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公司為答謝海西人民對青藏鐵路建設的支持,在青藏鐵路通車之際,特意為海西贈送首發列車車票70張。我因此有幸踏上了首次天路之旅。
7月1日清晨,格爾木車站成了歡樂的海洋——青藏鐵路通車典禮即將在這里舉行。站前廣場上,鮮花競放,彩旗飄揚,鼓樂喧天,鮮艷的氣球飄浮在半空。慶祝大會會場兩側是兩幅巨大的標語:“管好用好高原鐵路,為沿線各族群眾帶來更多實惠”、“加快鐵路建設步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保證”。作為首趟進藏列車的旅客,我心潮澎湃,思緒飛揚。五年來,我們見證了青藏鐵路建設的歷程,五年后,我們將要享受到青藏鐵路建設的成果,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
我們在格爾木車站前通過安檢后由專車送往站臺。站臺上,專門為青藏鐵路設計制造的高原列車整裝待發。旅客們紛紛拿起相機在格爾木——拉薩的“青1次”列車前留影。11時許,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有關領導來到站臺,為青藏鐵路首趟旅客列車開通剪彩。頓時,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響徹天空,五顏六色的氣球騰空而起,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伴隨著長長的汽笛,格爾木至拉薩首趟旅客列車,載著600多位勞動模范代表、各族各界代表和普通旅客,緩緩駛出格爾木車站。胡錦濤同志向乘客們揮手致意,目送列車漸漸遠去。
新奇而靚麗的車廂,載著我們對圣地拉薩的的神往,踏上神奇而廣褒的天路,把我們載向那遙遠的地方。
車廂是封閉式的,廂內溫度在“空調”下始終保持在20℃左右;除彌漫式供氧外,每個座位下還安裝了手動局部供氧,列車員還為每位旅客發放了吸氧管,以確保旅客安全吸氧;車廂內電子屏幕上不時顯示著列車行駛速度、海拔高度、車外氣溫和時間等內容;廣播里不時播放著青藏鐵路和列車的概況及其它服務信息。窗外由藍天白云、神奇雪山和美麗草原組成的畫卷與廣播里插放的雪域藏歌,把我們身臨其境的心情襯托得更加酣暢至盡。一流的裝備少不了一流的服務,列車工作人員素質很高——當旅客和列車員在車廂內相對走來時,列車員會馬上側身立定,并很有禮節地說:“您先請”,著實讓我們驚寵不已。
行駛的列車很平穩,幾乎聽不到車輪與鋼軌磨擦的聲音。車外廣大公安干警和武警戰士或二百米一崗,或一千米一哨,任憑高寒缺氧、日曬雨淋,肅然呵護著“天路”的安全。望著這些可愛戰士的身影,除了為他們的身體感到擔心外,感激和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一路上興奮的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列車工作人員又為我們送來了贈送的午餐,餐后列車員逐個為旅客的車票蓋上了刻有“首發列車”的印章,以作紀念。有位隨車女士還告訴我們,她設法購到了8張首發列車車票,卻只有她和兒子乘車去了拉薩,為的就是在車上加蓋紀念章,以便永久收藏這些車票。
列車以100千米的時速巨龍般在高原上奔馳,窗外群山逶迤、戈壁蒼茫,跨過雪水河、三岔河大橋,不到兩個小時就到了格拉段上的第一個大站——玉珠峰車站。遠遠望去,玉珠峰上皚皚白雪在陽光的照耀下越發銀潔耀眼。玉珠峰頂海拔6178米,是登山初學者們攀登的理想勝地,每年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登山隊員。
再往前十公里就是昆侖山口,這里有著名的昆侖山隧道、西王母瑤池、壁畫、昆侖神泉以及索南達杰紀念碑等名勝景點。昆侖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凍土隧道。青藏鐵路建設者們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驗,采取以橋代路、熱捧、片石通風路基等措施,倍經艱辛,突破了凍土技術難題。昆侖山被視為萬山之祖,在道教信徒中有著廣泛影響,西王母是道教的崇拜神,傳說西王母專門在此設蟠桃盛會。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特別是臺灣和港澳同胞,到此朝拜尋根者甚眾。據說,壁畫中的昆侖山是由5座高入云天的山峰組成的山脈,壁畫描繪了西王母高高在上的至上形象。
13時20分,由格爾木駛出的“青1次”旅客列車順利通過了位于可可西里無人區的清水河特大橋。清水河特大橋全長11.7公里,是青藏鐵路最長的以橋代路工程,同時也是兼具野生動物通道功能的“環保橋”。大橋四周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列車曲行時,一眼難見大橋盡頭。沿線可以不時地看到三五成群的藏羚羊、野驢、野牦牛等珍貴野生動物,它們或靜靜吃草,或仰頭張望,或急速穿過通道,為沿線增添了最亮麗的自然景觀。
