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祖國西北腹地的青海省,近幾年來,在省、市政府的重視以及省觀賞石協會和奇石文化協會的努力下,通過舉辦全國性石展、發展會員、組織石友參展等形式,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江河源奇石資源,并逐步將其定位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產業。青海三江源奇石在全國的知名度日益擴大,這讓我們欣喜地看到——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里被譽為“三江源”,省內高山大川廣布,地質構造復雜,地層出露齊全。被稱為“萬山之宗”的昆侖山系如今地質活動依然頻繁,再加上多變的高原氣候,這里不僅形成了壯麗的地球第三極景觀,同時也孕育了綺麗豐富、多姿多彩的江河源奇石。從麥浪搖曳的河湟谷地到雄渾壯美的瀚海戈壁;從牛羊歡騰的青海湖畔到神奇瑰麗的草原深處,千姿百態、生氣盎然的江河源奇石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獨特的地質成因鑄就了江河源奇石石質堅硬、紋路清晰、造型奇特的特點,更被國內外藏石界與石友冠以“奇石家族中的明珠”、“石中瑰寶”的美譽。
經過十多年的采集、開發、交易和研究,江河源奇石已成為中華觀賞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文化內涵,已被同行及廣大石友認可,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各地賞石市場星羅棋布,“點石成金”在今日青海已不再是遙遠的神話
青海省奇石市場起步較晚。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西寧市八一路、大眾街、湟中橋、人民公園、民主街古玩城等地相繼自發建起了奇石專業市場。當時規模較大的西寧湟中橋花鳥市場和大眾街奇石古玩城能夠容納50至100家奇石經營商戶,陳列的石品中不乏星辰石、沉積石、烏金石、泥漿石、風礪石、丹麻石、松多石、黑河石、湟水畫面石等本地石種中的精品。
幾乎與此同時,平安縣小峽鎮,互助縣松多鄉,湟中縣丹麻鄉、盤道鄉,貴德縣尼那村,貴南縣沙溝鄉,化隆縣群科鎮和循化縣街子等地,大多利用當地河流上游修建水電站截流的時機,發掘周邊黃河、湟水河畔奇石的豐富資源,自發辦起石館、石院和小型奇石市場。如今,很多村民已將經營奇石作為其主要副業。
地處109國道的平安縣小峽鎮王家莊村,以石生財的步子是從1998年開始邁出的。當時一些村民出于個人愛好,采集和收藏了一些本地的河湟石。這件事傳開后,一些過往游客和石友主動上門參觀、購買。村民們看到奇石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便逐漸在當地掀起了采集、出售奇石的熱潮。在此情況下,當地鎮黨委和政府適時引導,于2003年建成了王家莊村河湟奇石文化市場,2006年又成立了奇石分會。目前,王家莊村210戶村民中有40多戶從事河湟石經營,2005年經營奇石為全村新增收入24萬元,戶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最多的可達3萬元。
化隆回族自治縣、貴德縣黃河沿岸萬余名村民,抓住龍羊峽、李家峽、拉西瓦、公伯峽這些國家大型水電站下閘蓄水的機會,采集從龍羊峽水電站至積石峽水電站190余公里間黃河河道中的奇石,十多年創收逾千萬元。據統計,僅公伯峽開發時,10余天里,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河沿岸各族群眾共尋覓各類黃河石3萬余枚,創收百余萬元。其中石質細膩、形象逼真、價值較高的黃河象形石、烏金石,市場交易量達65%左右。據當地的村民介紹,如今這種現象在他們看來已經習以為常了。
青海奇石界的后起之秀,貴德縣河西鎮格爾家村的喇海青可以說是當地奇石界無人不曉的人物了。1998年,他用下海經商所得的積蓄,投資上百萬元買了35畝土地,建起了“黃河奇石苑”。2004年一年,黃河奇石苑僅門票收入就達10余萬元;2005、2006兩年,門票收入突破20余萬元。去年9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參觀“黃河奇石苑”時,高興地對喇海青說:“好啊,掙了錢回報鄉里,文化產業也能掙錢!”在喇海青的影響和帶動下,河西鎮又開了十幾家觀賞石館,先后約有三四百人成為奇石專業戶。據統計,全鎮經營奇石的七八十戶家庭平均每戶每年奇石銷售收入達1萬~3萬。
