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雜志是WEB2.0時代P2P技術條件下的媒體產物,它融合了幾乎所有的媒體元素,將雜志和網絡的優勢發揮到極至。自2005年以來,三大網絡雜志發行平臺Xplus、Zcom和Poco先后獲得了不小的風險投資,在網絡雜志這塊新領域表現得躊躇滿志。與此同時,個人網絡雜志也憑借這些平臺浮出水面,并迅速成為網民的新寵。
個人網絡雜志的誕生意味著一場變革。在這場變革中,Blog起著一種先導的作用,它的傳播方式以及它的互動性,為個人網絡雜志的興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與傳統雜志的出版發行所不同的是,個人網絡雜志是網絡愛好者出于個人愛好而自己動手制作的,自娛自樂或者與朋友分享是其主要目的。
《磊周刊》 是創刊最早,歷時最長的一本個人網絡雜志。它的創辦者令狐磊畢業于暨南大學新聞系,曾是傳統媒體《少男少女》的編輯和《新周刊》的主筆。楊瀾的同名網絡雜志《瀾》,目前被認為是經營最好的個人網絡雜志。這本雜志的創作團隊全部是來自傳統時尚媒體的編輯、記者,有著豐富的時尚雜志運作經驗,從選題到采訪,再到編輯,每一個流程都像對待紙質雜志一般重視。
同Blog一樣,網絡雜志制作軟件通常都會提供一個基本模板,在這個模板上用戶只需添加文字、圖片和一些動畫就可以輕輕松松地做一本雜志。很顯然,這種“傻瓜式”的操作也是個人網絡雜志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三大網絡雜志發行平臺都擁有自己的網絡雜志制作軟件,例如Xplus的MagA(麥客)、Zcom的iMag(志客)和Poco的PocoMaker(魅客),而且這些軟件也隨著技術的提高在不斷升級和完善。但是個人網絡雜志也存在許多不足:
1.形式大于內容。這似乎是任何新媒介出現時的一個通病,個人網絡雜志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大量的圖片、音樂、Flash動畫、3D甚至視頻穿插其中,和紙質雜志的表現手段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但是,過炫的外在形式往往忽視了雜志的內容本身,使網絡雜志在增加“可看性”的同時降低了“可讀性”。
2.個人網絡雜志的質量良莠不齊。雖然現在個人網絡雜志的數量在成倍增長,但卻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當一批新的網絡雜志涌現出來時,就有一批舊的網絡雜志悄然引退,真正能在這網絡洪流之中生存下來的只有少數。
3.內容缺乏原創性,同質化嚴重。個人網絡雜志的制作很難像傳統雜志或者《瀾》一樣,有專門的人員去采稿、組稿和編稿,所以雜志的內容多是“扒”自網上,缺乏原創。特別是有的人對雜志制作軟件不熟練,同時又缺乏基本的編輯思維,導致很多網絡雜志都只是停留在將網絡技術簡單疊加的層面上,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和編排,難以凸顯雜志的個性風格。
4.互動性不強,讀者的流動性大。對讀者來說,閱讀某個人的網絡雜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看過之后很少有人想到要繼續訂閱。
盡管個人網絡雜志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但它的出現猶如驚雷一聲平地起,為網絡傳媒提供了無限可能。那么,個人網絡雜志應該如何發揮它的優勢呢?
首先,要加強內容建設,提高雜志原創能力。一本獨立發行的雜志,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內容,而只是把其它雜志的信息拿來加工,即使圖片精美、動畫絢麗,也難以提高讀者對雜志的黏性。
其次,要融入編輯思維,提高雜志制作水平。從事網絡雜志的制作,要求設計者必須熟悉多種媒體的特征,把彼此獨立的媒體技術整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編輯思維和編輯技巧,在雜志設計的過程中統籌全局。
再次,要明確讀者定位,增強雜志互動性。網絡雜志由于不受刊號的限制,內容可以更加廣泛,也可以更加細化,因此,明確讀者定位是個人網絡雜志生存的法寶。同時,增強雜志的互動性可以從建設虛擬小區入手。
作為一種媒體新姿態,個人網絡雜志的功用不僅僅在于它以“雜志”的面貌出現,還包括它的延展性。實際上,個人網絡雜志的制作方法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它制作電子課件,取代PowerPoint等傳統的演示方式,為學生翻開一頁頁精彩的內容;畢業生可以用它量身定做一個電子多媒體簡歷,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用人單位展示全方位的自己;Blog愛好者也可以把日志中的精華濃縮成雜志的形式向人展示。所以,個人網絡雜志的發展空間是很大的,隨著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網絡規范的日趨完善,個人網絡雜志定會為我們提供更加豐富的雜志內容,以及更加多樣化的服務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