處處是書,我們進去要先搬搬挪挪才能坐下。”[2]北大教授錢穆也同樣如此,他說:“余前后五年購書逾五萬冊,當在二十萬卷左右。……嘗告友人,一旦學校解聘,余亦擺一書攤,可不愁生活。”[3]

然而,戰爭卻使他們徹底地失去了這一切——不僅包括衣食無虞的生活,更包括這些精心收藏的圖書,以及一字一句撰寫出來的書稿。暨南大學教授曹聚仁的家被征作了司令部,滿滿一屋子的書籍不見了蹤影;文獻學家鄭振鐸的藏書則化為了灰燼,他只能仰望空中的紙灰捶胸嘆息;張元濟的損失更為慘重,由他參與創辦的商務印書館和東方圖書館均毀于一旦,他說:“工廠、機器、設備都可以重修,唯獨我數十年辛勤搜集的幾十萬冊書籍,毀于敵人炮火,無從復得,從此在地球上消失了!”[4]熊佛西的書稿被炮火吞噬,他說:“我的作品不但是我的生活線,也是我心血的結晶。把我的作品毀了,無異戕殺我的生命。”[5]

更有甚者的是,由于逃亡,諸多的文人們不得不成為流亡大軍中的一分子。以高校為例,戰前全國共有108所,戰爭中遭到破壞的有91所,被迫停辦的有25所,毀滅殆盡的有10所。為此,依附于它們的這批文人也不得不隨之向大后方轉移。流亡中的種種苦難,固然被及每一位逃難者,但是文人的損失卻要遠遠超過其他人之上——因為他們還有書,還有資料,還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筑學家梁思成逃離北平前,將他多年來搜集的有關古代建筑的照片和資料寄存在天津的一家英國銀行的地下保險柜里,不曾想一場大水將他的心血淹沒一空。陳寅恪的損失更為慘重,除了清華園中那滿滿一書房的藏書淪入敵手外,他更于長途遷徙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遺失了隨身攜帶的各種書籍和資料。平時他有一個習慣,讀書時凡遇到有所得或有所疑者,均提筆標注于書頁周圍的空白處;等全書讀畢,只需將這些眉批、眉注、眉識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精辟的論文。因此,這些資料的遺失,則使他幾乎神經失常。

但是退一萬步講,這些損失畢竟還屬于“看得見”的東西;至于那許許多多“看不見”的災難,則不知如何計算了——這便是因戰爭而帶來的經濟危機,因經濟危機而帶來的生活貧困,因生活貧困而帶來的健康上的損傷。以戰前大學教授的平均工資350元為例,到了1940年只值13.6元,到了1943年則只合8.3元了。數學大師華羅庚只能棲身在牛圈的棚頂上,文學大家朱自清則身披趕馬人的毛氈以御寒,物理教授吳有訓的皮鞋露出了腳趾頭,著名詩人聞一多不得不掛牌為人刻制圖章……為此,堂堂的國學大師陳寅恪,終因營養不良而導致雙目失明;著名的戲劇大師洪深,則因生活所迫帶領全家一起自殺……然而,對于文人來說,他們的犧牲還不僅僅是這些——老舍說過這樣的話:“有人說,我的作品沒有戰前的那樣好了。我不否認,想想看,抗戰中,我是到處流浪,沒有一定的住處,沒有適當的飯食,而且時時有暈倒的危險,我怎么能寫出字字珠璣的東西來呢?”[6]作為一介文人,這樣的損失更讓他們痛不欲生。

其實對于這批高智商的“精英”來說,并非沒有其他的出路。當年陳白塵即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以他們的才能,如果去投機的話——走官僚的路,也未嘗不可以身居顯要;走市儈的路,也未嘗不可以腰纏百萬。但他們根本就沒那么想過似的,低著頭繼續著他們為人類服務的工作。”[7]更何況他們還有出國的機會,這豈不是脫離苦海的最佳選擇?但是梁思成拒絕了,他說:“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使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8]費孝通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了美國,但他的心緒卻沒有一天平靜:“哪里是假期,哪里有休息的閑情,實是一回磨難。心頭總是沉著一塊丟不掉的石頭:我擔心這地球背面那四萬萬人的前途。”[9]——作為“戰爭災難史”中的主角,這些弱不禁風的文人們,遭到了比常人更多的損失和苦難,但是他們卻具有讀書人的操守和民族的氣節。

