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信息經濟學角度討論了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接著對信息不對稱導致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形成的內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基于風險識別、風險預警、科學運營、風險內部分散、風險內部轉移、風險內部補償等分目標,構建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的整體架構,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科學化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信用擔保;風險;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3-0008-04
一、引 言
在傳統經濟學對市場所做的研究中,許多信息問題是被忽略掉的,在新古典領域內似乎只有價格信息重要,其它信息,或者可以被忽視,或者常常假設是充分的、完備的。如果與經濟決策有關的信息很容易獲得,傳統經濟學信息充分的假定就是合理的。但是,事實是有關經濟決策的信息,就像某種商品一樣,是稀缺的。獲取信息要花費代價,有些信息即使花費很大的代價也未必能獲得,這樣就產生了信息問題。對于信息問題的研究已構成理論經濟學最前言的課題之一,而信息經濟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其主要研究由于獲取信息困難而普遍存在于經濟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1]在金融市場進行金融交易的過程中,存在著廣泛的信息不對稱現象。[2]由于信息不對稱原因,銀行在與中小企業的博弈中對中小企業實施“信貸配給”就成為銀行的理性選擇。考慮到信貸配給及其界定現象,抵押資產不足、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將被配給出信貸市場,以規避因信息不對稱而可能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Berger[3]以及Banerjee[4]從引入中小金融機構角度,通過雙方的長期合作而擁有優勢資源這一核心原則展開理論研究,以解決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該理論最大的不足在于,它僅僅是從銀行內部結構與代理成本差異的角度,為小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比較優勢提供了一種解釋,它并沒有證明小銀行的存在降低了銀行搜集與處理信息的邊際成本,從而并沒有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另外,均衡信貸配給是將銀行與企業作為整體性因素進行考慮的,并由此來確定均衡利率與信貸配給的數量,這其中已包含了結構性因素。因此,引入中小金融機構僅僅是銀行的專業化分工,而不是小銀行融資的信息優勢,中小金融機構的引入并沒有改變信貸配給的均衡位置,而只是通過增加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彌補了部分“信貸缺口”。[5]而在金融市場配置金融資源失衡的條件下,引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以改變信貸配給的均衡位置,促使信貸配給的局部均衡向總體社會福利均衡收斂。[6]而在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時,信用擔保機構承擔了大部分或全部的風險,成為信息不對稱下風險的最后“買單者”。深入探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形成機制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定價與控制機制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對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形成的內在機制研究,為構建完備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識別機制,具有很好的參考作用和理論意義。
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形成的內在機制分析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是一種以契約為基礎的金融交易,這種交易是以信用制度的發展為前提的。而在這種契約關系中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除了上面討論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這種(外部)信息不對稱之外,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內部股東(委托人)與經理人(代理人)之間也存在著(內部)信息不對稱問題。這種(內部)信息不對稱意味著經理人會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作為行動標準,而不是把股東利益作為最高準繩。而正是信用擔保機構內部經理人的這種行為目標的偏離(道德風險),可能給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帶來巨大的風險。Holmstrom等[7]建立了一個關于委托—代理的一般性的參數化模型,受上面模型的啟發,本文結合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市場的具體特點,通過構建符合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市場具體情況的模型,討論因擔保機構內部股東與經理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及其引發的道德風險而導致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的形成。以下將對內部信息不對稱導致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形成進行研究。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從事信用擔保實踐(具體擔保業務的操作)的經理人可以根據自己(對熟悉行業)的偏好、對(擬擔保項目)未來發展前景判斷的不同而選擇承擔不同程度的風險,也就是說,經理人在信用擔保這一市場面臨的風險的大小和特點是可以由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總第147期)顧海峰: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形成的內在機制研究經理人根據其主觀意愿加以選擇和控制的。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實踐中這種由經理人自身決定其大小程度和特征的風險,稱之為“可選擇風險”。一般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等)也具有一定的可選擇性。以下給出基本假設及標記:
由(3)可以發現:在經理人努力水平完全可觀測的情況下,即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經理人不承擔任何風險(經理人的風險分配系數為0)。因為委托人清楚地知道風險水平,就相當于風險是由委托人所確定的,然后委托人要求經理人付出最理想化的努力程度去應對風險。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可選擇風險已不受經理人對風險的厭惡程度ρ等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經理人也不應承擔任何風險,即經理人的風險分配系數為0(β=0)。而(4)說明,經理人的固定收入除了保留收入之外,還加上對選定風險的收益補償。事實上,這些情況正是帕累托最優風險分擔契約所要求的,因而在信息對稱及完全的情形下,經理人的道德風險是不會發生的。(二)對于信息不對稱的情形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由于作為委托人的股東無法清楚地知道經理人對風險的選擇程度,而且經理人對風險的選擇還依賴于其對風險的厭惡程度等主觀因素,因此,這種情形下經理人所選擇的風險(記為)顯然不同于信息完全對稱情形下委托清楚了解的風險程度λ,這將促使經理人發生道德風險,而道德風險將誘發經理人的努力程度僅依賴于其享有的風險分配程度,即α=β/b。因為一旦經理人能很好地控制風險,則作為風險分配系數的β將轉化為經理人的收益分配系數,因此,促使經理人把努力程度調整為α=β/b,以此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情形下委托人的最優效應問題就變為: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意味著作為委托人擔保機構(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的最優契約要求經理人必須分擔一定的風險,而經理人承擔一定的風險即對其構成激勵,又對其風險選擇行為形成約束。同時,發現,即系統性風險(不可選擇風險)越小,經理人的風險承擔份額就越大。也就是說,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信用擔保行業的系統性風險越小,經理人的道德風險越容易發生,因為信用擔保行業的系統性風險越小,意味著信用擔保實踐的平均成功率越高,這將誘發經理人道德風險的發生。
