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以前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都是哪幾位,我說不上來。近30年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我記得先是舒同,50年代華東一些大學的校牌、一些報紙的報頭,多是出于他的手筆。因為他的字別具一格,很受歡迎,以致后來的鉛字、再后的電腦字庫里有了“舒體”字。不過那不是他寫的,是別的“舒體”字書法家寫的。舒同早就是很高的高官,我不認識。
接著是啟功,我70年代末和他有過一段淺淺之交。那時候他還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剛“出土”,我托他的同事黃藥眠教授向他給我要一幅字,他一下子寫了3幅寄給我,都是寫的“王介甫句”或“王介甫詩”:“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上款題“蘇晨同志正”或“蘇晨同志正腕”,落款都是“啟功書”,鈐“啟功”名章正方、長方各不同,有的加鈐“元白”字印。寄給我的時候,附了一封寫在彩箋上的墨筆信,信寫得很客氣,說什么他的字是“浪得名”,字“寫得不成氣候”,一下子寫了3幅寄來,是“寄望從中或可勉強取一幅”,“余兩幅可代轉火神爺”。我當然一幅也不會“代轉火神爺”,只給一位海外朋友要了一幅去。很快啟功名聲日大,越來越大,大得他自己都怕,我就沒有和他再有本來也只是一般般的聯系:月亮靠太陽發光,我想我還是離“靠名人發光”的嫌疑遠點兒好。多年過去,迄今這兩幅書法小條幅還在,啟功那封信,我本來也挺寶貴的留了起來,現在想找出來用一下,卻一時怎么也找不到。近年搬了兩次家,圖書、雜件等3處都有……
啟功后頭是沈鵬。沈鵬,著名書法家、藝術評論家、詩人、編輯出版家,1991年在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一副主席,同年8月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這一“代”竟然“代”了15年,直到2006年書協再次召開代表大會改選,他已經75歲,才沒有繼續擔任書協領導職務。我1979年認識沈鵬,記得是青年木刻家姜旗,陪他到大沙頭四馬路10號來找我。那時候他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姜旗是他的助手,我是廣東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正在籌組花城出版社。因為彼此是同行,他有事到廣州來,得便找我一下,互相見見面,這在出版界同行中是很平常的事。我是“地主”,又因為姜旗老爸、在《人民日報》編文藝副刊的著名作家姜德明是我的好朋友,我少不了會更熱情一些。彼此能談得來,那以后我和沈鵬倒是迄今37年沒有斷了聯系,我還去過他家,不過過往或聯系也不多。
我匆忙間找到幾封他寫給我的信,從而引起一些回憶。
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也好、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也好,總是第一流大書法家之屬。讀書協主席的信札,總會首先為其書法之美,讓你眼前赫然一亮。請看這一封信:蘇晨同志:去年在穗市得晤,轉瞬又將一年。想必很忙?
近幾月來我又跑了一些地方,有幾首紀游小詩,想借鼎力向《當代詩詞》推薦。我不熟識《當代詩詞》的編者,請代我致意。為使編者便于聯系,順附名卡一紙。即頌
編安
沈鵬
十一月十三日
信寫在木版水印淺淺淡藍色國畫疏竹圖的宣紙信箋上,大字兩頁。即便不以平常通信、而以書法作品視之,書法、童法也都相當到家。寫信日期的“十一月十三日”,對照信文中的“穗市得晤,轉瞬又將年”,推算下來當是1980年11月13日。信中提到的《當代詩詞》,是一份刊登古詩詞和相關研究文字的大32開雜志,先屬廣東人民出版社、后屬花城出版社,當時我是兩社的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所以一直由我來決審簽發。但是編輯委托由中國作家協會廣州分會的古詩詞名家李汝倫負責,沈鵬顯然知道這種情況,因而希望我來“推薦”一下。其實身為詩人的沈鵬,古詩詞水平不凡,何需我來“推薦”?欲與《當代詩詞》編者熟悉,希望我來介紹一下而已。
趙樸初評沈鵬詩“清新俊逸”。李松評沈鵬詩“行云卷舒”。蕭風評沈鵬詩是“燃燒的詩夢”。他簽贈過兩部他的詩集寄我;一部叫《三余吟草》,那是他“甲戌歲未:閑坐不聞爆竹,忽然想到平素所寫詩詞湊起來或將成個整數,遂叫兒子千帆檢點,果然不多不少,剛好三百。頓時得意,想到毛詩‘三百’,唐詩‘三百’,也想到現在人們常說的吉語‘心想事成’,于是一下子增加了編集的興趣和勇氣。”《三余吟草》收詩詞洋洋300首,厚厚一大本,由王朝聞作序,啟功題簽。集名“三余”,取三國董遇典故:董遇有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人說“苦無時日”。他說“當以三余”。“三余”各有解釋,董遇以“冬、夜、陰雨”為“三余”,歐陽修以“馬上、枕上、廁上”為“三余”,沈鵬是但取“三余”的精神。
