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白書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了日本經濟景氣狀況,包括景氣恢復中的物價變動、金融財政政策和金融資產市場;第二章分析了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企業的行為變化,特別對日本式經營的特點、變化趨勢以及與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第三章分析了家庭環境的變化及其提高綜合素質等問題。
關鍵詞:日本;宏觀經濟;經濟財政白書
一、實現新經濟增長的日本經濟及其課題
1.日本經濟景氣的長期化及其面臨的問題
此次經濟景氣開始于2002年,其特征表現在:
第一,進入持續的以民間需求為中心的景氣恢復。2002年開始的景氣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02—2003年間是外部經濟帶動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增長及世界了產業調整的終結,伊拉克戰爭爆發帶來景氣的暫時停滯。二是2003年后半年到2005年前半年國內經濟拉動型增長,國內企業部門的結構調整見效,設備投資開始增長,家庭部門的恢復滯后于企業,但2003年失業率開始下降,就業者收入也從2004年末停止下降。三是2005—2006年間的民間需求拉動型經濟增長,從企業層面看,出口全面增加,企業生產、收益和設備投資增加,個人消費緩慢改善,可以說進入了企業、家庭和海外部門同時均衡的經濟增長,
第二,90年代的景氣擴張期縮短,而此次景氣擴張期拉長。戰后最長的景氣擴張期是33個月,泡沫經濟后出現了擴張期縮短的趨勢,如1986—91年持續51個月,1993—1997年43個月,1999—2000年22個月。而此次景氣已經超過了泡沫經濟景氣,這也符合許多國家的景氣特征,在IMF的一份研究報告中,70年代21個發達國家的平均擴張時間是4年,80—90年代的平均擴張時間為6年,景氣的衰退時間為1年,震蕩的幅度也在縮小,而且在2000年后日本出現了與世界經濟景氣聯動的特征。
第三,此次的經濟景氣是在通貨緊縮狀況下出現的。現在的通貨緊縮雖然不像30年代大危機那樣的惡性循環,但通貨緊縮的負面影響還是很大的,如帶來實際債務余額的增加、實際利率的居高不下、名義工資的剛性降低了價格變化余地等,日本經濟之所以沒有陷入通貨緊縮惡性循環在于以下現象抵消了通貨緊縮的效果,其一是外需作為日本經濟的引爆器激發了通貨緊縮下的景氣恢復,2002年的經濟景氣主要是面向中國的出口增加,中國和亞洲等國的經濟增長,給日本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出口環境。其二是在防止信用危機所采取的金融改革取得超過預期的效果,因此,失業率從2003年開始下降,消費也開始恢復。其三是反映日本銀行的松金融政策和政府財政均衡的決心,抑制了名義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匯率也處于穩定狀態。同時,企業和家庭部門的行動也部分抵消了通貨緊縮的影響。
日本經濟景氣須注意的問題表現在:
第一,原油價格的動向及其影響。2005年8月大型颶風破壞了墨西哥灣的石油關聯設施,惡化了原油供給,而長期的油價高漲已經起到抑制需求效果,又由于庫存調整,價格變動幅度不大。從原油價格水平看,WEI期貨價格在2006年第一季度平均為63美元,與2002年初石油價格水平(22美元)相比上升了193%。而經過一般物價水平調整后石油價格變動的程度不大,如果以2006年4月的石油價格為100,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期為95,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期為150。
