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地處黃河上游的湟水流域,四面環山,三川匯流,海拔較高,氣候干旱,風沙較大,降水量小,自然條件差,生態基礎脆弱,生態環境治理難度大。建國五十多年來,歷屆政府都將西寧的綠化建設放到重要地位,使西寧的城市綠化實現了從少到多,從慢到快的發展。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們緊緊抓住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逐年加大的歷史機遇,以大生態環境治理為重點,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組織實施“三環”綠化戰略,努力構筑以城區綠化為骨架,郊區綠化為依托,南北兩山綠化為背景的生態環境體系。在城市生態和園林建設方面開展了“新建增綠,整治擴綠,拆墻透綠,庭院補綠”的“四綠”工程和“四個一”示范工程活動,園林綠化在建設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取得了較大突破。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實現了較快發展,建設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已初步形成了點、線、面、環相結合的綠地布局和喬、灌、花、草相結合的植物配置格局,生態文化和園林文化的韻味已初現。
但是,西寧市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生態文化和園林文化沒有得到彰顯,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園林規劃建設中對本地特色及地方文化沒有很好地挖掘,城市、建筑、園林三位一體的和諧布局尚未形成。二是在植物造景過程中,對本地觀賞植物的開發利用不夠,西寧自身的生態文化特征不突出。三是建園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在建園中,對詩、文、書、畫、觀賞石的引入不夠,尤其是在反映西寧歷史文化、文學藝術、民俗風情以及西寧自身特色等方面不突出。五是文化建園的氛圍不濃厚,盡管西寧市現有的公園都呈現出不同特點,如南山公園主要突出其山地公園特色,人民公園突出其游憩休閑娛樂的綜合性,兒童公園突出其對兒童興趣的迎合性,植物園突出其高原植物的多樣性與觀賞性,文化公園突出其建筑風格的規則式和自由式相結合,但這些公園的地方人文特色不突出,與外地城市園林雷同之處不少。六是城市綠化中自然生態特征不明顯,在當地自然氣候條件下生長茂盛,極具代表性的樹種沒有完全占住“主打”地位,如“市樹”、“市花”的形象不突出。七是城市綠地養護水平不高,園林景觀效果沒有很好發揮。總之,從園林文化的表現形式上看,尚未形成協調一致的符合新世紀綠地系統規劃要求的“點”、“線”、“面”的完美結合,精品不多,文化含量不高,園林文化的特色不鮮明。
生態文化是人在同自然共同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面向人和自然關系的一切物質(有形的)文明和精神(無形的)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表現,是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持續生存、穩定發展的文化。生態文化不同于傳統文化之處在于其綜合性、整體性、適應性、儉樸性和歷史延續性,旨在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眼前與長遠、競爭與共生、開發與補償間的生態關系。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文明程度如何,“生態文化”的含量很重要,發展“生態文化”就是讓我們的城市品位更上一層樓。園林文化是包含于生態文化中的一項主要內容。“園林”首先必須是一種綠地,必須是植物造景的,必須發揮生態效應,改善生態環境;“園林”在造景上必須是美的,要在視覺、聽覺上有形象美;“園林”還必須是一種藝術品,是一種代表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市標”之一。園林文化必須有豐厚的底蘊,要通過園林建筑,如亭、臺、樓、閣、廊、墻、橋、路、石等,園林觀賞植物,如松、竹、梅、蘭、菊、丁香、牡丹等,空間觀念轉變,即把自然山水的實體納入城市園林綠地中,形成微縮景觀,還有園林中的詩文書畫等來表現,從而成為一種貯存“文化”的載體。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具有四大效應,即生態效應、美學效應、社會效應、經濟效應。園林的最高社會效應是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風尚的效應,即通過園林文化營造出的環境對人的文化素質,審美愛美意識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其實這也是其文化效應的體現。所以,我們在分析研究生態文化、園林文化的發展方向問題時,必須明確發展生態文化和園林文化的重要地位及其意義。
