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活,人們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熱烈地贊美:生活何其多姿多彩!也有人在埋怨:生活是多么無趣乏味!
其實,生活也許正應了佛家的那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它本來就無所謂有趣無趣,是人的心使之生出姿態和色彩來。
在心如止水的人面前,多少金粉繁華都如同砂石塵泥,不值提;而在敏感、執著、熱愛生活的人眼中,生活的每個細節都是那樣的婀娜多姿,像是要跳起舞來。
從劉穗艷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她正屬于后種人。
的確,她筆下的題材,都是些最普通平常的事物——一角民居啦、幾叢雜樹啦、一束瓶花啦、幾件家具啦,以及天空、云彩、窗戶、門廊、村路、街景等等,在 般人眼里,也許根本說不上有什么特別的美感可言,然而,一旦被作者以敏感的觸覺和飽滿的情感加以放大處理,重新展示到我們眼前時,那感覺就完全不同了。特別是當看到,在這些經過作者心靈過濾的作品中,色彩的搭配和運用是這樣飽滿、酣暢,而又富于個性,以致畫中的一草一木,一磚瓦——包括它們的影子——都在閃閃發光。我們便不由得慚愧自己的魯鈍,驚詫于周遭的事物,原來還有如此美好的 面。
在她的作品中,有不少畫面都被作者故意處理得很平面。一眼望去,景物似乎都是扁的,沒有多少縱深感。它們仿佛是由一塊塊顏色拼貼而成。而且在筆觸的運用方面,也采取種更多是憑借主觀直覺驅動的隨意揮寫。然而,正是那些看似分離的色彩,構成了整個畫面的大節奏。同時,正因為畫面被處理成“平”的,這節奏就顯得更加強烈、活躍和鮮明。至于那種看似漫不經心的運筆,其實卻是與作者自身的氣質、情緒、感受緊密相關的,具有 種內在的激情。這兩者加在 起,就使作品產生了一種沖擊力。而讀者也因之被作品包含的情緒所調動和感染,產生藝術的共鳴。

大凡藝術創作之難,難在于道人人眼中所有,寫人人筆下所無,從平淡無奇的生活場景中,發掘出不平凡的美來;二難在能把感情貫注于筆端,使無形的心靈信息通過畫面鮮明而有力地傳達給讀者。而要做到這兩點,與其說必須憑借技巧的嫻熟,不如說作者的先天悟性更為重要。劉穗艷的作品,在技巧方面也許還不能說已經無可挑剔,而且受后印象派影響的痕跡也比較明顯,但作者所表現出來的從尋常事物中發現不尋常之美的能力;她于敷彩著筆之際,所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來的內在激情,卻無疑是一種先天秉賦的顯露。對于一個畫家來說,這是十分值得珍惜和高興的。因為這預兆著一種遠大的前景,預兆著一種經過努力可能到達的理想境界。
油畫藝術發展到今天,就風格和流派而言可以說是千門萬戶,各擅勝場,蔚為大觀。同時各種試驗和探索也繼續在輪番登場,方興未艾。對于一個中國油畫家來說,如何把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二者的精神內蘊有機地、而不是生搬硬湊地結合起來,進而開創新的局面,仍舊是一個有待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