白書認為,原油價格上升是由于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及美國經濟增長帶來的石油需求增加,而石油生產國生產能力的不足及石油消費國精加工能力等制約因素的存在,決定石油價格上升不會是一時的,而將是長期的現象。對于石油價格上升的影響,白書進行了分析,首先是對物價的影響下降,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日本消費者物價上升兩位數,第二次石油危機上漲不足10%,而此次石油價格上升對消費者物價指數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其次,石油美元流動的影響,從產油國凈石油出口增加值對世界GDP的比重看,本次增加1.2%,而前兩次石油危機時期分別提高0.8%和1.1%。從世界石油收支來看,石油出口國的收支增加4370億美元,美國減少1240億美元,其他發達國家減少1980億美元(其中日本400億美元),中國減少53億美元,其他發展中國家減少53億美元。最后,石油價格上升對日本工業企業和家庭的影響表現在不能轉嫁成本時抑制了企業收益的提高,同時油價上升所帶來的實際收入下降影響了個人消費的提高。
第二,世界經濟動向的影響,白書引用了IMF和OECD的世界經濟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將增加近5%,亞洲將持續增長超過8%,中國經濟增長將持續在9%以上,雖然世界經濟增長態勢良好,但還是存在一些風險因素,全球經濟失衡就是表現之一,從2003—2005年世界經常收支變動情況看,美國作為最大的經常收支赤字國,占世界經常項目赤字的70%,最大的經常項目盈余國還是日本,但比重由2003年的20%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工6%,而中國的份額卻由7%上升到14%,產油國和俄羅斯分別從4—5%提高到8%左右,可以說日本、新興工業國和產油國正在為美國融資,如果美國經濟保持穩定,這種不均衡還會繼續擴大。
第三,利率上升對日本經濟景氣的影響。根據測算,1%的利率上升將使日本家庭增加6萬億日元的利率收入。這里沒有考慮企業利息成本增加產生的工資收入降低效果。而工%的利率上升使企業部門利息負擔增加3萬億日元,具體來說有息負債越多的行業利率上升的影響越大,如電器業、不動產業、中小企業等。利率上升1%,中小企業的經常收益將下降8.7%。利率上升對銀行收益增加的影響不大,而對國債負擔增加的影響是巨大的,到2009年的國債費負擔將增加2—4萬日元。
2.景氣恢復中的物價變動
90年代以來,日本的各項價格指數出現了同比下降的趨勢,即所謂的通貨緊縮。而近年來出現了改善跡象,2004年以來,由于中國等經濟發展帶來的世界經濟景氣擴大和投機資金流入等背景,出現了國際商品價格上升局面,由此帶來日本生產者物價水平的上升,消費者物價也從2005年11月以后出現了同比上升的現象,GDP縮減指數是實際GDP占名義GDP的比重,1995年以來8年連續下降,2004年來,由于原油價格上升等影響,進口價格上升帶來GDP縮減指數開始回升,基于國內需求的GDP縮減指數在2006年第一季度出現了0.1%的正增長。
為防止再次陷入通貨緊縮,日本銀行在解除量的緩和政策之際,制定了金融市場調節方針,表示將貨幣政策目標由貨幣供應量管理向利率管理過渡,同時繼續維持零利率,漸進地減少活期存款,靈活運用金融市場操作保持買人同額的長期國債等。新的金融政策強調物價的穩定,同時明確從經濟和物價兩方面考慮金融政策的走向。
3.正在恢復的金融資產市場
首先,長期利率的變動原因及趨勢,長期利率保持了長期穩定局面,工。年期國債回報率2005年3月末為1.32%,2006年3月為1.77%。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相當時期內緩和金融政策的效果,另外還受到歐美實際長期利率變化的影響,2004年6月美國提高了政策利率(隔夜拆借利率、無擔保同業利率),各國相繼放棄了松金融政策,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利率向著低水平(2—3%)收斂。
關于長期實際利率的決定方式,白書引用石(1996)的觀點。分析了影響各國利率的因素和世界性儲蓄過剩對實際長期利率的影響。結果顯示:
1)各國的實際短期利率對長期利率產生影響。1982—85年系數為0.58,1987—1991年為0.44,而2002—04年短期利率對長期實際利率的影響在下降。
2)實際匯率的預期變化率影響是不穩定的,但匯率偏離實際有效匯率的程度可以影響實際長期有效匯率。
3)世界儲蓄率對各國實際長期利率的影響是負相關的,世界儲蓄率上升,長期實際有效利率下降,所以,新興工業國家和產油國儲蓄率的上升,對世界長期實際利率產生下降的壓力。