如果一個城市的園林綠地生態系統工程做好了,那么這個城市的天是藍的,水是秀的,山是青的,草是鮮的,環境是溫潤的,城市的居民,都能到鳥語花香、雅俗共賞的公園綠地去休閑、娛樂、觀光,每個人都能在城市中享受到山林水草以及天籟之樂,接受生態和園林文化的熏陶,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如果是這樣,這個生態系統是成功的,這個城市的人居環境是良好的,才可以說這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我們西寧市由于自然氣候等條件的制約,加之起步晚,生態系統工程建設面臨的任務很重,發展生態園林文化,需要做大量艱苦而細致的工作,應該堅持的方向和具體所做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文化建園”的道路和方向。以營造高質量的生態園林文化環境為目的,處理好繼承和發展、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本地特色與學習先進、文化建園與“三大效益”、文化建設與綠地管理等方面的關系,解決好文化建園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西寧的生態文化和園林文化也有比較豐厚的積淀,從生態角度看,西寧由于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段,歷史上,這里生態環境較好,林豐草茂,湟水河兩岸生態形象獨特。晚清文人張思憲描寫的西寧古八景絕大多數講的是西寧及其周邊景點的生態景觀,如“北山煙雨”、“湟流春漲”、“文峰聳翠”、“石峽清風”等描述的都是西寧以山水、草木為主的美麗景觀,表現出一定的生態文化特質。從西寧園林角度講,雖然這里過去封閉落后,但也有不少傳統特色的園林景觀的記載和遺存,如麒麟公園、香水園、馨廬等,當然還能從保存下來的一批古樹名木、人工風景林中尋覓到一些園林文化的蹤影。進入新世紀,在新的園林建設理論的主導下,我們還應立足當地自然氣候、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發揚中華民族城市園林造景中以造化為師,“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傳統風格,進行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建設。
從提高規劃水平入手,落實“文化建園”的各項工作。近幾年,我們在園林綠化建設中借鑒和學習國內一些先進的手法,在園林景觀建設中吸收了新的理念,有不少經典的成果,如我市的園林植物園、文化公園等,但大多是將各派園林文化的精華相融合。在發掘當地歷史文化,仿古建園方面做了有益實踐,新建了南涼虎臺遺址公園。今后的建設中,應以規劃為龍頭,建設一些像“南涼虎臺遺址公園”、“沈那遺址公園”之類的展現當地歷史文化的主題公園。要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就要抓規劃水平,在提升現有園林規劃專業部門水平的基礎上,引才引智,吸收新的超前的規劃理念,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請國內外園林規劃高水平的單位和專家為城市園林把脈做規劃,同時派規劃設計部門的人員到內地和沿海發達地區,到高校去學習深造,提高自身的規劃設計水平。通過提高規劃水平,突出西寧園林綠地景觀的文化主調。
繼續突出園林花卉文化,豐富園林植物景觀。堅持走園林花卉發展之路,大力培植鄉土花卉、鄉土樹種,引進和推廣本地適生的花卉、樹種,樹立市花、市樹的形象。我市的市花為丁香,應建設更富有代表性的多個丁香園、丁香街、丁香路、丁香廣場,在園林建筑小品和空間觀念轉變中,把以市花丁香為主的本地園林植物納入進去,形成立體的畫,無言的詩。同時,要進一步篩選,從我市的適生樹種中,把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鮮明的樹確定為市樹,使市樹成為西寧園林植物的一個“樹標”。另外,加強保護古樹名木工作,西寧地區有160余株古樹名木,它們是西寧生態的活標本,保護好古樹名木,對于發展生態和園林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進一步挖掘西寧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把一些反映歷史文化的詩文書畫以不同的表現方式載入園林景觀,把表現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有代表性的符號,通過雕刻、雕塑等手段表現出來,如彩陶上的圖案符號、民族工藝品上的傳統文化符號等,來深化園林的意境,體現西寧文化的厚重感。
積極采用現代園林造景手法。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市園林建設中大量運用現代園林造景手法,使城市建筑與園林景觀協調相融,現代氣息濃厚。今后,還應更加注重用現代園林建設的理念指導規劃建設,在傳承和發掘傳統文化的同時,用新穎的、時尚的、精美的構思創造出體現現代文化內涵的園林,使園林建設與城市的現代化合拍,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
大力組織舉辦園林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城市園林綠地的文化功能。適時組織開展一些包括大型植物花卉展覽在內的多種高品味、高檔次,有濃郁園林文化特色的活動,展示花卉、植物、河湟奇石與展示民間繪畫、工藝品結合起來。音樂歌舞雖然不是園林文化的直接內容,但是把它們融入園林環境之后,也能為園林文化增添特色,西寧地區的河湟“花兒”、平弦、賢孝等是地方音樂文化的代表,應該在西寧眾多的公園內為它們提供活動空間,一方面充分發揮園林綠地的承載襯托功能,同時,也為園林文化增色添彩。
園林文化建設應融入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內容。古代園林中,有許多命名、詩文楹聯被鐫刻到很恰當的位置,在文化襯托中發揮著教育、勸誡、激發情趣等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人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提高審美水平。現代園林建設中,我們也應大力倡導宣傳真善美,批評假丑惡,鼓勵游人提高游園素質,告別不文明行為。根據公園游園自身的主題,將中外名人名言,警語警句,哲語以及勸誡類妙語,還有詠頌山水園林的楹聯佳句借助文化墻、碑廊等表現出來,包括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要求“八榮八恥”等內容都可以表現出來。通過這些做法,為園林文化賦予更為豐富的內容,讓園林文化為精神文明建設和凈化人們的心靈世界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