13時29分,列車停靠在離清水河大橋前方不遠處的楚瑪爾河站。這個車站有一個特別修建的觀景臺,因為楚瑪爾地區是動物遷徙通道核心區,因此旅客可以在此一睹高原美景與藏羚羊相映成輝的畫面。像這樣的觀景臺在格拉段上共有9處。
列車駛過楚瑪爾河特大橋,就進入了令人神往的可可西里山,可可西里在藏語中是“美麗的少女”的意思。在這里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五道梁了。五道梁海拔4400多米,此地曾被稱為“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又是“納赤臺得了病,五道梁要了命”的地方。五道梁位于被世人稱為“生命禁區”的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地區,地高天寒,長冬無夏。7月平均氣溫為5.5℃,是全國最低值,一般高原反應會在五道梁處非常明顯。
14時44分,列車駛入風火山隧道。隧道軌面海拔高度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凍土區最長、凍土層最厚、覆蓋層最薄、氣候條件最惡劣的高原永久凍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稱。風火山因長年大風橫行而得名,扼青藏鐵路之要沖,被稱為青藏鐵路線上的“鬼門關”。
15時30分,列車通過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沱沱河特大橋,沱沱河特大橋是青藏鐵路十大重點建設工程之一。橋頭百名藏族群眾手捧哈達,載歌載舞。“青1次”列車一路風馳電掣,行駛途中經過諸多景點和城鎮、牧區,受到沿途群眾的熱烈歡迎,高原上快速行駛的綠色列車,成為沿途群眾相機中的最美畫面。車上旅客、車下人群相互揮手致意,共慶這一難忘的時刻。
沱沱河站所在地,海拔4533米,是青藏鐵路昆侖山口至唐古拉山口路段中海拔最低的地方,也是長江源地帶氣候相對最好的地方。沱沱河車站設計簡潔醒目,集中反映了沱沱河是長江之源的主題。放眼望去,能看見遠處長江源頭地區巍峨的雪山和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冰川融出的無數溪流在荒原奔騰匯集的壯美景象。
沱沱河大橋下,駐有我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鄉鎮基層政權——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政府。
由原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碑文的“長江源”紀念碑,就坐落在沱沱河北岸。沱沱河鐵路沿線很多地段都建起了一道道的擋沙墻,用以抵擋風沙對鐵路及周邊環境的侵害。
17時03分,列車緩緩駛入布強格站,這里海拔4823米,車站工作人員都在站臺上迎接列車的到來。18時04分,“藏2次”列車與正停靠在布強格站的“青1次”列車會車。這里的草甸、草原和雪山呈垂直狀分布,天低云淡,蔚為壯觀。
唐古拉山是長江和怒江的分水嶺。山脈以一座又一座的雪峰向世人展示著“高原之山”的本色。高原燦爛的陽光從湛藍的天空中盡情傾瀉下來,似乎觸手可及的白云不時從眼前飄然而過,連綿起伏的群山環抱著一片平緩的大草原;坐落在鐵路線中段、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火車站顯得格外醒目。
18時40分,“青1次”列車停靠在唐古拉車站。列車內的儀表顯示當前海拔5068米(青藏鐵路海拔至高點5072米在站外),車外溫度12℃。由于唐古拉車站地處海拔5000米以上的無人區,車站采取無人值守的方式運作。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1142公里共設45個車站,其中只有7個車站有人值守。
唐古拉山口是青海和西藏兩省的天然分界線。列車駛過此地時,廂內放起了歌曲《走進西藏》。手機收到西藏移動發來的短信:“歡迎來到羌塘草原!扎西德勒!”
19時56分,列車到達安多車站,安多是從格爾木一路走來的最繁華的邊鎮。此時,天色已晚,但依稀看見清澈湛藍的天空,任意飄蕩的白云,遠處圣潔的雪山,湖邊山坡上正在吃草的牛羊,都使得錯那湖象一位美麗的少女,在世人面前展示著她最動人的一面,又象一顆五彩斑瀾的翡翠,鑲嵌在雪域高原。錯那湖是青藏鐵路沿途風光最美的站點,面積400多平方公里,被當地藏族群眾奉為“神湖”。錯那湖是怒江的源頭湖,海拔48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唐古拉山脈南部河溪均匯入錯那湖流入怒江。
此后列車在夜色中分別駛過那曲、當雄、羊八井等地,經過13小時26分的運行,7月2日0時31分,“青1次”列車鳴響了長長的汽笛,駛入拉薩火車站1號站臺,安全抵達目的地——拉薩。
拉薩車站上數千名各族群眾載歌載舞,鑼鼓震天敲響,禮花騰空而起,熱情的藏族同胞為首發列車進藏的旅客獻上了潔白的哈達,拉薩市一片歡騰,真是:
山峻澗河深,藏地云塵。高原自古少車轔。寂寂冰湖誰獨處?鷹鷲紛紛。
今日坦途伸,雪嶺回春。青稞美酒醉功臣。龍御長風馳宇內,欣越昆侖!
