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漸歇,碧空如洗。綠油油的麥田與香草河亮晶晶的波粼交相輝映。品嘗著清洌可口的甘甜井水,我從心底里呼喚道:朗朗乾坤,季子歸來!
當《八榮八恥人人知》的歌聲從我所在的軍營此起彼伏地響起來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一個人,一個距我們生活的時代極其遙遠,又仿佛近在咫尺的人。于是,沐浴著五月菲菲細雨,在緊張的訓練間隙,我驅車順道去拜望他。
丹陽市,延陵鎮,香草河畔九里村。沿著青石板鋪就的村中巷道,在村民不厭其煩的指點下,走到村子的中心,一座被低矮民居環抱的廟宇映入眼簾,這就是為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名賢季札而建的季子廟。
走進廟門,是一個寬闊整潔的院落,院子中央一座青瓦覆頂的四柱碑亭,莊嚴古樸。黑色的匾額,上書“十字碑亭”四個金字,碑亭里矗立一通石碑,上面鐫刻著兩列古篆。走近仔細辨認,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字跡模糊,再加上對古篆知識知之甚少,盡管字體潤大,竟沒有完全辨認出來。看了旁邊的介紹牌始知,當年孔子聞知季子美德,景仰無比,親筆為他寫下“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個字,銘刻在墓碑上。現存碑為唐代文物,據說是唯一存世的孔子書法作品。
季子,名季札,春秋時期吳國祖先泰伯的第十九世孫,吳王夢壽的第四子,曾三讓王位,隱居延陵躬耕。他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德者、智者和賢者。他首倡“以德治國”理念,仁德謙和,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生留下許多傳頌天下的動人故事。
司馬遷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用79個字生動真實地敘述了“徐墓掛劍”的歷史故事。季子奉命出使中原諸國,路過泗州徐城(現江蘇徐州市),偶遇徐君。徐君對季子的佩劍羨愛有加,有心討要但“口弗敢言”。季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因為擔負出使重任,不便立即相贈。一年后,等到完成使命返回徐城時,徐君已死。季子傷心欲絕,幾經周折尋到徐君墓地,解下佩劍,掛在墓旁樹枝上,才問心無愧地離去。隨從不解地問他:“徐君已經死去,你把寶劍送給誰呢?”季子回答道: “上次我已在心里許諾把劍送給他,現在豈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每讀這段文字,我的眼前立即浮現出這樣一幅凝重的畫面:暮色蒼茫,大地肅穆;一座新墳,獨立新碑。季子緩步向前,向深埋黃土之中的新朋友深深鞠躬,然后不顧隨從勸阻,緩緩解下心愛的佩劍,堅定而執著地懸掛在墓前的柳樹上。而后,緩緩轉身,披著金色的霞光,邁著沉重而欣慰的步伐向南方走去。身后,佩劍在黃昏的風中輕輕搖曳,向每一位路過的世人無言地訴說……
這幅圖畫使我深深體味到兩個字的含義。一個是誠,一個是信。季子的舉動告訴我們:發自內心為誠,許諾必踐為信。
離開碑亭,向庭院深處走去。十幾根巨大的紅色立柱支撐起一座黃瓦杏墻的雄偉殿宇,給人以富麗、莊嚴之感。跨進殿門,抬頭仰望,潔白的大理石基座上,黃色布帷簇擁著碩大的季子塑像。他頭戴王冠,身披黃袍,雙手交合于胸前,雙目炯炯,面帶慈祥,俯視著前來朝拜的蕓蕓眾生。
說實話,我對季子這身打扮很不以為然。據說這座祠廟是九里村民于新舊世紀交替之際集資重建的。人民崇敬其道德人品,又按其出身血統,照著帝王形象來塑造他,并尊稱為“九里大帝”。從傳統意義上,可以理解村民們的良苦用心。在中國民間,凡立功、立言、立德之大成者,民眾都將其奉為九五之尊。但是,這樣把季子供上神壇,反而讓他脫離了草根民間,其實違背了他“君輕民重”的做人信條。季子原本是平民化的。他出生帝王之家,不愿高高在上,才三讓王位,甘與草民為伍;他看到道德教化在民間的廣闊市場和巨大潛力,才隱居香草河畔。他的根基應該深深扎在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沃野上。
看守殿堂的村民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由此印證了我的第一感覺。
相傳一次季子趕路去看望朋友,因攜帶的包袱較重,經過延陵時,交給一位在田間犁地的素不相識的老農臨時看管。太陽偏西時,他辦完事匆匆回到原地取包袱,發現不見了老農,只有一個年輕人坐在地頭耐心地等候。原來,那位老農犁完地后,沒等到折回取包袱的旅者,便回家讓兒子守在原地替代他,并再三囑咐:不管多晚,一定要等到寄放包袱的先生。年輕人見季子走來,起身相迎,熱情詢問。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年輕人立即帶季子回家。季子接過包袱打開查驗,金銀一樣不少,便隨手拿出一錠銀子送給老農作為酬謝。老農一再推讓,以無功不受祿,堅辭不收。季子感動萬分,感慨到泰伯之風已傳到民間,心想此處正是自己隱居的理想之所,遂在延陵隱居下來,一住就是四十年,病逝后葬在這片情意融融的熱土中。
聽村民面帶幾分自豪,娓娓道來,季子的高風亮節與民間的古道熱腸相得益彰。一種風氣的形成,既要有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更要有土壤,良好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可以培育出燦爛芬芳的花朵。
懷揣幾分心得,依依不舍地告別季子廟。在村口,熱情的村民攔住我們,邀我們去參觀千年奇觀——沸井。沸井分布在香草河邊一處十幾平方米大小的平臺上,六口水井錯落排列,相距尺許,漢白玉的井欄上分布著一道道繩索磨痕,透出古樸和滄桑。每口井里都可看見水花翻涌,一串串氣泡不停往上冒,汩汩之聲清晰可聞,好像一鍋燒開沸騰的水。村民拿來一只鐵桶,先后從六口井里提出少許井水,分別倒在六只一次性紙杯里,讓我一一品嘗。真讓人難以置信,六口幾乎緊挨著的井,其水竟然有六種不同的滋味,或甜、或咸、或苦、或澀。我趴在井口反復觀察,發現三口井水,清澈透明,另三口井水卻渾濁呈褐色。我不禁感嘆道:世事真神奇,清濁自細分。品德高尚者,如春風化雨,甘露入心田;道德卑下者,似濁流污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呀。
春雨漸歇,碧空如洗。綠油油的麥田與香草河亮晶晶的波粼交相輝映。品嘗著清洌可口的甘甜井水,我從心底里呼喚道:朗朗乾坤,季子歸來!
(作者單位:駐鎮73860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