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歐洲正掀起一股勢不可擋的低成本經濟潮,其觸角已深入到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歐洲政要呼吁歐盟應向中國學習“低成本經濟”的有效做法。
低成本經濟深入方方面面
走在德國的大街小巷,記者常驚奇于一家家“一夜間冒出來”的一歐元商店和折扣店。這些廉價商店的門口和櫥窗上貼滿了大減價標簽,店里的商品頗有特色,確實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在小商店的“低價革命”面前,眾多大商場也開始降價銷售。
除了零售業,服務業也大打“低價牌”。為了節約成本,一些商業機構從顧客服務中削減項目。英國瑞安航空公司規定,訂購機票必須通過網絡或者電話,乘客只需用護照號碼和姓名即可在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大大節約了紙張、人力。歐洲很多廉價理發店甚至取消了洗頭服務。也有企業在設備與管理“標準化”上大下工夫,像標榜“百分之百零費用”的德國“麥克牙”連鎖診所,利用統一的模式、統一的店面形象,經營統一的中國假牙產品,降低了成本。阿爾迪等廉價超市設備簡而又簡,其貨架和倉庫、貨車的周轉率很高。德國麥特羅鐵路集團甚至把座椅面全部改成人造革面,并取消了座椅上可調節椅背斜度的裝置,成本節約10%以上。
最大限度調動人的因素也是節約成本的關鍵。“丹麥人”家私集團的員工薪水有1/3必須按照效益,多勞多得,而且取消統一制服。美國IBM歐洲公司則重組人才供應鏈,在世界各地建立分中心,將服務廉價外包。以前,每臺電腦維修成本約為70美元,如今只要20美分。此外,西門子、大眾等歐洲企業還通過減少福利降低成本,比如將每周35小時的工作時間延長到40小時,取消休假金、圣誕節獎金。
為此,有些機構還專門成立了獨立的創新部門,主要任務就是構思低成本的新創意。
這股“低成本”風還刮到了歐洲各國政府部門。不少國家的政府采購部門團購公共商品和服務,使其總成本降低了10%至35%。德國政府甚至還為失業者開出一劑猛藥:長期失業者必須接受得到政府財政補助的“一歐元工作”(低薪工作),否則一分錢救濟金也領不到。法國、芬蘭等地實施“廉價房屋計劃”。歐盟的宇航公司也正在研制低成本運載火箭。而在生活上,歐洲人也有意識地降低成本。比如,人們喜歡等到大減價時再去購物,一次買回很多,而且每次購買食品的數量都能塞滿冰箱,因為他們認為冰箱里塞滿東西,耗電量會更少。
歐洲經濟研究所最新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歐洲老百姓如今對商品和服務行業的要求,除了希望保證質量外,只要能壓低價格,其他標準都“好商量”。被調查的消費者能接受的“犧牲”項目有外形(81%)、商品品牌(67%)、相關服務(44%)及售貨員導購(39%),12%的人甚至表示“在質量上也可以適當讓步”。難怪面對記者“如此糟糕的服務,誰還會上門”的問題時,很多德國人立即反應:“價格便宜呀!”
低成本經濟提高生活水平
“近年來,歐洲經濟下滑和消費者信心的下降,促使更多的人開始為口袋里的錢尋找更大的價值。”德國歐洲經濟研究所專家馬斯克羅教授認為,全球化的影響成為低成本經濟風行的一大因素。世界開始像一個經濟體一樣運轉,中國、印度等國的廉價商品、服務的涌入,使歐洲出現了“平均化”趨勢,壓低了歐洲人的工資。
一些產品的市場調查結果表明,當價廉物美成為現代消費追求的購物目標時,企業在市場上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任何一個廠家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下工夫壓縮成本、提高營運效率。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也抑制了消費成本,比如在歐洲大行其道的網上購物,除了為顧客節省時間外,其商品價格也比傳統商場要低一些。
馬斯克羅教授認為,低成本經濟降低了歐洲的通貨膨脹率,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歐洲人生活消費價格指數的穩定。歐洲中央銀行的統計表明,歐洲每個家庭因為低成本經濟平均每年可節省250多歐元,相反生活水平卻提高了5%到10%。“低成本還保障了低收入群體的生存,讓他們有了發展的機會。”
低成本經濟,
使創新與品牌更加重要
馬斯克羅教授預測,未來5年,隨著附加稅上調,養老、醫療保險等改革,歐洲及世界范圍內將出現一個前所未有、蓬勃發展的低成本經濟市場。到2012年,1萬歐元以下的全球入門級汽車的年銷量將達到1800萬輛。
低成本經濟的風行,使創新與品牌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加拿大的未來學專家卡羅爾認為,當一家歐洲企業生產出一種新產品的時候,很可能在地球別的什么地方,另一個廠家也能夠生產出同樣的產品,而且會更加便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成本已經壓縮到極限,企業就只有兩條出路,要么不斷創新,要么靠品牌取勝。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如何在壓縮成本的同時,加大創新的力度,并確保產品的品牌效應,將是未來面臨的嚴峻挑戰。
(摘自《都市快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