……《大公報》的總編輯王蕓生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我是一個中國人,而且正是這個時代的一個中國人,國家在這個時代中的悲喜,我自然也分享了一份。庚子以后的殘破局面,已在媽媽的懷抱中過去,童孩的腦中沒留下一點印象;我的小辮子是給辛亥革命剃掉的,壬子兵變時的火光與槍聲,曾照耀過我的眼睛,震動過我的心;五四運動給我打下一個做人的基礎;五卅運動又使我認識了自己的國家。”[10]——這就是這批文人們的“共性”:他們經歷了共同的歷史風云與滄桑。對于年長一些的人來說,還有1884年的中法戰爭、1894年的中日海戰、1898年的戊戌變法……南開校長張伯苓就曾親眼目睹過發生在威海衛的“國幟三易”——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屈辱的《中英訂租威海衛專條》,將威海衛、劉公島及其附近的島嶼和陸岸十英里的范圍被迫租讓給英國。此時作為北洋水師學堂的一名實習生,張伯苓跟隨“通濟艦”前去執行任務。他親眼看到,這個于甲午海戰中被日本強行占據的島嶼,如何先降下日本國旗,重新升起大清國旗,時隔一天之后,又如何再降下大清國旗,改懸英國國旗。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悲憤填胸,深受刺戟。”[11]

可以這樣說,是這段特殊的歷史造就了這批特殊的文人——憂國情結成為他們共同的印記,愛國情感成為他們共同的底色。……作為南開的校長,張伯苓在開學典禮上只問學生三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么?”“你愿中國好么?”作為著名的學者,錢穆告訴自己的老師:“學生自讀書懂事以來,就深知要愛國愛民族,愛國素不后于人。”

面對侵略,面對戰爭,文人們考慮最多的是什么?——陳寅恪和吳宓商量:“為全節概而免禍累,……各不得不微服去此而他適矣。”[12]鄭振鐸說:“身處危鄉,手無寸鐵,所恃以為寶者,唯有一腔正氣耳。”[13]……那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不久,在北平圖書館內,一群著名的文人在此聚會,他們討論的題目是:“書生何以報國?”——這也是一種選擇,它不僅包括了面對“國家興亡”的反躬自問,也包括了面對“匹夫有責”的嚴肅思考。

固然,“投筆從戎”者不乏其人,但更多的文人們還是選擇了“形而上”——以知識為武器,以專業為戰場,一如既往地堅守著自己原有的“崗位”。有人稱它為“崗位定力”,有人稱它是“崗位意識”。這個“崗位”不是別的,就是為守住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就是為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于是有人悄悄地保護文化遺產,有人默默地培養文化新人,有人靜靜地發掘文化精髓,有人苦苦地積蓄文化食糧……一句話,他們將其視作自己的任務,自己的職責,含辛茹苦,無怨無悔。具體說有以下表現:

一是參與抗日救亡。

梁漱溟是研究哲學的,并將方向定在了“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上。為此他兢兢業業摸索出了“鄉村建設”的道路,乃至妻子病亡也沒能讓他停下手中的工作。戰爭開始了,他擬定出《非常時期鄉村工作計劃大綱》,更向政府提交了若干的有關戰時農村問題的建議案。他說:“我認為中國不應當在如何摧敵處著想,而應當在如何讓敵人不容易毀滅我們處著想,乃至在我們被毀后如何容易恢復上著想。”[14]他的關注點,是廣大的農民群眾,是如何將他們迅速地發動起來,成為抗敵的中堅力量。

費孝通是從事社會學研究的,為了參加祖國的抗戰,他迫不及待地回國了,并一頭鉆進貧困的山區之中。他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現在很可能有人會不太明白,為什么一個所謂‘學成歸鄉的留學生’會一頭鉆入農村去做當時社會上沒有人叫好的社會調查。……我覺得中國在抗戰勝利之后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要解決,那就是我們將建設成怎樣一個國家。在抗日的戰場上,我能出的力不多。但是為了解決那個更嚴重的問題,我有責任,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多做一些準備工作。那就是科學地去認識中國社會。”[15]