其次,受經濟景氣的影響,股票市場開始恢復,2005年5月日經平均指數達到11000日元的最低點,2005年末達到16000日元,2006年以來出現了一些震蕩,3月底達到了2000年8月以來的最高點,達到17000日元關口。2005年股價上漲率為46.2%,是發達國家上漲最高的。股價上升的原因是三個方面,一是企業收益的好轉。大企業為中心出現了收益大幅度增長,到2005年第一季度,呈現連續三年增收和連續兩位數增收的局面。二是投資主體的擴大和股票供需面的好轉,在過去的金融企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隨著金融機構或事業法人相互持股的減少,國內投資家出現了結構性賣出壓力,擴大了股票持有的風險溢價,也形成了股價下跌的力量。2005年以后,隨著海外投資家大幅度的買人行為,提高了個人、投資信托和事業法人的風險承受程度,結果在供求方面緩和了結構壓力,出現了股價的預期上升。三是個人投資家的參與程度提高,股票市場上最大買家是海外投資者,尤其在2000—2002年股票下跌之際,海外投資者大量買人,2003年股價恢復后繼續買人,2005年外國投資家的持股已經達到26.7%,超過了個人和事業法人的股票持有,而90年代初該比率不足5%。
第三,銀行信貸市場開始恢復,民間信貸主要是住宅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增加,而向大企業的貸款減少,由于住宅金融公庫作為直接融資將被取消,面向個人的住宅貸款會轉移到民間,也由于住宅貸款的收益性高于企業貸款和債券投資,銀行將積極涉足住宅貸款。盡管大企業的設備投資在2005年度連續兩位數增長,但銀行貸款并沒有增加,從不同行業的貸款情況看,制造業的設備投資貸款比上年降低10%左右,對非制造業、不動產業的貸款增加。
4.財政政策的動向
從近年來的政府規模看,2006年沒有超過2002年的水平,財政收支在2010年實現基礎收支均衡。2002年國家和地方的基礎收支赤字占GDP的5。7%,2003年基本持平,2004年降為3.9%。根據《結構改革與經濟財政的中期展望——2005年度修訂》的測算,2005年度基礎收支赤字為GDP的3.3%,2006年度達到2.8%。基礎收支改善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共投資減少和稅收增加改善了基礎收支,在支出方面,扣除國家和地方利息支付的支出在2002年的比重是23.2%,2004年下降到21.6%,2005年逐步下降:其中,占GDP最大比重的是公共投資在2002—2004年間下降1.2%。在收入方面,2002—2003年度稅收占比下降,2004年后開始增加,2005和2006年度稅收持續增加。
一般來說,財政收支受景氣循環的影響,同時也受到與景氣循環無關的結構性因素影響,而日本在2002年度后景氣循環型財政赤字減少,結構性赤字在2003年度后開始減少,在2002—2004年一般政府赤字縮小了將近3%,其中,循環型赤字的貢獻是0.4%,結構性赤字貢獻2.6%。從90年代OECD國家財政改革狀況看,循環型因素與結構性因素的貢獻度分別為1:2,說明財政結構改革對改善收支狀況有很大影響,而在結構性因素中,1/3是來自利息支付的減少和利率的下降。
二、企業行為的變化及從企業評價結構改革的效果
1.泡沫經濟調整結束后正常化的企業行為
日本企業部門經歷了90年代末20世紀初相當困難的調整階段,成功消除了就業過剩、設備過剩和債務過剩,財務體制得到了根本改善。
從行業狀況看,制造業的債務過剩感相對較低,膽就業和設備的過剩感相對較大,在2005年后,設備和就業的過剩感也得到改善,損益分歧點比率也降至90年代水平,從制造,業整體看,1998—2005年損益分歧點比率下降中,人頭費的減少和銷售額增加的貢獻各占一半,非制造業中,不動產業的債務過剩感非常嚴重,而就業和設備的過剩感除建筑業外基本消除。由于非制造業的就業和設備過剩的調整壓力較小,非制造業損益分歧點比率也逐步下降。同時,企業的資本效率也有了提高,根據法人企業統計,全產業的總資產收益率(ROA)從1992年最低2%恢復到2005年的4%,恢復到了1992年的水平,從行業看,制造業的恢復最為顯著,2005年末達到6%。
