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內容摘要:由于中日之間歷史問題和現實利益、傳統友好和相互需求、國家意識和少數極端民族主義作祟等因素的交織,我國民間的對日本的認識是復雜的。近年來民間對日認知問題逐漸凸顯,呈現前所未有的多樣化,青年學生對日態度顯現出鮮明的群體特點。分析民間對日認知的現狀和中方影響因素,提出積極改善民眾認知現狀的構想,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民間角度;對日理解;改善構想
隨著創建和諧社會、抓住歷史機遇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成為全社會共識,國民的對內主體地位認同和對外交往認知心態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在對當今大國的認識理解中,在官方定位和學者研究之外,占人數最多的民間個人主體的感受,這種感受基于第一手最真實和實際生活材料或背景,同時由于各個民間主體所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錯綜復雜,有時還不能完全具有科學研究的客觀真實性。但不可否認,民問認知,特別是呈現群體特征的民間認知在國際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國別角度的認知中,我國國民普遍特別關注中日事宜,同時也有一些迷惘之處。本文旨在探討中國民間對日認知現狀及特點,并提出一些改善構想。
一、“破冰”、“融冰”后的課題
小泉任期內“政冷經熱”,是中日關系的典型特征。在中日之間圍繞歷史問題發生糾葛的同時,中日雙邊貿易總額不斷上升,2006年達到2073.6億美元,比復交時增長200倍。安倍首相執政后的“破冰”姿態和溫總理的“融冰之旅”,迎合了雙方以“新”為契機改善的需要與相伴的民眾呼聲。但安倍前任留下的負面遺產不可能一筆清空,尤其對中國國民感情的傷害不是在短期內可以消除的,并可能在今后中日關系的政府決策與兩國交往中產生影響。
在當前兩國政治關系打破僵局、積極因素上升的背景下,胡錦濤主席特別指出:“當前中日關系發展正處于構筑戰略互惠關系的重要時刻。擴大兩國人員往來尤其是青少年交往,加強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培育兩國人民的親近感,增進兩國國民的友好感情,對于不斷鞏固中日友好的根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見,培育友好理性的民間對日認知態度符合國家利益,必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內民眾觀念改善的主要方向和課題。
二、中國民間對日認知現狀
隨著中日經貿互惠互利作用的逐步增強和兩國政治經濟摩擦時有發生,我國民眾對日的認知也出現了較為復雜狀態。民眾在強烈的新自我認同定位驅動下,從較多的單純印象評判發展為與社會、自身發展亦有所關聯的復雜感情體,一旦受到多種因素推動就會造成迷惘,它雖不等同于“中日關系困境”命題,但一定程度影響著中日關系民間基石的堅實與否。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中國民間態度與官方略有差異,呈現前所未有的多樣化
中國民間對日態度與官方一方面保持了相對一致,又在某些領域存在一定差異。主要表現在,對日態度的基本底線問題上存在疑惑,有時甚至把不禮貌表現為極端的愛國心或民族感情。在這種復雜的感情縈繞中,一方面是近年來國民對切關國家民族利益中政治、軍事、能源等國家戰略層面問題的強烈關注,一方面又是高度關注自身市民生活。另外,表現在對內部多樣意見包容性較差。民眾認知層次化,例如崇拜日本文化、自信不足,理性看待、關心而不了解,經濟利益驅動交往,漠不關心、懷疑否定、極度痛恨等分化鮮明;從主體上講,哈日青年、普通市民、青年學生、有經濟交往的白領等、戰爭受害者、研究人士,農民工、激進愛國者與極端民族主義者等多層并存。
(二)青年學生對日態度顯現鮮明的群體特點
青年學生的認知,既有時代的烙印又有自己的思考。該群體所呈現的鮮明特點容易被概括性結論掩蓋。為了從微觀角度印證此觀點,筆者選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第三次中日輿情調查”問卷,選取寧夏銀川市某高中于2007年2月進行了問卷調查。以無差別方式發放250份問卷,回收248份,有效189份,占76.4%。受訪者年齡、年級、文理科分布等較為均勻。統計結果經匯總分析,可知在“親近感”這一問題上,該地學生回答與全國數據有較大差別。
正面感情“非常親近”、“親近”僅占總體3.18%,還不到全國平均數字(7.5%)的一半,負面感情“很不親近”、“不親近”卻達69.84%,比全國(52.9%)高出16.94個百分點。此時學生都已按同等要求修完高中中國近現代史課程,但理科學生的不親近感選項明顯高于文科學生,也許理科學生男生偏多的因素。此外學生隨著年級增加非正面感情比例遞減,但理科學生的遞減程度比文科學生明顯緩慢。
在學生的親近理由中,選擇友好交流歷史因素的(0.5%)與全國數據(24.1%)差異較大。不親近理由中,選“至今沒有反省歷史”的82.5%,相對于全國63.5%,說明歷史問題仍是青年學生難以化解和逾越的情結。