二是堅守自己的專業。

抗戰期間,廣大的教授們均一如既往地堅守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學生們這樣回憶錢穆的中國通史課:“……感情是那樣的奔放,聲音是那樣的強勁而有力,道理是那樣深切著明。那時正是國難方殷,中原陷沒,學校播遷甫定,師生們皆萬分悲憤之際。因此先生的講演,更能感人動人,異乎尋常。兩個小時的課,自始至終,人皆屏息而聽,以致偌大一個教室,人擠得滿滿的,卻好像闃無一人似的。……我們不僅具體地、活生生地看到中國歷史的可敬可愛之處,而且從先生講授時所表現的、所流露的對國史的無限深情和崇高敬意,看到了榜樣,感到了更大的感染力。”[16]

如果說,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是教師的本職工作的話,那么還有許許多多的文人,他們卻在擔負著沒有任何人指派給他們的任務——抗戰爆發后,鄭振鐸沒有離開上海,不為別的,只為挺身而出保護面臨散亡的文化典籍,他說:“我們的民族文獻,歷千百劫而不滅失的,這一次也不會滅失。我要把這保全民族文獻的一部分擔子挑在自己的肩上,一息尚存,決不放下。”[17]為此他受到敵人的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轉入地下。常書鴻也是這樣的一位“癡人”,為了保護敦煌的文化遺產,他毅然放棄了法國的舒適生活,以及如日中天的事業,一頭扎進大西北的滾滾沙漠之中。妻子跑了,同伴走了,只有他巋然不動,心甘情愿地堅守在莫高窟里,承當這“長期的甚至是無期的徒刑”。

三是忠于自己的使命。

還有一類人,他們于抗戰中肩負著一定的使命——例如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浙江大學的校長竺可楨等等。杭州面臨陷落,竺可楨帶領著浙大的師生,一遷,再遷,三遷,四遷,夫人病逝了,幼子夭亡了,他埋葬了他們,繼續向前。同人們寫下這樣的文字:“上千的人,馱著一個大學,在烽火連天的夾縫中,奔走萬里的路程,經歷六七省的地域。……經過十年漫長的時間,又憑著四千人的力量,依然馱回來,不能不算是五千年來的奇跡。”[18]梅貽琦則于合并后的西南聯大中立下了這樣的誓言:“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個船,飄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負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吾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到那時我們把這船好好的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人校友‘敢告無罪’。”[19]

同樣,如果說這些人畢竟是接受了政府的委派的話,那么還有一些人則完全是自己“任命”于自己了——陶行知創辦育才學校,雖沒有任何人授命于他,但是為了眾多的失學兒童,他把全部的愛奉獻給了他們。有人說他這是“抱著石頭游泳”,他卻回答道:“我不是抱著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游泳——越游越起勁!”

這些一直被視為“自私”而“懦弱”的文人們,就這樣始終如一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海外學者余英時曾這樣分析道:“如果從孔子算起,中國‘士’的傳統至少已延續了兩千五百年,而且流風余韻至今未絕。……孔子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規定了‘士’是基本價值的維護者;曾參發揮師教,說得更為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一原始教義對后世的‘士’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愈是在‘天下無道’的時代也愈顯出它的力量。”[20]——的確,作為另一種動力,這便是傳統文化的力量,它包括“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責任感,包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這是永遠也割斷不了的承傳。

當然,對于這些文人來說,他們的選擇只能算是一個“底線”,但是他們汲取的是民族的文化,堅守的也是民族的文化;傳播的是民族的文化,弘揚的也是民族的文化。——當年一個日本軍官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炸毀的只是上海的幾條馬路,中國人一年半載就能把它修復起來;只有炸毀了商務印書館,中國人才不得翻身!”就連這幫強盜們都明白:要想滅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必須先滅掉它的根,滅掉它賴以生存的文化!——民族間的一切較量,歸根到底就是文化的較量!

為此,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立下了這樣的誓言:“我們抗戰,是武力對武力,教育對教育,大學對大學,中央大學所對著的就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那么結果又是如何呢?1944年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前來中國考察,他得出的結論是:“西南聯大、浙江大學足可與牛津、劍橋、哈佛媲美。”另一所大學發來的電報是:“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西方經過了一千年才出現的“現代大學”,在中國只用了三十年。……無疑,這樣的成績正是來自那批堅持以“學術救國”的文人們,來自那批甚至連“文化人”的標準都還不能完全達到的書生們。他們基于自己的專業立場,基于自己的文化良知,對國家、對民族投入了實實在在的熱愛與關切;他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抗戰史”中的英雄。