消除泡沫經濟遺產后,日本企業在設備投資等方面出現了積極的動向,但與過去相比,企業的行為更加慎重,更加重視效率的提高。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業繼續返還債務,負債率下降,企業的負債比率下降,制造業的負債比率自80年代中期以來持續下降,由接近80%降至2003年的不足60%,非制造業的負債比率在80年代中期到2000年間基本維持在85—88%之間,2000年后開始下降,2003年降至80%。
根據現金流量表統計,1998—2005年間,非金融法人企業的借款減少190萬億日元,同時期該類企業每年資金剩余額平均為21萬億日元,7年合計170萬億日元,因此企業增加儲蓄的部分全部用于償還貸款。最近又出現了一些變化,2003年企業還貸26.4萬億日元,2004年還貸13.2萬億日元,2005年借款增加1.8萬億日元,企業部門的資金剩余也從2003年的38萬億日元減少到2005年的12萬億日元。
第二,過剩債務抑制企業活動。理性的企業會根據資金成本的高低選擇資金籌措方式。首選是公司留存、其次是貸款、股票和公司債等的外部資金,如果內部資金充裕,理性的企業不會選擇外部資金,另外由于企業陷入過度債務時,會提高破產概率和增大財務風險,也會自律地減少債務,將設備投資控制在內部資金范圍內。
過剩債務消除后,企業還在控制債務。為調查日本企業的資金籌措行為,取東政一部上市企業約1350家的面板數據分析決定企業籌資行為的因素,結果發現,隨著景氣恢復企業收益率改善,企業的現金流量充裕,有降低負債率的效果,從最佳債務比率看,90年代以來一直下降,制造業從60%降至2003年的不足50%,非制造業從80%降至70%,今后還會是下降趨勢。根據2000—2004年的統計結果,發現內部資金越高投資越多,而債務率越高投資越少。
第三,持續抑制人頭費,勞動分配率低下。勞動分配率=人頭費/人頭費+營業利潤+折舊。90年代初勞動分配率急劇上升,從63%升至90年代末的73%,1999年后開始下降,2001年后再度上升,2002年開始下降,2005年降至65%左右,其原因是過剩債務的存在促使企業壓低工資,成果主義工資制度的引進抑制工資增長。
2.日本企業的比較優勢及財務特征
關于日本產業的比較優勢,白書引用OECD的統計數據,認為日本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高于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而非制造業卻低于平均水平,而技術集約程度高的行業勞動生產率達到6%,排在第一位的是韓國,達11%,第二位的芬蘭和美國均在6%左右,所以,日本產業優勢還是在技術集約型產業。
從各國進口合計看日本的市場份額看,日本的市場份額下降,從1990年的8%下降到2005年的5%,而美國從11%下降到8%,德國從11%降至9%,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份額上升,從工3%到22%,特別是中國的份額從4%提高到10%。從貿易特化指數(進出口總額中凈出口的比重,約接近1出口專業化越高)看,日本在運輸機械、一般機械、電氣機械等領域的特化指數較高,如日本對世界、對美國的運輸機械特化指數始終維持在0.8,一般機械和電氣機械有下降趨勢,對中國的運輸機械貿易特化指數在1990年接近工,1995年以來出現了趨勢性下降,2000年降至0.6,之后保持穩定,電氣機械和一般機械也出現類似特征,只是一般機械出現了持續性下降,2005年降至不足0.1。
日本的研究開發能力在OECD國家仍居首位,根據OECD的統計,日本RD投資在GDP的比重排在瑞典和芬蘭之后,居世界第三位,超過3%。但增長率較低,而且對軟件和高等教育的投資偏低,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偏低,高素質人才的國際間流動困難等也是日本的特征之一。
關于日本企業的財務特征,白書對日美歐進行了比較分析,從全要素看,日本的總資產收益率(ROA)在80年代為6%,90年代末降為2%,2002年后開始恢復,2005年提高到4%,而美國在此期間雖有波動,但始終在7—8%之間。從ROE(股東資本收益率)看,日美歐出現了相同的趨勢,2001—2004年間出現同時上升,只是日本的上升動力不足,2004年美國和歐洲均達到23%,而日本僅為15%左右,從桿桿率來看,美國和歐洲基本在3倍左右,日本在2000年杠桿率最高,達3.5倍,之后持續下降,2004年降至3倍以下。