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風險選擇完全是經理人的自發行為,由于,說明可選擇風險越大,經理人所分擔的風險就越大,這樣對經理人來說,既是一種激勵,又是一種約束。因為隨著經理人選擇風險程度的增大,盡管其收益也增大,但同時其風險成本C也在增大:。這足以描述經理人的道德風險的約束與激勵的具體博弈特征。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經理人的行為就無法觀測到,如果經理人把風險還是設定在信息對稱狀態時的水平(即=λ),則經理人的努力程度就會降低,即由α=λb降低到α=b(1+ρbσ2);反之,若經理人的努力程度相同,則必然存在>λ,即如果經理人作出相同的努力程度,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經理人必然會選擇高于信息對稱狀態時的風險程度從事擔保實踐。
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內部控制機制的構建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經營的是風險,承擔的是責任,是國際上公認的專業性極強的高風險行業。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具有對資金放大作用的同時也是對風險的同步放大。增加信用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功能之一,部分信用等級較低的中小企業只有通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其提供信用擔保才能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這足以說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風險高于商業銀行。這種高風險不僅僅來源于信用擔保的對象——中小企業這個復雜而特殊的群體,還來源于信用擔保運作過程中所受到的各種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各種錯綜復雜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響,決定了信用擔保運作過程中必然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面臨的風險是客觀存在、難以回避的,只能通過外部的防范和內部的控制來進行有效管理。因此,正確認識和應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運作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潛在風險,構建高效完備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是實現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風險識別、風險預警、科學運營、風險內部分散、風險內部轉移、風險內部補償等分目標及相應的有效實施途徑(措施層),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的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的整體架構
四、結 語
綜上可以看出,由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市場上的風險大小是可以選擇的,經理人有著從事高風險博弈的激勵,信息不對稱及其引發的道德風險的存在,將誘發經理人在從事信用擔保實踐時,發生風險定位與努力程度不匹配的運作行為,從而導致信用擔保實踐潛伏著巨大的風險。通過上面進行的對內部信息不對稱導致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形成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建立科學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機制來防范與控制來自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內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而以上提出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的整體架構,對于有效地防范與控制信用擔保風險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阿羅. 信息經濟學[M].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2]張維迎.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Berger,A.N,Udell,G.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lib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Forthcoming,2002,(15): 613-617.
[4]Banerjee,A.V,Besley,T.G. The Neighbou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 Quarterly of Economics,1994,(3): 107-110.
[5]Gopinath,C. Bank Strategies toward Firms in Declin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 75-92.
[6]Alian L.,Riding,George Haines J.R. Loan Guarantees: Costs of Default and Benefits to Small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595-612.
[7]Holmstrom,B, P.Milgrom. 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J]. Econometrica,1987,(55): 303-328.
Study on the Inner Mechanism to the Formation of
SMEs' Credit Guarantee RiskGU Haifeng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Abstract:It discuss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finance field from the view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Then it deeply approaches to the inner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credit guarantee risk due to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based on the subtargets such as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Warn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Risk internal distributiontransfercompensation system and so on, a framework of the risk control of Credit Guarantee in SMEs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hopeful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scientific practices of SMEs Credit Guarantee.
Key words:Information Asymmetry;Credit Guarantee;Risk;Mechani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