今天,有關“知識分子”的討論成為了熱門話題,盡管定義層出不窮,但有一點是得到一致認可的:他們必須是所在社會的“批評者”,必須是現有的落后或非人道價值觀念的“反對者”。除了獻身于專業工作外,還必須深切地關懷國家、社會,以致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

那么,對于戰爭期間中國的大部分文人來講,他們又是否夠得上這一標準呢?——面對外來的侵略,毫無疑問,他們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和不屈的氣節;但是面對國內的政治,他們的表現卻又每每是遠遁,是回避,是摒棄,是“不屑一顧”。說得好聽一點,是清高傲岸,潔身自好;說得難聽一點,便是“自私”和“動搖”了。其實,長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文人們,又何嘗不懂得“經世致用”的道理,不明白“治國平天下”的責任?但是當他們面對著眼前的強權政治和污穢的為官之路時,卻再一次選擇了“形而上”——抑或說是一種“另類”的反抗方式吧。

那是抗日戰爭進入中期之后,負責中共南方局工作的周恩來經常召集文化界人士開會,對大后方的文學運動進行具體的指導。一次在針對如何看待知識分子的問題上,他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對于我們的人民,應該看到他們的善良的一面,在人民中間不是有很多堅貞自守的好人么?”[21]很快,在大后方的話劇舞臺上掀起了一個大寫特寫知識分子的熱潮——“這些無聲的人物,才是真正偉大的英雄。是他們在真正地維護著抗戰,是他們為天地間留下點正氣,是他們為這蕓蕓眾生判明真正的是非善惡,為今日立下了真正的道德標準。沒有他們,這抗戰將無從繼續;沒有他們,抗戰更無法度過這嚴冬!”[22]數十年后,這一現象再次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注意:“劇作歌頌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已由抗戰初期理想的民眾英雄轉變為現實的普通知識分子。……人們終于認識到了:愛國的現代知識分子身上所蘊藏著的精神力量對于民族振興事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23]

的確,當年生活在國統區的文人們大多將“忠貞自守”當成自己的“武器”。以陶行知為例,他本可以不必四處“乞討”,籌款辦學,但是為了與腐敗的政府劃清界限,他堅決拒絕將育才學校變成“官辦”。當然,這樣的選擇只能算作“底線”,但是挺身而出者——或積極參政,或大膽議政,對當今的統治持批評或反對態度者,也并非沒有人在。

馬寅初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在抗戰爆發之前,他即出任了國民政府立法院的委員,及其經濟委員會與財政委員會的委員長。戰爭期間,他便以這一身份向政府提出了征收“臨時財產稅”的提案,并且將抨擊的矛頭直接對準了“一個握財政之樞紐,一個執金融之牛耳”的兩個最大的貪官污吏身上。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蔣介石囚禁于集中營內達數年之久。但他的強硬始終如一:“蔣介石若想做民族英雄,必須做到四個字:‘大義滅親’!——懲辦孔祥熙、宋子文,否則他只能算是一個‘家族英雄’!”[24]

王蕓生也可算作其中的一位——他雖然沒有“從政”,卻在以“民間報紙發言人”的身份積極地“議政”,并以此形成一種制約政府、影響決策的輿論力量。他大膽地揭露國民黨官員的營私舞弊,他積極地為平民百姓伸冤請命,他向發國難財者發出了這樣的“請求”:“放手吧!饒了國家吧!”他更借助《大公報》的影響發動了“愛恨悔”運動,以望最終實現“神奸巨孽必除,貪官污吏必滅,奸商必戕,懦夫必有立志”的目標。[25]

此外還有這樣一類人:從表面上看他們是“自由主義者”,但是他們卻利用手中的“職權”,營造出一個十分寬松的環境,讓“領地”中的人們去“自由”地抨擊政府,指點時政。梅貽琦就是這樣做的——在他所領導的那個被稱作是“民主堡壘”的西南聯大中,由于始終堅持“大學獨立”和“教授治校”的方針,國民黨的一切控制均無法奏效,而師生們的民主運動卻如火如荼。熊佛西也是這樣做的——在他創辦的四川省立劇校中,公開倡導“讀書自由”、“信仰自由”,同事們這樣評價他:“熊老以‘自由主義者’自命,但他信任進步教師、左袒革命學生;他說不問政治,但他拒絕、限制國民黨特務分子丁伯騮的胡作非為;他不談革命,但國民黨害怕群眾,他卻偏與農民為伍,演戲必請農民觀看,而且為農民辦業余學校……”[26]