日本企業收益率低下的原因是資本成本的低下。資本成本包括負債成本和股東資本,是二者加權平均的結果。在1999—2004年間美國企業的資本成本在6—8%左右,而日本在3—4%左右,同時,股東成本遠高于日本,分別為6—8%與5—6%,負債成本也略高于日本。資本成本低下意味著投資者要求的回報率較低,對經營者的壓力較少,降低了提高收益的積極性,
關于日本式經營的特點,白書總結為以下三點,一是以終身雇傭和年功序列制為核心的企業內部組織,提高了企業內部的協調效果,二是企業內部提升經營者和銀行為中心的企業控制機制,三是以企業集團和系列企業組成的企業間長期交易關系,通過問卷調查和觀察,白書分析了日本式經營的變化趨勢:
第一,主銀行制和企業的相互持股下降,80年代以來的規制緩和,放松了發行債券的基準與條件,收益率高的企業傾向于選擇公司債融資,而收益率低的企業仍選擇銀行貸款,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業全面自由化和規制緩和,企業的脫媒現象更加嚴重。同時,由于過去嚴重的不良債權問題促使銀行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和監控,大企業為逃避這種監控也樂意選擇公司債券融資,相互持股比例出現了趨勢性下降,90年代初相互持股達到20%,2003年降至7.6%,穩定持有股票比例(除企業相互間持有股票外,由金融機構和事業公司持有的股票)也從40%降至24%。相互持股的下降帶來了股票持有的多樣化,外國人持股比重由5%提高到2004年的20%。
第二,年功序列制的程度下降,而終身雇傭制還在維持。目前,大部分企業廢除了定期漲工資制度,采取了效益工資。根據2004年企業行動問卷調查結果,在1000家樣本企業中,采取效益工資制度的達到83%,還有13%的企業正在研討實施效益工資。另一方面,關于終身雇傭制度,現在很多企業對正式員工仍采取這一制度,根據工資結構統計調查結果,一般正式員工在一個單位平均工作時間在2005年為工2年,與1990年10.9年相比還有延長,10年以上在一個單位工作的比重達到47%,而根據ILO的國際比較調查,美國在一個單位平均工作時間為6.6年(1997)、英國為8年(2002)、EUl4國平均為10.6年(2002),10年以上工作比例美國為26.2%(2002)、英國為32.1%(2002),EUl4國平均為41.5%(2002)。
3.結構改革與日本企業的經營環境
90年代以來,日本圍繞公司治理機制、公司重組、法人稅制、會計制度、企業年金改革及就業形態等方面進行了系列改革,根據問卷分析,很多企業高度評價這些改革,如對于會計制度改革,超過50%的企業認為改革產生了正面效果,正面評價企業治理和年金制度效果的企業也達到40%。而50—60%的企業認為上述改革措施基本是正確的,還有10—20%的企業認為方向是正確的,但手段還顯不足。
4.日本金融機構的現狀及課題
受泡沫經濟和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金融機構經歷了嚴峻的不良債權問題,現在終于走入正軌。
從金融機構的現狀看,日本的不良債權比例下降,經營體力已經恢復。2006年3月的主要銀行(除新生銀行和櫻花銀行以外的城市商業銀行、長期信用銀行和信托銀行)不良債權比例為1.8%,而2002年3月的比例曾高達8.4%,地方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比例也從2002年的8.3%降至2006年的4.5%。銀行的股價上升,2006年恢復到1999年水平,銀行的自有資本比例提高,抗風險能力增強,金融中介功能在加強,民間銀行貸款在2006年2月出現了時隔8年2個月的正增長。
但日本金融機構還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與海外金融機構相比,日本金融機構的安全性、收益性和經營模式均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日本主要銀行的自有資本比例維持在12%,水平不低,但結構不合理,核心資本占自有資本的比例為55%,而美國達到70%,美國的延期納稅資金均不計人核心資本,而日本該比例還占核心資本的10%。由于日本金融機構不良債權損失很大,致使信用風險率(不良債權處理損失/貸款總額)較高,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收益(貸款收益—資金成本)。日本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與收益率有關,過去主要面向大企業貸款,隨著大企業脫媒現象的出現,存款的三成投入了低回報的國債等債券領域,拓展中間業務、增加非利息收入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
