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在美留學的朋友打電話回來,請我幫他查一下他家的族譜,并掃描了發給他。我有點奇怪,我自家的族譜還只聽說過,從來沒見過呢。不過我還是照他的話做了,他后來告訴我,他女兒上小學,老師交待的作業之一是把五代人的名字寫出來,并盡可能多地把能搜尋到的“祖先行狀”寫出來,評比的標準很簡單,誰寫得多就可能拿到優。我幫他整理的資料大約有五十頁,他幫助女兒一個字一個字地譯成英文,然后交上去了,那位年輕的老師給的評語是:“你的文字給我展現了一個奇妙的世界,那是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文化與境遇,我相信,你的工作為我以及我們班的同學們提供了接觸一種全新世界的可能。為此,我要感謝你和你的父母所作出的努力?!?/p>
于是我也對自己的祖先產生了興趣,特意打電話回家,老父把發黃的族譜找了出來,然后親自跑到郵局給我寄來,這一大包東西曾經經歷了百年歲月滄桑,然后又跨越了大半個中國來到我的手中??戳俗约易遄V,才知道族譜的記載極其詳盡,細到大家族中幾房生了幾個小孩及每個小孩出生的具體時間,甚至還有小孩出生時的祥瑞等等,還有族人的爭吵及其排解,以及每個老人去世時的記載,包括是什么人來做的法事。也記載了當地的自然變遷,比如在清代,我的老家對面發生了一次大的山崩,以致門前河流改道,沖毀田地無數。而在長達百年的遷徙中,家譜的修繕居然也未中輟,其中記載了祖先們所到各處的所見所聞,甚至還有對于當地地方官的評價?;突鸵徊考易V,不但是整個家族的歷史記載,同時也反映了歷史社會變遷的點點滴滴。
我開始有點明白為什么美國的那個教師會給小學生出這么個題目了。朋友的小孩把她整理好的作業寄了一份給我。她不僅列舉了五代以內的事跡.也把整個家族近五百年的歷史都列舉出來了,一本A4紙做成的大冊子,她把家族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其間包括各位先人的活動,事跡,以及子孫繁衍,還有許多照片,而沒有照片的先人,她則根據其記載揣摩替代的畫像。當涉及到家族遷徙的時候,她還畫出了詳細的線路圖,中間還附有地名的中外對照,今古對照。而在作業的最后,她設了一尾聲:拓土異域。試想一想,幾歲的小孩,居然會有“拓土”的意識,算是難得了吧。通過一個周末的作業,教師“四兩撥千金”,讓學生不但熟悉了整個家族的歷史和發展歷程,還上他們開始學會了探索,學會了研究,也學會了審美,甚至,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去做評價。其收獲,應當是幾道算術題或語法題難以相匹的吧。
我有點理解別人看待歷史的方法了,在他們看來,歷史不是軍國大事,也不是政治迭變,歷史只不過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罷了,點點滴滴即成風云。當然,這樣看來,歷史書固然可以是政治家、軍事家和天才人物的舞臺,但歷史也是無數小人物聚合而成的時間之流,沒有人能剝奪我們在歷史中的生存和發展。
1977年。美國出現了一個廣播“ROOTS”,那是典型的尋根節目,沒想到節目收視率極高,而后出現了一系列的尋根書籍,黑人作家AlexHaley著書探尋自己家族歷史,描述他的一個祖先如何被奴隸販子在海灘上抓住,扔進了船的底艙被帶往美國,而開始了在異域的生活。隨后,猶他州的鹽湖城建立了家族史圖書館,每天約有2000名讀者前去尋找資料。人們對于“家族歷史”的隆烈興趣,直接導致了數以萬計的商業網站的產生,它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一部分資料,當然其最終目的卻是推銷其“歷史套餐”,類似于調查機構的性質了。
其實,無論是在美國人那里還是在我們中間,歷史都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不過只是大家注意家族歷史的出發點和重心不同而已。比如說,在外面參加學術活動時,別人都會問:師承何人?這不就是典型的歷史追溯嗎?而每次回到家鄉所在的那個城市,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別人介紹說“此乃某人的二公子”,那不也是歷史意識在起著作用嗎?只不過,在這些場合,歷史只是扮演了婢女的角色,主角還是當下的這個人,或者說,歷史只是一種邊緣意識,轉瞬之間便消逝無影蹤,而在所謂“家族追尋”當中,歷史卻站到了聚光燈下,成為了照耀人心智的某種智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