在對當前中日關系的估計上,學生認為“不好”的為28%,低于全國調查的34.3%。認為“不好不壞”的占50.3%。學生對中日關系前景的看法有了較明顯改善,再次印證了民眾認知與中日關系變化關聯度較高的特點。
在“為使中日關系在21世紀健康穩定發展,你認為以下哪些方面最重要”的未來要素預測上,兩者幾乎成相反狀況。即學生群體強烈關注目前中日歷史糾纏利益交鋒的現實,集中在利益爭奪焦點問題上,數據顯示占前五位的是:歷史問題、臺灣問題、領土問題、經濟貿易、文化交流。與全國:能源與環保合作、經濟貿易、首腦外交、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相比,學生關心國事意識和危機感極強,而對具體層面上可持續發展的中日關系缺乏構想。然而上述領域并不可能指望日本政府一味順應中國民意行事,一旦出現彼此不理解勢必為青年悲觀看待意氣用事埋下伏筆。
在媒體作用方面學生呈現一邊倒意見:73.5%的人相信我國媒體的客觀公正,69.3%的人不相信日本媒體會做到客觀公正。比較全國高達62%對我國媒體親日的指責,顯得樂觀積極。在軍國主義和“人常”等關系日本國家認同和國際力量格局的問題上,除態度稍激烈堅決外與民眾整體并無明顯差別。
青年學生自身整齊劃一,歷史認識沒有切身體會,多來源于歷史和現代國際政治的教科書和媒體;對經濟生活也無清晰完整體驗,社會交往面有限;認知處于不穩定的形成期,依賴感性認識程度極強。-其優勢也在于對新事物感受敏銳,既態度積極不肯回避中日關系中的硬性利益沖突,又感受文化交流等具有改善認知力量的軟性因素“一套”,具有較強可塑性。青年群體的聲音不僅是國家未來主人公心理的反映,也在現今網絡力量里發揮較多作用,尤其是80代學生,不斷接受描寫近代戰爭的文化信息,生長在中日文化經貿往來密切的年代里,比任何人都急于表現自己“愛國”,形成“認知主體的自身特點”。
(三)激烈“愛國”行為可能引發公共危機。客觀表達受到懷疑
近年來,針對中日政治交往波折,民間表現的強烈愛國心理常付諸激烈行為,甚至引起與愛國意愿相反的后果。
對于小泉執政期間固執行為,中國普通民眾情緒激奮,在表達民間愛國情感時將之與“愛國”掛鉤,對外敏感又擴大到了國內自身社會生活,甚至本來對與政治領域無甚相關的小事顯得毫無包容,表達不滿時的過激行為甚至引發公共性危機事件。如何引導民眾杜絕意氣用事,向國際輿論客觀表達正當民族感情,使民族感情服務于當前國家利益的大局至關重要。
(四)歷史情結與兩國未來發展
《環球》雜志和新浪網2005年8月進行的“80年代學生的日本印象”調查里,96.43%對其歷史態度不滿,55.63%認為歷史問題是兩國關系發展的障礙。對于日本右翼侵華史觀的反感憤怒,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情感和基本的價值判斷。
歷史問題固然應該成為全民族的清醒記憶,然而如何真正做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在國家層面上的歷史共識合作研討和高層經貿合作機制啟動之時,民間的強大歷史情結如何發展,理應受到關注。
三、民間對日認知中的中方影響因素
(一)民眾徘徊在理性對待和感性排斥中
我們可以從各類媒體中,看出民眾反應程度與時事相關度較高,并時有不穩定的變化。民眾關心國家關系、國家利益,在參與和憂患意識不斷加強中,對日本表現敏感或滯后反應,一方面是“學習韓國”、“學習日本”呼聲漸高,同時也存在盲目排斥了解學習日本的退縮自閉傾向。
(二)社會發展中國民自我意識增強,出現多元意識并存
意識形態拘束日益減弱的今天,市場開放下的利益多元化引發意識多元化,個體自由越來越得到人們重視和追求。國際上不同文明的碰撞融合,國內不同聲音的沖突妥協,與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等交織在一起,意識多元化的形成不可比避免。
(三)傳統友好因素等多股力量融和、并存,并在不同領域產生影響
中日自古有友好交往、互相學習的心態,當今民間交往日趨頻繁。中日雙方友好協會團體等組織的數目在世界看來也算多的,政治領域的親近力量之外,區域性非政府組織、民間友好人士也發揮著中日友好作用;2003年上海及周邊四市吸引日資就達到30.15億美元,文部省“日語能力考試”2004年中國考生人數占海外總數的29.9%,2006年上海涉日婚姻占涉外2960對中最大比重。不過,媒體具有導向性不容忽視。“媒體喜好報道負面消息的特征,很容易給國民造成認識對方的狹隘視角。多種傳統和現實力量推動,形成了民眾認知的復雜性。
四、積極改善民眾認知現狀的構想
2007年,正值盧溝橋事變7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等紀念日來臨。在中日關系經歷艱難曲折又迎來峰回路轉之際,對我國民眾對日的認知現狀理性把握并改善,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正視當前民眾日本觀現狀。擴大交流與合作,增進民眾對日的理解
“中日友好”理念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符合民族利益,經貿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是兩國戰略利益的最大交匯點。進一步尋求擴大雙方的利益共同點,保持多層面互利空間、合理運用經濟利益的積極推動作用,能夠更好避免內部力量損耗促進利益最大化。經濟利益在民間認知中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鑒于當前民眾實際參與中日經貿合作利益分配的深度廣度都在逐步加強,筆者認為改善和提高對日認知程度的條件已經具備。