日本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重視零售戰略,提高收益。90年代日本銀行和證券業開始相互交叉,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團。控股集團的優點是提供廣泛的金融服務達到分散風險和節約成本的效果,同時還維持和擴大顧客群的效果,而缺點是業務多樣化帶來風險管理的難度加大,而海外的金融機構在重視業界合并和重組的同時,更加重視零售和個人業務,美國金融機構零售和個人業務的收益比重達到50%,而日本僅為10%。改革的方向是承擔面向個人的投資信托和年金基金的銷售、面向個人的住宅貸款業務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消費者金融業務。
三、家庭環境的變化及其課題
1.就業形態的變化及其影響
在這次經濟景氣中,出現了就業形態多樣化現象,表現在正式就業人數減少,而非正式就業增加的趨勢,2005年正式就業3300萬人,而非正式就業1995年超過1000萬人,2005年超過1600萬人,在全部就業中非正式就業的比重1990年占20%,2005年超過30%。在非正式就業中,臨時工的比例下降,而派遣員工或合同制員工的比例上升。
非正式就業的增加降低了企業的人頭費,同時,企業對于穩定性差的非正式就業者的職業培訓也出現了消極態度,根據內閣府開展的《企業職業培訓問卷調查》,對于為提高效率進行職業培訓,哪個層次最重要的問題,近40%的企業回答是現場的管理層和監督者,其次為正式就業者、現場責任者和部門責任者,回答非正式就業者的微乎其微。
青年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90年代中期開始,15—24歲的失業率在2003年達到工0.1%,25—34歲的失業率在2002年達到6.4%,到2005年形勢開始好轉,但兩者的比例分別為8.7%和5.6%,遠高于全國失業率水平(4.4%)。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結構性失業,在15—34歲的失業人群中,沒有適合的工作和不符合工作條件的共同構成結構性失業,2002年前者達到70多萬人,同時,年輕人中自由職業者和無所事事者的增加也提高了就業的難度。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無所事事的15—34歲人群在1993年為40萬人,2002年開始超過60萬人,2005年達到64萬人。目前自由職業者脫離非正式就業大軍的難度還很大。
中高年齡層的無業者和父母同住者還在增加。根據內閣府進行的調查,2005年35—49歲的中高無業者占該年齡總數的3.7%,與1992年的1.9%相比翻了一番。
2.從職業能力角度看人類綜合技能的培養
人類綜合技能包括職業技能、生活技能等。綜合技能從何而來,內閣府進行了個人問卷調查,雖然回答最多的是在工作實務中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工作前最重要的是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工作后是職業教育訓練和獨立鉆研等。
從學校教育看,日本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大專、短期大學等)入學率呈上升趨勢,2005年達到75%,大學入學率超過40%,研究生入學率也超過了10%。日本教育費用的最大特征是私費比重最高,在學校教育中,日本小學和中學教育的私費比重高于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工%,而高等教育的私費水平高于平均水平37%,達到77%,僅次于韓國的90%,居OECD國家第二位。
