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行走在唐蕃古道上,我們聽到有人在哼唱此歌。強烈感受到這首歌不光是在歌唱青藏高原,更好泉是傳承著世代不忘的和諧之歌……
在我國早期民族與民族關系政策中,有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現泉——和親。就是與對方議和或保持和好關系而締結為姻親,稱為“和蕃”、“姻媾”。中國歷史上,漢族封建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為了一定政治目的聯姻。最早始于漢高祖劉邦,以宗室女嫁與匈奴單干。《史記·劉敬傳》高帝“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此后,各封建王朝多次沿襲。隋唐時期曾先后與突厥、吐蕃、回鶻、吐谷渾等民族和親。漢唐時期的江都公主、解憂公主、王昭君、安義公主、文成公主、金成公主、成安公主等大多從長安遠嫁外地。這種和親的措施,對緩和矛盾,鞏固中原王朝的統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
丙成年的深秋,我們大隊人馬來到了雪域高原,是喜迎文成公主回長安。這不由得讓我對“和親”這一歷史現象產生進一步審視和思索。大唐盛世年間。漢藏聯姻——唐代中央政權和吐蕃族之間互通婚姻,可謂家喻戶曉。從唐代開始。先后有十七位皇官公主有過遠嫁西域的記載。在這些公主之中,最有影響,深受藏民族愛戴且與西藏有著水乳交融感情的還要數文成公主。那是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居住西藏高原上的吐蕃族贊普松贊干布(亦名棄宗弄瓚或棄蘇弄)遣使朝貢,唐太宗當印派人前往撫慰,于是,漢藏兩族人民正式通使往來。不久后,松贊干布又派人攜帶金寶,跋山涉水來到長安,奉表求婚。貞觀十五年,唐太宗答應了松贊干布的要求,許以宗女文成公主為妻子,并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也特意從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瑪多的札陵湖),去迎接而與公主完婚。景龍三年(公元7D9年),唐中宗又將金城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又稱棄隸蹄贊)。通過漢藏聯姻,長安和邏些(即今拉薩)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使者相望于道,不僅建立和促進了漢藏兩族人民之間的兄弟情誼,而且使西藏地區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了杰出貢獻。
在青藏地區,人們普遍尊崇文成公主,因為她已成為綠度母的化身。在入藏時,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絲織品、農作物、生產工具、醫療器械以及經史、詩文、工藝、醫藥、歷算等典籍。高宗時。文成公主又派人到唐朝從內地引進蠶種及造酒、碾磑、紙張、墨之匠。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吐蕃開始“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漢藏人民友好關系的加強做出重要貢獻。
說了文成公主還得再敘一下松贊干布(617~650)。新舊《唐書》稱為棄宗弄瓚或棄蘇農。他是吐蕃王朝的締造者,于公元629年繼承了吐蕃贊普位,二三年后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定都邏些(今拉薩),發展生產,創立文字。設立官制、兵制,確定法律,建立起了以松普為中心的奴隸主貴族統治。他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同時,又派遣貴族子弟赴長安,入國學學習。公元649年高宗繼位,受唐封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又進封為責王。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卒。
女想娘,線兒長,嫁到邊塞常惦念。大唐皇宮中的美貌公主,有一種傾國傾城的魅力!她們遠嫁西域生兒育女,令當時當地的藏族人民無不嘖嘖夸贊。今日我們還能從唐代詩人孫逖一首《觀永樂公主入蕃》的詩篇中看出:“邊地鶯花少,年來未覺新;美人從天掉,龍塞始應春”。親不親,成一家,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唐朝眾多公主與少數民族首領的屢次姻緣,喜結連理枝,不僅鞏固了邊防。也莫定了吐蕃和唐朝約200余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
親不親,外甥打著燈籠照舅舅。我們在如今拉薩市大昭寺院門前,看到了靜靜聳立的這一塊普通的石碑,沉默不語碑中情,它是在敘說著唐朝的弘化、文成、金成等公主先后與吐蕃贊普締結的姻緣關系。有趣的是當時吐蕃尊唐為舅,自稱為甥,故此碑為舅甥會盟碑。
據史書記載,公元821年(唐長慶元年)吐蕃派使臣倫納羅到長安請盟,唐表示贊同。同年,唐命宰相和大臣17人與蕃使盟于京師長安的西郊。接著,又派大理寺卿劉元鼎為會盟專使,隨倫納羅入藏,于第二年(822年)的5月在拉薩設壇諷文盟約。至第三年(823年)正式立碑,唐朝使臣太仆寺少卿杜載等參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禮。
此碑高3.42米,寬0.82米,厚0.35米。現在看起來碑身略有風化,但所鎊藏漢文碑文尚能辯認。碑文中說:“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渝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贊……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善,再續舊親之情,重申鄰好之義……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鏡……”這充分表達了漢藏兩族共崇舊好、永息爭端的愿望。碑中還記述了這次會盟的經過、立石年月以及參加登壇的官員名單。通過這次會盟,進一步加強了唐蕃的友好往來。這塊石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獻之一,也是研究唐蕃歷史的重要文物與佐證。
山川載不動沉重的歷史,雅魯藏布江流淌著不息的中華血脈。同樣的事情有著同樣的結果。在巍然屹立的赤蛉,今天的青海省湟源縣西的甘月山上,還保留著一塊唐蕃分界碑。書有互不侵犯條約。那是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吐蕃贊普尺帶珠丹派遣使者來長安迎婚,與金成公主聯姻。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遣其大臣名悉獵來長安向玄宗土表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成公主,遵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外甥蕃中巳處分邊將,不許抄掠,若有漢人來投,便令即送。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這真是血濃于水的表明,千百年來書寫著一部不永不變色的——和諧社會的歷史長歌……
(作者單位:《農業考古》雜志杜陜西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