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篇小說,其中有一段群眾討厭領導與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情節(jié)引起我的注意:一位大機關的局長和一群下屬到一個海濱療養(yǎng)院度假,本來這位局長可以享受另餐的,可他為了表示“聯(lián)系群眾”,主動同大家一起吃飯,結果令同桌人都不舒服。作者借主人公之口作了這樣一番描寫和議論:“和局長坐在一起大家都很拘束,他要是夾了哪個菜,哪個菜半天都在他面前放著,沒人轉桌,真是難受啊!”主人公想,“最煩的就是領導深入群眾,平日里高高在上,忽然要深入群眾,哪個群眾不怕被砸著?他想不到當他在群眾的空間里上揮下攬收放自如的時候,群眾的心頭有多悶,群眾的笑容有多遭罪,群眾的不勝歡欣之狀有多虛偽……”
按照傳統(tǒng)的思維,干部同群眾是魚水關系,干部深入群眾好比魚入水中,是兩全其美、相得益彰的事。卻不料,如今某些領導者的“深入”卻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并不受群眾的歡迎。非但不受歡迎,甚至到了遭人厭煩的地步。為什么會如此呢?
一是隔得遠。舊時的官員出行,鑼聲陣陣,三班衙役吆五喝六,高舉“肅靜”、“回避”的執(zhí)事牌,老百姓根本靠近不得。如今有些領導的視察、調研,雖有交通工具、護衛(wèi)措施的種種不同,但把老百姓當成“閑雜人等”,阻隔在“安全線”之外這一點上似乎并沒有太多的改變。上面的領導來了,連個面兒都見不著,讓老百姓怎么喜歡你!
二是難伺候。一些領導下到基層,對工作上的要求沒什么真知灼見,可對吃喝玩樂諸項事情卻頗為在行,而且要求很多。什么要看的景點,要品嘗的地方特色美食,要去的歌廳,差不多都要一一點到。當然了,臨走時還要帶上當?shù)氐摹巴撂禺a”,早已成了不成文的規(guī)矩。基層干部生怕哪一點考慮不周全,讓領導不滿意,如此如履薄冰般的接待,下面巴不得越少越好,怎么可能會歡迎你“常來”呢?
三是耽誤事。素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說法。不過,只要上面領導一來,迎接招待就成了頭等大事。這時候,下面的這根“針”就只能穿來訪領導這一根“線”了,至于其他事情,即便再重大、再要緊,也只能先放下再說。實指望上面領導下來能為基層分憂解難,卻不料反倒添亂,讓基層干部們煩不煩!
由于這諸多因素,出現(xiàn)諸如“干部下鄉(xiāng),雞鴨遭殃;小車咣當,鄉(xiāng)長心慌”之類的民諺俗語也就不足為奇了。確實,不從根本上改變干部的作風,別說老百姓不歡迎,就連雞鴨都討厭你。
(趙兵儒薦自《雜文報》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