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各色人等的嘴邊,很多人其實并未搞清楚到底什么才是“品位”,沒品位的生活到底對都市的生活有多大的殺傷力。他們只是把它等同于一個普通的時髦字眼兒,在或喃喃細語、或高亢熱烈中飄散在大大小小的城市的角落。
保羅·福塞爾在他那本著名的《格調》(Class)一書里認為。正是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調決定了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而這些品位格調只能從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比如一個人的穿著,家里的擺設,房子的樣子和格局,開什么車,車里的裝飾,平時愛喝什么,用什么杯子喝,喜歡什么休閑和運動方式,看什么電視和書,怎么說話,說什么話,等等。如果真的是這樣,品味就成了MONEY的比拼。寫到這兒,我的內心深處,品味這個詞仿佛已受褻瀆,不忍再復述那不堪的一幕幕。
都市生活里那么多的流行總讓人眼花繚亂,而品位與時尚之間總是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lián),但又似乎與流行相去甚遠。穿戴世界名牌的男男女女不一定就是最有品位的;手捧村上春樹未必就比閱讀余秋雨更具品位。正像本書的中所說的:“品位”是種什么東西,是純粹的喀什么米爾羊絨?手工縫制的科爾多瓦皮鞋?還是用蘇特恩清蒸的肥鵝肝……有時候,這些誘人的“品位”極其美好,而且可能一試上癮,這種感覺,就是你在嘗過真正的魚子醬子之后,那種伴隨絕望的迷醉,我艷羨,我欣賞,也有一點渴望,假如沒有了這偶爾享用的盛宴,生活又會變成什么樣。
而在我看來,品味,就像是一座千年古鎮(zhèn),一眼望去,有的人看見的只是殘破和落敗,有的人卻能讀出千年流轉的人文氣息。心態(tài)浮躁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心態(tài)平和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心態(tài)空靈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境界更高了一層。心態(tài)的不同,品位的境界自然也是不同。
有品位的人生應該就像陳丹燕筆下《上海的金枝玉葉》的戴西,平靜的接受著生活所給予她的一切。瑰麗也好,磨難也罷,都以一種坦然與優(yōu)雅的姿態(tài)接受。即使流落到貧民窟的時候,她也還可以在煤球爐上用一只通體烏黑的鋁鍋做出彼得堡風味的蛋糕來!堅持一種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自己最空靈的心態(tài),讓那些雜亂的想法遠離自己,這就是最有品位的生活。
懂得品位的人,不會去刻意追求什么,他們的思想和理念已經(jīng)貫穿在生活細節(jié)之中,心態(tài)上的優(yōu)勢讓他們的一舉一動只會讓人感到優(yōu)雅,而不是矯揉造作。品味如流水般穿過,不帶一絲凝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