再看他寫給我的另一封信:蘇晨同志:
廣州晤面匆匆,別后時常在念中。
海南行七絕六首,目前由姜德明同志轉上。我希望能在《當代詩詞》占一席之地,不知尊意如何?該刊第一輯如已出版,希寄下一冊以便學習。
寄上的六首,又略作修改,原來的有個別字句不合格律。為免貽笑大方,以改正為是。
在除舊迎新之際,敬祝工作順利,身體康健!編安
沈鵬
十二月二十三日
信寫在人民美術出版社信紙的背面,也是大字兩頁。這是另一年,沈鵬出差海南,來去曾在廣州和我匆匆見面。回到北京,吟定總題為《海南行》的七言絕句6首,由他的助手姜旗托老爸姜德明轉給我,也是希望能在《當代詩詞》上發表,所以特別在《當代詩詞》4個字右側畫了“○”。當時像《當代詩詞》這樣正正規規、內容質量蠻高、裝幀印制也都很不錯的舊詩詞刊物,還不多見;實因發行量少,要賠錢。
再看這一封信札:蘇晨兄:去年一年,“不是忙中即病中”。(近作句,改放翁一字。)所囑題字,現附信寄上。不知你緣何用左手寫字?我的第二本詩集,今寄上一冊,以前如曾寄奉,可轉贈別人。通信處仍為出版社。
匆頌
時綏
沈鵬
一月二十日
信寫在木版水印淡綠色花邊8行格子宣紙信箋上,出格滿紙寫大字一頁。這是有一年,一位從湖北來廣州打工的年輕“打工仔”張浩文,業余用漂亮的硬筆書法功夫,寫了一部書名《靜靜的珠江》的30萬字長篇小說(因為通書用各體硬筆書法寫成,后來成為吉尼斯世界紀錄之一)。他幾經周折打聽到我的住處,登門求我給他這部長篇小說作序和推薦出版。我看小說寫得還行,用硬筆書法寫成還是新鮮事,就給這部書作了序:《珠江東流去》,介紹到花城出版社出版。張浩文很開心,嘴里念叨著若能請到沈鵬給題個簽就好了,他很喜歡沈鵬的字。我想:那就“幫人幫到底”吧,便寫了一封信給沈鵬,請他圓了這位“打工仔”的夢。沈鵬給他題了書名寄來給我的時候,附了這封信。還另寄了《三余吟草》和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當代美術名家藝術論叢》之一的《沈鵬書畫談》:后者也是厚厚一大本,顯示了藝術評論家沈鵬的本色。書的勒口上有簡短的《沈鵬簡介》:“沈鵬,著名書法家、評論家、詩人、編輯出版家。1931年9月出生于江蘇江陰。幼年即始習詩、書、畫、古文。曾入大學攻讀文學未畢業,又曾學新聞專業。沈鵬長期在人民美術出版社擔任編審、副總編輯等職,經他主持和自編的書刊五百種以上。沈鵬出版的個人書法、詩詞、評論有十一種。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有時候,沈鵬看我著作的書、我編輯或主持編輯的書刊,看到某篇他挺喜歡,也會寫信給我。如這一封信就是:
蘇晨兄:遵囑題字奉上。近收《隨筆》“卷首”二篇大作均已拜讀,并推薦內子同讀,尤以后篇為佳。祝您多產。此頌時綏
沈鵬
四月九日
信寫在幅宣紙上,落款處還鈐了印:朱文“沈鵬之璽”,已經全然是一個書法小條幅。對沈鵬書法很有研究的黃悖在《博學功深一寓于書》一文中說:
沈鵬同志喜用長鋒羊毫,并善用其特有的伸縮彈力和蓄墨量,每舔墨時,水墨酣暢,落紙則出現漲墨乃至墨汁。時而又將筆尖提起,使鋒尖行,急速之中那漂忽之感,極靈動而有生氣。時而又將筆按下,擦揉均使,因此造成點、團、線交混結合的豐富視黨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沈鵬同志常于右彎鉤和向下折筆映帶之中,利用長鋒筆尖的余力,表現出生動而微小的韻律,在大氣磅礴的暴風驟雨中,竟然偶見華采。就像一曲恢宏的交響樂,一段合奏之后,似從遠處飄來瀏亮的小號獨奏,令人讀之,有回味不盡之感。
我已經記不起這一次是替誰向他要字。信的第二句我也摸不清。只是《隨筆》這雜志倒是我任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的時候,1979年創辦的,花城出版社1980年開始成立,劃歸花城出版社。《隨筆》的頭4期還是我一手編輯的,他說的兩篇“卷首”,大概是《隨筆》的“首集開篇”《繁榮筆記文學》,和“二集開篇”《<隨筆>的天地》,這是兩篇各10段的文字,作者署的是“編者”,我沒有署我的名字,他竟也看得出來是我的手筆。順便提一下:信中提到的沈鵬“內子”殷秀珍,是一位醫學教授,也是和沈鵬一樣兒領取“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人物。
更有趣的是沈鵬寫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的一封信竟也轉到了我這兒來,那信是:
巍峙同志:寄來周哲文篆刻稿收到。梅行同志所示各點當在編輯時注意,已告責任編輯。對周哲文同志的藝術及其他,今后還可以聽聽反映。人美工作希多垂注。即頌大安。附信二件奉還。
沈鵬
三月十八日
這封信轉到了我這兒,是因為周巍峙把信轉寄給周哲文,周哲文約我為《周哲文篆刻選集》作序,隨信寄了一些參考材料給我。其中有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