汽車沿著拉薩河畔向市區進發,一路上拉薩市燈火通明,火樹銀花,遠處的布達拉宮顯得格外耀眼。當汽車通過布達拉宮廣場時,她那宏偉磅礴的氣勢著實讓我們驚嘆不已。深靜的夜晚仍不能阻擋前來朝圣的人們,廣場上仍有不少藏族群眾五體投地表達著他們的虔誠,祈求著他們的夙愿。
拉薩市海拔3650米,在群山環繞的小盆地的盆底,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平均氣溫攝氏8度左右,全年日照時間很長,故有“日光城”的美譽。夏秋兩季是拉薩最美好舒適的季節,雨水多在夜間降落,形成了“拉薩夜雨”的獨特氣象。拉薩是個商業城市,40萬人口。這里的建筑大都是藏式的,據說這里的樓房不能高過布達拉宮,可能是因為布達拉宮在藏民族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吧。上千年來,這里曾幾度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于是,拉薩成為名副其實的“神圣之地”。
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殿,以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聞名于世,始建于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主樓高117米,共13層,由紅宮、白宮兩部分組成,宮內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和壁畫。
到達住宿地西藏大廈已是7月2日凌晨1點多,按照公司的安排,再過八個小時我們又要踏上歸途,所以我們趕緊安頓好住宿后,急忙走上拉薩街頭,不料布達拉宮的燈火已經熄滅,不能在布達拉宮前留影就成了這次旅行的最大憾事。當我們徒步趕到大昭寺時,寺門也已關閉,只見幾位遠道前來朝覲的群眾虔誠地將哈達掛在門栓上,把他們對圣佛的無限敬仰和心中的企盼留在這深靜的夜里。八角街市早已散盡,據這里的的哥講,八角街因道路四通八達而得名,陌生人是很容易在這里迷路的。
在圣地拉薩住了短暫的一夜后,7月2日早晨8時,專車將我們送往著名的拉薩車站。拉薩火車站坐落在拉薩河南岸,建筑面積達2.2萬多平方米。放眼望去,一座巨大的山體中間,拉薩三大名寺之一的哲蚌寺若隱若現,往西側眺望,則可遙望雄偉的布達拉宮。
火車站的建筑以紅白黃三色為主要色調,采用了窄窗主體傾斜的布達拉宮式的建筑式樣,架空的穹頂上面用漢藏兩種文字書寫著“拉薩站”金色大字,建筑主體五層,向東西兩側展開兩翼,綿延百米,背山面水,煞是壯觀。
據車站的一位領導向我們介紹,火車站內部分為三層,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站內設有醫務室,并提供供氧的設施。由于海拔高、氧氣少,拉薩站在功能設計上,著重體現“以人為本”。為盡量減少乘客走動消耗體力,站內設立了電動扶梯,并采用了當地豐富、無污染的太陽能取暖。
我們隨行的旅客抓緊時間在站前拍照留念,作為拉薩之行的唯一見證。9時左右,拉薩車站的工作人員為我們送來了公司贈送的拉薩—西寧N918次新空調硬座快速臥鋪車票。據車站工作人員說,這也是拉薩至西寧的首趟列車。
9時32分列車滿載著黨和政府以及青藏鐵路公司對我們的深情,徐徐離開了拉薩車站。
列車平穩地行駛在藏北草原,遠處念青唐古拉山清晰可見,山上白雪皚皚,列車旁的濕地里牦牛、馬、羊靜靜吃草,悠閑漫步。
當雄火車站海拔4200米,位于藏南與藏北結合部的重要牧區,距離被人們譽為“天湖”的中國第二大咸水湖納木錯60公里。車站設有太陽板,白天吸收太陽能聚集到底下的蓄電池里,晚上就能夠用它來照明。
那曲地區俗稱“萬里羌塘”,處于青藏高原腹心地帶。那曲車站顯得相當“氣派”,車站白墻紅頂,充滿了藏文化特色,在藍天白云映襯下顯得高大壯觀。
列車滿載著返程的喜悅。一路平安歸來,天路之行灑下一路溫情,成為我一生中值得回憶的紀念。
(作者單位:海西州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