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在高新技術創新能力上的巨大差異,導致美、日間在產業結構和經濟戰略層次上的差距日益拉大,由此引發了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本文主要介紹了其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背景,并分析了其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特點,以期對我國新時期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日本教育;研究生教育;改革
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世界經濟格局(美、歐、日)三極之一的日本,由于泡沫經濟的破裂,使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停滯期。日本源于七八十年代的以家電、汽車、鋼材為龍頭的制造行業曾在國際市場風靡一時,而美國則依靠雄厚的創新能力,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方面,于激烈的競爭中率先建立了知識經濟的戰略平臺,從而提升了美國經濟的戰略層次。所以,進入90年代以來,美日間的產業結構,在知識含量上有了較大差距,日本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遠遠落后于美國,另一方面,統計資料顯示,1901~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人數,美國為192人,英國為63人,德國為61人。法國為26人,日本排在第十三位,只有6人。美國有研究生學歷者占全國人口的7.6%,英國占3.3%,法國也占3.3%,日本只占1%。在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例方面,美國為15.5%,英國為33.5%,法國為20.7%,而日本僅為4.8%。
針對經濟持續低迷、國家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日本有識之士已經逐步認識到,過去引以為榮的消化、吸收、改進的日本技術特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經濟競爭、科學技術競爭、人才競爭加劇的環境下,要提高產業的知識含量,提高日本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加強能夠引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研究生培養。其重要性誠如日本大學審議會在《關于21世紀的大學院(研究生院)與今后改革方針政策》中所說:“大學院(研究生院)作為所有學術領域基礎研究的中心在推進學術研究的同時,擔負著培養研究者和具有高度專門能力人才的任務,因此大學院(研究生院)在提高我國學術研究水平與發展社會經濟、文化方面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使命”。可以說,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已經成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更加意識到獨創性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明確提出實行“創造性科學技術立國”戰略,即“把發展獨創性科學技術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國策和戰略”,研究生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后備力量和主力軍,成為日本能否實現“創造性科學技術立國”,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引領作用的關鍵,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總的來說,日本研究生教育呈現出如下發展趨勢和特征:
一、研究生院的重點化
推動研究生院改革,是近年來日本大學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和政策課題,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方面能進行以基礎研究為主的學術研究中心,另一方面能培養有高度專門能力和創新能力人才的知識創新基地,并盡快達到歐美國家的研究生院水準。日本大學審議會在《關于21世紀的大學院(研究生院)與今后的改革方針政策》(1998年)的咨詢報告中談到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時指出:從積極開展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教育與研究,培養能夠適應我國社會與國際社會發展的活躍于諸多領域的優秀人才這一觀點出發,有必要支持、形成一批作為高水平教育與研究基地的大學院(研究生院)。為此,應該采取這樣的措施,即根據對專攻領域(或研究科)的客觀、公正的評價,在一定時間內,集中、重點分配研究費、設備費等,重點投資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大學院(研究生院)。這是90年代日本政府在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這一措施的主要體現就是“研究生院重點化”。所謂“研究生院重點化”就是改變過去教師屬于學部的體制,建立以研究科組織教師的新制度。這種新制度雖然僅僅改變了教師的歸屬,但是給大學教育、管理等帶來一系列實質性的變化,它不僅使教師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研究生教育上來,促進了研究生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而且國家對實施研究生院重點化的學校在每年國家預算的基礎上,增加25%預算額的投入,把這些大學逐漸從以本科生教育為中心轉變為以研究生教育為中心。
二、入學資格及教育年限的彈性化
1.研究生入學資格的彈性化。日本大學審議會在《關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彈性化》咨詢報告中認為,隨著學術研究的迅速發展,培養具有高度研究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研究人才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應該使那些具有優秀研究潛能的學生盡早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大學審議會建議對于那些在大學學習3年以上,并修是接受研究生教育所必需的本科課程學分的大學生,應給予他們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資格,同樣,在博士研究生考試資格方面也應該采取靈活的政策。如對于那些雖沒有碩士學位、但本科畢業以后從事過兩年以上的研究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的人,允許他們參加博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