近期公布的千名中日大學生同題調查結果顯示,37%的中日大學生認為未來中日關系會“有所改善”和“大為改善”。這項調查是由《瞭望東方周刊》與《讀賣新聞》聯合在2007年3月進行的。信心是改善現狀的重要前提。正視多種理念并存現狀,擴大各階層各領域的民間交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文化凝聚力,形成改善認知的合力。
(二)正視文化差異,客觀理性認識日本
一要跳出非敵即友、非輸即贏的思維模式,引導民眾認清“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利益關系和互相依托不可分離的發展走向。二要正視文化差異和各種摩擦。深層內在形似神不似的民族性格的差異既容易被淺層文化的共同點所掩蓋忽略,也容易在深入交往中造成曲解、誤解和不理解。通過多種方式,促進民眾了解差異,尊重對方,求同存異,求同化異。并能正確對待摩擦,防止摩擦范圍的擴大和情緒導致的升級。三要引導民眾切實增強國家意識,樹立改善信心,正確認識,積極理解,改善對日認知程度。
(三)營造友好討論學習氛圍。培養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理性對日認知態度
國家的未來,也是改善兩國關系的希望所在的青少年,在接受信息和發揮自己影響上具有自己特點。根據青少年群體的特點,選擇公信力高的權威人物,采取他們、樂意接受的方式,創造民間友好討論學習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抱著謙虛寬容的態度認識對方,正確區分正當民族感情表達與不負責的發泄的差異。例如,近年來外交部長李肇星、中國駐日大使王毅、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等人,通過影響大的網站或舉辦專題報告會等形式,與大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及近期電視片《巖松看日本》,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種作法應不斷推廣,充分利用既存的友好力量因素,縮小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的差距。
(四)媒體應擔當起引導民眾的責任,注重發揮導向性作用
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眾對日的情緒,同時有對其具有導向性。主流媒體與個別媒體所堅守的不同陣營和底線、單純信息傳達與深入再解讀的差異性仍然不可避免。暢通公眾主流輿論達到信息多渠道共享以減少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感。同時力圖客觀全面,引領民眾理性對待兩國存在的分歧對立。力戒失實報道、誤導民眾的信息取舍和價值判斷。此外,要注意信息出現的頻率和范圍。報道負面消息讓民眾了解出現的摩擦、正確判斷形勢,同時又要傳遞正面信息,讓民眾看到積極因素樹立信心。我國民眾幾乎都知道每一次摩擦,而對一些日本人所作的友好努力,如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的日本律師尾山宏的事跡卻很少提及。并且要注意網絡的積極作用,盡可能降低網絡的負面影響,提高對日認知程度。
(五)有針對性地選擇平臺和載體。雙向縮小學術研究與普通交流的距離
當前國內日本學研究機構遍布各地。僅大學研究機構就有36個,全國學會10個,還有國務院發展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和專門研究機構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等。《日本學刊》、《日本研究》、《日本問題研究》等一批學術期刊實力強大。日語教育方面,全國開設日語相關專業近年來快速增加,高校與日本交流程度加深。如上海外國語大學與多所日本大學保持常年聯系,在派遣留學生和教師進修方面已經形成相對固定模式。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從民間整體角度出發來看的、認知程度尚有欠缺的現狀。全國調查顯示,對日親近感與不同群體調查者學歷收入存在某種關系(還無法確定此關系的一一對應程度)。從學生調查看,即使是受到正規良好教育的團體中,對中日之間某些問題未作評價或不清楚的比例也明顯高于整體平均水平。填補從學術研究、專業教育到普通民眾層面的信息共享空白的嘗試,將有效改善對日認知。
在中日之間從學術研究到民眾往來的橫向交流之外,也可考慮國內不同階層的相對縱向交流。一方面突破單純“貨與帝王家”思想,使寶貴的研究成果及時傳遞到普通民眾,一方面吸收民意基礎群眾智慧,互相彌補信息弱勢。兼顧學術價值、媒體效應的通俗易懂評論文章,以及多層次交流的拓展,對于有效改善民眾對日認知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吳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