青海省各地奇石市場雖然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由于大多是自發組建,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規范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奇石商品價格沒有統一標準、鋪面不整齊、場地狹小、管理和服務不到位等方面,并且缺乏一個規模較大的觀賞石市場。正是認識到了這些問題,2006年8月,原青海省觀賞石協會代秘書長在獲悉西寧城南新區逯家寨有一處占地面積達60畝的待開發地時及時率協會主要負責人主動與該村領導多次接觸、溝通,達成啟動觀賞石市場的共識,并不失時機地著手面向全省全國進行招商。這一計劃很快得到了全省石友的積極響應,經過兩個月的緊張籌備,青海省奇石古玩廣場于2006年10月29日正式開業。目前入駐的石商、古玩、字畫經營戶已達150多家,2萬多平方米的鋪面告磬,基本集中了全省石界和書畫、收藏界的精英,從而為全省觀賞石經營以及石友交流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
如今,青海境內采集、收藏和進行觀賞石貿易的石友、石商達上萬人,全省每年觀賞石年銷售總額逾數千萬元,且呈現出年年遞增的趨勢。“點石成金”在今日青海廣大石商、石友看來,已不再是遙遠的神話。
大型石展將“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江河源觀賞石推向全國
原青海省觀賞石協會自1997年成立后,曾舉辦過一些小型石展,影響不是很大。2004年后,協會主要領導逐漸認識到,舉辦全國性的大型石展是向境外宣傳江河源奇石、推動奇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經過多次奔波,半年后,全國奇石大展終于批下來了!并作為省政府第二屆中國青海民族文化旅游節的主打版塊來力推。
由于青海省地理位置偏遠,江河源奇石多少有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加上協會沒有舉辦全國性石展的經驗,因此,不少人對首屆石展能來多少外地石商心里犯起了嘀咕。在這種情況下,省觀賞石協會做足了前期工作。他們先是通過考察市場以及以調查問卷等方式,登門造訪石界老前輩和活躍在全國奇石市場的小字輩,聽取多方意見、建議,整理出市場調研和舉辦石展的可行性報告;接著,協會征得省、市政府的批準和支持,將石展納入省旅游文化節。石展一次到位不僅提高了規格檔次,并且為石展的舉辦營造了寬松的政策環境:政府特批首屆全國石展在西北最大的廣場——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西寧市新寧廣場舉辦,這不免讓青海石商與石友們歡欣鼓舞,信心百增。
經過充分的準備,第一屆“三江源杯”全國奇石展共邀請參展商達290多家。其中外地商戶達到90%以上。青海境內的黃河石、風礪石、沙積石、湟水畫面石、麻粒石、丹麻石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山東彩石、內蒙瑪瑙石、新疆和田玉、安徽靈壁石、江蘇太湖石、廣西水沖石、洛陽湖北畫面石等幾百種數十萬塊奇石令觀賞者大開眼界。石展除在新寧廣場設主會場之外,還在西寧大眾街、小峽鎮等地設立了分會場,精品館不設門票,因此,各個會場內熙熙攘攘、人聲鼎沸。據不完全統計,首屆奇石大展成交額超過800多萬。除觀賞石交易之外,石展還設論壇向外地石友介紹江河源奇石的成因、特色、產業發展等情況,并組織他們到黃河上游貴德縣尼那奇石專業村參觀,同時還游覽了聞名遐邇的柳灣、喇家、卡約文化。這些活動不僅使石商、石友們深入了解了青海本地奇石特色,加深了對當地悠久歷史文化和江河源觀賞石的了解,并且為尼那村的藏族同胞搭建了了解外界石情的橋梁。此外,協會還為每位前來參展的石商、石友贈送了富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更加深了他們對“三江源”奇石大展、對青海人民純樸好客的美好印象。就這樣,首屆“三江源”奇石大展“一下子將青海群眾性賞石熱推向了高潮”。
有了首屆石展的成功經驗,原青海觀賞石協會乘勝追擊,于2006年7月舉辦了第二屆“三江源”全國奇石大展。出乎他們意料的是,要求參加本屆石展的商戶竟超過了1000家,而主會場新寧廣場最多可容納600個攤位,因此協會辦公室里一度出現了“搶展位”的熱鬧場面。首屆石展中沒有出現的黑龍江、遼寧等地石商也慕名前來參展。他們激動地對協會工作人員說,他們是從外地石友處聽說首屆石展的盛況而來的,僅拉運奇石的費用就超過了2萬元。據統計,第二屆“三江源”奇石大展成交額達3000余萬元。韓國的一位李姓石友在石展結束后對記者說:“這次石展讓我開了眼界,原來中國西部還有這么多漂亮而有特點的石頭!”