2.研究生教育年限的彈性化。戰后日本政府的有關法規、法令對研究生教育最短年限有著明確的規定,即碩士研究生2年、博士研究生3年。大學審議會在咨詢報告中認為,由于碩士研究生數量的迅速增加,碩士研究生教育類型的多樣化,應該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年限采取靈活的規定。這種靈活的規定主要是允許一些優秀的碩士研究生在一年時間內修完課程,取得碩士學位,使他們能提早畢業進入社會或攻讀博士課程。
三、教育形式與教育機構的多樣化
1.研究生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在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大量社會人員回歸大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情況下,研究生教育必須突破全日制這一單一形式。日本大學審議會專門就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問題提出了兩份咨詢報告,即《關于實施夜間博士課程教育等問題》和《關于函授研究生教育制度》。在前一份咨詢報告中,大學審議會在論述了實施夜間博士課程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實施夜間博士課程教育的具體方法和為了實施夜間博士課程教育必而對《大學院設置基準》所做的部分修訂。在大學審議會建議的基礎上,經文部省批準,1989年夜間研究生教育課程開始啟動。
2.研究生教育機構的多樣化。日本的研究生培養機構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①研究生院大學及獨立研究科;②聯合型及協作型研究生院;③職業型研究生院;④業余研究生院及函授研究生院,不同類型的研究生院有著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以東京大學為代表的研究生院大學不斷縮小本科教育規模,擴大研究生規模,以培養高級人才和進行尖端科學技術研究為發展目標。聯合型研究生院為多所大學聯合設置研究科,重點培養各專業領域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協作型研究生院以“產官學”合作為模式,培養具有特色的應用型研究人才。職業型研究生院則面向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社會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職業人。業余研究生院及函授研究生院則很好地滿足了社會成人及在職人員繼續接受教育的需要。多種類型研究生培養機構的并存,反映出日本研究生培養制度的日趨成熟。
四、資金來源的多元化
首先,加大基礎性科研經費投入。日本文部省采取集中性、重點性資源配置政策,強調“要在一定時期,集中和重點分配研究費和設施設備費等”,設立了促進基礎研究的專項基金、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科學技術振興調整基金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競爭性研究基金。此外,為適應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而進行急需有效的研究的趨勢,對大學院(研究生院)提供特別經費、最尖端設備費以及多種研究的重點資助經費等支援形式,以改善研究條件,提升教育研究的層次。對研究生則通過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育英獎學事業、教學助理、研究助理等制度提供研究獎勵及經費。
其次,日本進一步強化產學結合的協作機制,更多地吸收民間資金,并利用民間企業的技術優勢,加強一流大學的建設,未來社會是知識型社會,大學院(研究生院)教育機能的強化將與科學技術、學術的振興以及產業、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日本進一步強化以大學院(研究生院)為中心的科技創新體制,在整體科研經費不斷增加的同時,提高學校從產業界獲得資金的比例,推動研究生院結合社會需要開展研究活動的行為,促進“產官學”聯合,有效推動科學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五、研究生教育職業化
基于成人再教育的需求,以及市場經濟形勢、公司雇傭形態的變化,90年代初期日本出現了回流教育,這種教育形態是以企業內的再教育、以研修為目的的大學院(研究生院)教育的實施。研究生院十分注意開展繼續教育,1996年10月,日本大學審議會在《關于提高研究生院教育質量的審議結論》中指出,為了應對技術革新和知識老化速度的加快,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要求有機會進入研究生院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術。他們企盼著掌握新的學術理論、實踐經驗、綜合判斷能力和對未來的洞察力。研究生院要適應這種需要,就應該開放門戶,改革教育內容,整頓學習環境,在這方面做出新貢獻。作為一種教育的擴充手段,這種教育形式的普及和促進是十分有意義的。
六、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需要,達到其“創造性科學技術立國”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主要作用”的目的,日本研究生教育強調“使學生學到與急劇變化的時代相適應的創造性的知識和技術”,希望為日本培養出能活躍于世界舞臺的人才,一方面,促進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為此,日本進一步加大課程改革的國際化趨勢,在加強外語教學的同時,還大量開設有關國際關系、國際文化等國際性課程。同時,以整建和充實國際性科研基地為契機,大量吸納外國教員和來自世界的科研人才,從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國際通用性,推進國際間的聯合研究,提高日本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進一步擴大以接納留學生為中心的國際交流,在充實日本語教育,利用外國語指導留學生研究的同時,在國立大學留學生較多的研究科配置專職指導教師;在減輕留學生經濟負擔的同時,為留學生提供更為便利的生活、學習條件,以吸收更多的留學生來日本留學。
綜觀20世紀90年代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可以看出,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由社會發展、科技發展需要引起,政府積極參與調控,合理調整政策導向,按照向歐美發達國家標準看齊的目標逐步展開的,盡管日本國情與我國不同,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水平及文化背景等存在差異,我們不能盲目照搬,但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某些思路還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思考的。
(責任編輯:薛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