自1943年以后,有更多的文人們開始了思想上的轉變。朱自清、聞一多從“象牙之塔”中走出來了;一輩子追尋“教育救國”的陶行知,也在育才學校里開展了“民主教育年”活動。后來李公樸犧牲了,聞一多也倒在了特務的槍口之下,他拍案而起:“我等著第三槍!”他在信中寫道:“我提議為民主死了一個,就要加緊感召一萬人來頂補,這死了一百個就是一百萬人,死了一千個就是一千萬個人。……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追悼。”[27]

這樣的表態是需要勇氣的。對于這些原本溫文爾雅的文人來說,對于這些原本遠離政治的書生來說,其動力又是來自何方?——國民黨的政治不得人心,固然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但更主要的還在于:“(他們)都是‘五四’一代知識分子,都直接參加過新文化運動,‘五四’成為他們一生的思想底色、精神徽記。他們可以容忍物質生活的貧困,但絕對不能容忍對‘五四’新文化、新文學的背叛,更不用說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復舊。”[28]

的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受到過這樣的洗禮——時任北大教授的馬寅初即總結道:“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29]作為“底色”,作為“徽記”,正是新文化運動讓他們接觸了西方的先進學說,正是五四運動讓他們高舉起“民主”與“科學”的大旗;這已成為他們誓死捍衛的理想,這已成為他們終生不渝的追求。他們畢竟是“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生活的人”。

[1]陳明遠《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第3、4頁,文匯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陳哲三《陳寅恪先生軼事及其著作》,載臺灣《傳記文學》1970年第16卷第3期。

[3]錢穆《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第189—190頁,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一版。

[4]轉引自張樹年《我與商務印書館》,收入《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一版。

[5]熊佛西《寫劇原理》,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初版。

[6]老舍《八方風雨》,連載于北平《新民報》1946年4月4日—5月16日。

[7]陳白塵《歲暮懷朱凡——〈歲寒圖〉代序》,載《華西日報》1944年12月3日。

[8]梁思成致費正清信,轉引自林洙《困惑的大匠#8226;梁思成》,第78頁,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9][22]費孝通《旅美寄言#8226;向西去》,收入《費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10]王蕓生《蕓生文存#8226;自序》,大公報社1937年第一版。

[11]張伯苓《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收入《南開四十周年紀念校慶特刊》(1944年10月)。

[12]《吳宓日記》(Ⅵ),第219頁,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一版。

[13]鄭振鐸《求書日錄》(1940年1月6日),連載于《大公報》1945年11月1日至12月24日。

[14]梁漱溟《我的努力與反省#8226;抗戰起后的言論和行動》,收入《梁漱溟自述》,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15]費孝通《〈云南三村〉序》,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16]李埏《昔年從游之樂,今日終天之痛》,收入《錢穆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17]鄭振鐸《求書日錄》,連載于《大公報》1945年11月1日至12月24日。

[18]諸葛麒《十年教訓》,收入《國立浙江大學》,臺北國立浙江大學校友會1985年編印。

[19]梅貽琦《在昆明公祝會上的答辭》,載《清華校友通訊》1940年第6卷第9期。

[20]余英時《士與知識分子》,收入《知識分子應該干什么》,時事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1]轉引自《陳白塵劇作選#8226;編后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23]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第62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4]分別見楊建業《馬寅初傳》,第63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鄧加榮《我國經濟學泰斗——馬寅初》,第108頁,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5]王蕓生《提供一個行為基準》,載《大公報》1943年4月7日。

[26]陳白塵《〈現代戲劇家熊佛西〉序》,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27]陶行知致育才學校的信(1946年7月16日),收入《陶行知全集》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28]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第174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9]馬寅初《北大之精神》,收入《馬寅初演講集》第4集,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一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激情在线网| 亚洲精品日产AⅤ| 亚洲精品777|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一级福利视频|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99精品免费在线| 毛片卡一卡二|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在线免费观看AV| JIZZ亚洲国产|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无遮挡AV|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亚洲精品第1页|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污视频| 91视频精品|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床戏一区| 在线观看av永久| 成人精品区| 亚洲色中色|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夜夜操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色综合手机在线| 五月婷婷综合色|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尤物视频一区| 日韩视频免费|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亚洲综合色婷婷|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91视频首页|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婷婷色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人成高清|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高清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国产99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狠狠|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欧美精品啪啪| a天堂视频|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69视频国产|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