“三江源”全國奇石大展更上一層樓
隨著青海奇石文化市場的不斷壯大和發展,今年在新成立的省奇石文化協會的協助和支持下,又在西寧城南新區全國最大的奇石市場——青海省奇石古玩廣場舉辦青海省第三屆“三江源”全國奇石大展。細雨霏霏送清爽,鑼鼓陣陣迎佳節。6月10日,位于西寧城南新區逯家寨村的青海奇石古玩廣場鼓樂喧天,彩球高懸。作為第四屆中國青海民族文化旅游節重要活動之一的第三屆“三江源”全國奇石展在歡樂的氣氛中拉開了帷幕。本次奇石展受到了全國兄弟省市的廣泛關注。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二十余個省、市、自治區的400余家奇石商戶參展,來自全國各地的600余種10萬塊風礪石、長江石、瑪瑙石、水沖石、大化石、黃臘石等奇石亮相夏都西寧。精品石展區開展后吸引了一大批奇石愛好者。
會展期間,青海奇石古玩市場人流如潮,琳瑯滿目的奇石吸引人們駐足觀看。靈璧石金聲玉振,雨花石晶瑩瑰麗,黃河石氣象萬千,風礪石拗峭瘦硬,更有大化石、英石、三峽石、瑪瑙石、孔雀石、水晶石、沙漠石、墨石等將各個精品奇石館裝扮得格外亮麗多姿,使人流連忘返。上百種自然天成、神韻無窮的各類奇石,以其濃郁的特色吸引著眾多的奇石愛好者。特別是三江石韻展廳展示的石頭宴,以天然瑪瑙石組合成型的44道精美“菜肴”,色彩鮮艷,造型豐富,其惟妙惟肖、形態逼真的造型使人無不稱奇。據主人介紹,這道豐盛的石頭宴是他花費了兩年時間收集的,也是首次展示給公眾的。
來自全國書畫名家的300余幅作品的展出,成為本屆奇石展的一大亮點。青海書畫界名人王云、牛子文、劉文耀、祁寧英、鐘明珊等紛紛現場作畫獻藝。
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曲青山參觀完精品奇石館后,就如何打造三江源奇石文化品牌時指出:一要努力建設有特色的奇石文化市場,提高品位,打造三江源奇石文化品牌;二要管理到位,借助三江源奇石文化品牌,讓青海奇石走出去,為群眾增收;三要通過舉辦全國性的奇石展活動,通過媒體優勢和互聯網優勢,把青海的精品奇石宣傳出去
為進一步打造江河源觀賞石的宣傳平臺,青海省奇石文化協會與甘肅省黃河石協會協辦期刊《石友》,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和愛好者,在國內觀賞石相關期刊上發表了大量的賞石文章,對江河源奇石分布、形成、石種類型等進行了初步研究和有益的探索,在江河源觀賞石理論研究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此外,每年組織省內石商、觀賞石愛好者,到蘭州、青島、銀川、成都、西安等地參加全國性的石展,獲獎達數百項之多。
通過多年的努力,江河源奇石已逐漸成為國內外奇石愛好者購買和收藏的重要對象。江河源奇石以其獨特的石質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折服了世人,青海省奇石文化產業已悄然崛起,前景喜人。
(作者單位:青海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