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兩代男人間總沒太多話說,即便緊挨坐著,三句問候的話過后,也是長時間的沉默,各自抽著煙,生生把對彼此的愛埋心底,不像女兒會噓寒問暖,小鳥般陪父親聊個不停——
弟弟大學畢業后,與父親極少聊天,緣于兩代人在消費觀念、處世方式上的典型差異性,溝通變得困難。
一
學經濟專業的弟弟喜歡攝影和電腦,他認定這種花費不能省,舍得大于筆添置攝影器材和電腦配置。衣著交際娛樂方面卻很節儉,積蓄分攤于國債股票儲蓄。除了將收入一半孝敬父母外,自己消費能省則省,不追求名牌。
初工作時,同事都開汽車、摩托車,全銀行只有弟弟騎單車。
二
父親一生節儉,經歷太多磨難,“晴天須備雨天糧”,對兒女很嚴。前些年,眼看弟弟不時把掃描機、刻錄機或連名字都叫不上的東西買回家時,他甚為不解,每每弟弟抱新裝備進門,他就跟在后面問個不停:啥玩意?啥用處?啥價錢?最后下結論:亂花錢!而且,他這種評價一般要重復十天半月。
弟弟煩了。二十好幾的人,花的又是自己掙的錢,連上網太久老爸都管,代溝太深!干脆一回就鉆進房,鎖扣上,省得老爸探頭探腦瞎關心。父子一塊看足球聊天的溫馨場景很久沒上演,餐桌上的交談是唯一的溝通。
這情形一直持續到弟出國留學前。弟弟臨走前夜,因小事,父子還拌了嘴。翌日清晨,父親不知睡過頭還是不好意思,房門緊閉。弟弟躊躇好久,敲了敲門,低聲說:“爸,您醒了嗎?我要走了。”門立刻打開,父親眼里滿是血絲,搶過行李:“我去送你。”弟弟不肯撒手:“爸,姐送我就行。你身體不好,要注意鍛煉啊——”忽然說不下去,低下頭,一轉身往大門疾走。父親追了出來。我從樓梯往上望,父親穿著舊睡衣,倚在門框,花白凌亂的頭發在晨風中如雪,紅紅的眼睛一直盯著弟的背影……
三
弟弟這一走就是兩年多。
兩年多里,父親屢屢夢到弟弟:住在窄小逼仄的房子里,像老城區危房,吃的也不像樣,他急得下令:“馬上回家!”一急就醒了。父親平日很少發夢的。母親頂他一句:“瞎操心!瞧照片,房間雖小還跟人合住,但挺潔凈,飲食慢慢習慣,學習居上游,人越來越胖,證明他適應那里環境。”父親才不吭聲。
弟弟赴澳洲攻讀碩士畢業時,邀請雙親參加他的畢業典禮。父親怕花錢,極力反對,母親也附和,弟弟電話里的聲音明顯透著失望。我知道,兩年多沒回家,艱辛孤苦的留學生涯,弟想家了。從他越來越頻繁打長途回家、跟父母通話時間越來越長就看得出來。我勸父親:“你不是擔心他日子過得苦嗎?去看看不就清楚啦。”只一句話,頑固不化的他立馬同意,出乎母親意料。
四
赴澳探親期間,父親很少出門游玩,一定要親自買菜下廚,變著花樣做好吃的,給弟弟補充營養。看到弟的室友——其他留學生吃得更節儉,他總做多些菜,讓弟給他們送過去。母親告訴我,看到弟弟變得前所未有的節儉,因課余打工變得粗糙的雙手時,父親幾次悄然紅了眼圈。“孩子,不要太省了,該花的錢就得花,身體要緊。”他勸弟弟。
回國后,父親多了一個習慣,每天下午拉開客廳的窗簾,站窗前等著,看飛機從窗玻璃的右上方飛過,興奮得像小孩。
父親平生最怕乘坐飛機,赴澳時是第一次嘗試。我好奇:“爸,你怎么老看飛機?現在喜歡上飛機啦?”
父親說:“你弟回家不就得乘坐飛機嗎?!”我知道,父親想念弟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