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葉敬忠在經過半年的深入農村走訪后,說出了這樣的話:“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和最終受益者,卻在這場關乎自己家鄉建設和自身利益的新農村建設中集體失語了。”建設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按理農民最有發言權,但是這個主體卻難以發出聲音,因為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成了他們建設家鄉的“代言人”,是這些強勢的聲音把他們的聲音淹沒了。
比如,在新農村建設中有這樣的“怪胎”。西安北郊麻家什字村的農民蓋起了“豪宅”,但不少村民卻因沒有后續產業從此斷了生路,有的村民守著“豪宅”卻為米面發愁。村民姚芳香住上了上下兩層新房,由于把錢用在建房和治病上,錢花光了,迫于生計,帶著輟學的孩子挖野菜。在福建漳州市西坑村,果樹、竹林掩映中的別墅群格外醒目,40多幢黃白相間的小別墅排列整齊,大理石柱、綠化草地、停車場、升旗臺……乍一看,頗像一個旅游度假之地。這樣好的環境為什么沒有給村民帶來幸福的生活?原因是村民們背著沉重的債務,這43戶農民欠信用社的錢達80多萬元,沉重的債務壓得他們抬不起頭來。廣東省英德市高塘新村的42戶農民就更是“爽死外母哭死女”。為建英德市“第一個別墅式農民新村”,村民負下160萬元的建房債。當鄉干部要這些農民還款時,一老農反問:“當初你們幫我們建新房,問過我們嗎?”
葉敬忠教授主持的“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研究”顯示,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生產發展46%、生活寬裕34%、管理民主8%、村容整潔6.3%、鄉風文明4.7%;農民最關注的生活問題依次是:增加收入、改善教育條件、改善就醫條件,然后才是改善居住環境。應該說這些數據表明了農民最希望什么樣的新農村了。
建設新農村,執政者必須傾聽農民的聲音,加強農民對公共決策的參與,放大農民兄弟們的聲音,絕不能讓他們集體失語。
(摘自《雜文選刊》原標題為《新農村建設與農民失語》本刊有刪節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