從大學畢業后的工資差異可以評價大學教育的收益率。根據日本內閣府的調查,1975年出生的大學生一生工資將達到近3.5億日元,而高中生的一生工資為3億日元,但由于大學費用的上升,大學教育的收益率在下降,1960、1965、1970和1975年出生的大學生的教育投資收益率分別為6%、6.1%、6%和5.7%,呈緩慢下降趨勢。
從職業教育培訓看,出現了下降趨勢。根據厚生省進行的《能力開發主體的基本調查》統計,雖然回答最多的還是企業,但與過去相比回答屬于企業責任的在減少,而回答是個人的在增加。企業的職業培訓一般包括在崗培訓和脫崗培訓兩種。90年代中期以前,職業培訓實施率均在80%左右,此后開始下降,1997年達到歷史的低點,在經歷了2002年的又一低谷后上升,2003年有計劃的在崗培訓實施率超過40%,脫崗培訓超過60%。從企業支出的培訓費用占勞動費用的比重看,1988年的歷史高峰達到0.38%,1995年降至0.27%,2002年緩慢增至0.28%。
為提升人類的綜合技能,需要在學校教育中強化職業教育培訓,采取相應對策解決自由職業者和無所事事者的職業技術需求,在工作崗位上提供多樣的訓練機會,等等。
3.從家庭狀況看經濟差距
經濟差距擴大是80年代以來出現的國內外共同的現象,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加劇、適應IT產業技術革新能力差異的結果,2002年的經濟景氣雖然已經惠及到家庭,但家庭間的差距在擴大,而白書認為經濟差距問題是與各國的歷史社會背景緊密相關的,單純從經濟角度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如何從政策設計的角度提高全體國民生活水平是重要的課題。
從統計數據看日本經濟差距的動向,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從收入看經濟差距,主要表現為基尼系數在緩慢擴大。日本存在不同角度計算的基尼系數,如根據收入再分配調查的基尼系數,國民生活基礎調查的基尼系數,根據家庭調查的全國消費動態調查的基尼系數等等。所有的基尼系數在80年代后都出現了緩慢上升趨勢,而根據全國消費動態計算的基尼系數變化最為緩慢,從1979年的0.25提升到2003年的0.30,根據稅前收入再分配調查計算的基尼系數變化最為顯著,從1979年的0.35提高到2001年的0.50,根據稅后收入再分配調查計算的基尼系數從1979年的0.3l提高到2001年的0.36,根據國民生活基礎調查的基尼系數從1991年的0.35提高到2003年的0.36,為消除家庭人數對基尼系數的影響出現了等價收入為基礎的基尼系數,這是考慮家庭的規模經濟,以個人為基礎修正的基尼系數被稱為等價收入的基尼系數,日本2000年的該系數為0.30。根據這一系數進行國際比較發現,在OECD國家中,日本處于中間位置,處于最低一組是以丹麥、瑞典和荷蘭等北歐各國,大致在0.25—0.27之間,第二組是瑞士、比利時、法國、德國等的西歐國家,大致在0.27—0.30之間,第三組是日本、英國、新西蘭、美國、波蘭等國家,大致在0.30—0.37之間,日本是第三組中的最低國家。最高一組是土耳其和墨西哥,在0.43—0.45之間。
二是從消費支出看經濟差距,日本消費支出的差距很小,根據全國消費動態調查(總家庭)的所得基尼系數和消費支出的基尼系數看,收入的基尼系數遠高于消費支出的基尼系數,90年代后半期經濟衰退擴大了差距,消費差距再次縮小。
三是從資產看經濟差距,日本的資產差距大于收入差距,全部家庭的收入基尼系數在0.3左右,而資產的基尼系數在0.6左右,
四是從勞動所得看經濟差距,根據《就業結構基本調查》統計,1987—2002年間個人勞動所得的基尼系數上升,從0.39到0.42之間。非正式就業的增加是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之一。
雖然從統計數據看經濟差距是擴大的,但日本社會對此的意識并不非常明顯,最主要的表現是社會中流意識比較穩定,70年代回答生活水平為中等的達到60%,80年代以來一直在50—60%之間。
針對上述問題,白書提出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解決就業形態和青年的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加強就業前和就業后職業訓練,提高就業者的綜合素質,從經濟差距的角度完善就
(責任編輯:崔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