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關系,記者對香港書業關注已久,但也僅限于報章的介紹。2006年底,記者應邀到香港采訪,終于有了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也真切體會了香港書業激烈的競爭環境。
二樓書店:香港文化符號
在香港,不管是身在旺角還是銅鑼灣,放眼望去,總能在五顏六色的廣告牌上發現書店的名字:田園書屋、尚書房、國風堂、漢記書局、陳湘記書局……這就是香港書店的特有景觀——二樓書店。
據介紹,二樓書店創始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一些香港的知識分子深感香港文化土壤的貧瘠,于是他們找出最簡單和最直接的方法:辦書店。他們將書店當作社會啟蒙的媒介,銷售的自然是一些不能暢銷的圖書。二樓書店能在極其發達的商業街生存,關鍵在于其經營特色。
田園書屋是其中資格較老的一間,最初銷售的以臺灣的社科人文書籍為主,他們利用臺幣和港幣的差價以及直接進貨的低折扣讓利顧客。
90年代末期,二樓書店有了新的變化。內地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香港一些專門經營內地圖書、雜志的二樓書店迅速崛起,如尚書房,最初專營內地電腦書,而后轉經營不同種類的內地書,并在香港開起了連鎖店。為保證貨源,他們還在內地增派了專門的采購人員。
香港書業雖然競爭激烈,但良好的商業環境培養了他們極好的商業操守,即使同在樓上樓下設點,他們仍以自己的經營特色吸引顧客而非惡性競爭。位于香港最繁華的地段——旺角西洋菜街的尚書房(主營休閑生活類)和國風堂(主營語言學習類),一個樓上一個樓下,而且都是內地版圖書專營店,他們卻以各自的特色友好生存。
隨著香港經濟的復蘇,店鋪加租潮再次為競爭激烈的二樓書店提出了挑戰。近一兩年,二樓書店無論是聲勢、店鋪數目還是受歡迎程度,都有下滑的跡象。一些二樓書店迫于租金的壓力,紛紛轉型或遷至租金較低的三樓甚至更高層。曾經掀起香港二樓書店熱潮的洪葉書店去年全線結業,而有著22年歷史的老牌書店——樂文書店也面臨著經營危機。
理性審視香港
沒來過香港之前,對香港的了解也僅限于媒體介紹,大部分人都會受其影響,認為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來過之后,你會有個全新的認識。
在香港繁華的街頭,除了與“茶餐廳”一樣具有特色的二樓書店外,更有極具實力、歷史悠久的書店,如香港最大的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香港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以及天地圖書書店等。它們大都以連鎖店的形式分布在香港的各個區域。
香港是個開放的城市,一些海外資金也不斷涌入,投資書店,如新加坡的大眾書局、Page One(壹葉堂),以及2004年年底先后加入的新華書城和城邦書店等。
如果說香港是文化沙漠,為什么還會有如此之多的書店毅然生存于在這塊土地上,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絡繹不絕的讀者駐足瀏覽?
內地版圖書需求升溫,不僅催生了新一代二樓書店的崛起及新華書城的建立,而且還引發了內地版圖書在港以1:1兌換率銷售的風潮,甚至還迫使老牌書店——香港商務印館跟進。但主打價格優勢策略之后,內地版圖書的銷售漸漸處于理性,事實告訴他們:并不是所有的內地版圖書均受香港讀者歡迎,因為兩地習慣用語的不同,對于傳統文化及文學經典之類的圖書,香港讀者還大都傾向于選擇香港本版或臺灣版的繁體字圖書,只有那些繪本、休閑類圖書會因價格優勢才優先選擇內地版圖書。
采訪中,記者也深深感受到了這種傾向,同是二樓書店,專營內地版圖書的尚書房與主營港臺版圖書的田園書屋,其客流量就有明顯的差別。香港新華書城的尹建文總監也坦言,香港的圖書經營利潤很薄,內地版圖書的市場需求并非想像中那么大,為了持續經營,書城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經營策略也從主打內地版圖書轉向港臺版與內地版圖書均衡發展。同時,他也指出,如今香港來往深圳、廣州極其便利,而種類豐富的深廣兩地的大書城為香港讀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務,更具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