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94年畢業于北京外交學校,開辦了兩個公司,分別經營名牌服裝和中西餐飲,生意紅火,事業有成。她本來可以過著輕富裕、輕松而優雅的生活。可是她放著福不享,全身心地投入救助受艾滋病影響的貧困兒童的工作,傾其所有,救助了420多名貧困兒童,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她就是全國十大公益之星入圍獎獲得者、十大法制人物、安徽省阜陽市艾滋病貧困兒童救助協會會長張穎。
義無反顧的選擇
張穎對艾滋病本來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只是在電視中看到艾滋病人骨瘦如柴,痛苦不堪,但那是在國外、在非常遙遠的地方。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活生生的現實。
2003年11月的一天,美國社會學教授凱女士和安徽社會科學院王利耀教授到阜陽考察孤兒的生活狀況,市政府邀請張穎作臨時陪同。張穎和他們一起參觀了兩家福利院,凱女士又提出到生活在家庭中的孤兒家看看。他們一起來到一戶農家。這戶農民的兩個大人都在80年代因為貧窮賣血感染了艾滋病,于不久前去世了,留下了12歲的楠楠和姐姐相依為命。楠楠站在破敗的房門前,一雙失神的大眼睛望著這些陌生人。她蓬頭垢面,面部浮腫,臉上布滿了紅色的丘疹,不停地咳嗽,像個老人。陪同訪問的疾控中心的醫生說:“母嬰傳染病例,目前國內還沒有兒童可以服用的抗艾滋病毒的藥物。如不及時救治,這孩子很危險。”醫生的話揪住了張穎的心,城里的孩子這么大,吃好的穿好的,還在父母親面前撒嬌呢,這兩個孩子卻這樣可憐。過了兩天,她給楠楠買了衣服、奶粉,帶了400元錢再一次來到楠楠家。村里人都圍過來看,有的村民在一旁嘀咕:“這個女的真膽大,這家人沒有人敢挨(接觸的意思),她咋敢挨?”
春節前,張穎接到了美國凱女士打來的電話,她在美國找到了兒童可以服用的抗艾滋病毒的藥,但必須查清楠楠的病毒載量和CD4細胞的數量,而這種檢查必須到北京的大醫院才能做。這時離春節只有4天了,“誰能帶楠楠上北京呢?”她想來想去,唯有自己。當時,她的孩子只有一歲多,也是一天也不能離開媽媽,可是如果不去,楠楠的病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于是她毅然把孩子交給了親人,帶著楠楠和她的姐姐上路了。這是張穎第一次跟艾滋病人近距離接觸,當時她對艾滋病知識知道的還很少,心里也很恐懼。一路上,她掩飾著內心的緊張,攙扶著楠楠上車下車,端水拿飯,送她上廁所,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第二天上午9點趕到北京,她們就直奔醫院,在醫院里,她排隊、掛號、交住院費、抽血化驗、胸透,做各種檢查,等她辦完手續,把楠楠安頓到病床上,已是下午一點多了,她才去一家快餐店里吃上“早飯”。
她陪著楠楠在醫院里治療了三天。由于楠楠過去從未接受過任何治療,住院三天就產生了明顯的療效,咳嗽減輕了,臉也不那么腫了,臉上也有點血色了,醫生讓楠楠回當地醫院治療。楠楠第一次到北京,見到那么多的高樓大廈,很興奮,盡管住院、檢查治療花了一萬多,但張穎還是帶著楠楠姐妹倆來到王府井大街,為她們買了新衣、新鞋、新帽子,吃了麥當勞。此時此刻,北京城到處張燈結彩,喜迎新年。她們乘上返回的火車時,整個車廂就她們三人。
回到阜陽,張穎立即安排楠楠住進了醫院,她只要一有空就去看她。經過半個月的治療,楠楠的健康狀況大有好轉。2004年5月,美國的凱女士就寄來了抗艾滋病毒藥物,楠楠按時服藥,身體越來越好。在張穎的多方努力下,楠楠又重新回到了學校。
就在張穎剛想松一口氣的時候,一個剛剛3歲名叫俊俊的男孩通過疾控中心找到了張穎。孩子的父母也是因為賣血感染了艾滋病相繼去世。爺爺承受不了老年喪子之痛也去世了。小俊俊就和奶奶在一起生活。而這個孩子也因母嬰傳播感染了艾滋病,發育畸形,肚子臌臌的,小腿細得像麻桿,全身布滿了紅色丘疹,又痛又癢,晝夜啼哭。俊俊的親人說:“還不快把他扔了,留他弄啥?”可是俊俊的奶奶就這一個孫子,死活不肯。整天抱在懷里,走一步抱一步。可是沒過多久,奶奶也突然去世了,俊俊成了孤苦伶仃的孩子。
一個3歲的孩子睡覺時還得有人摟著,吃飯穿衣得有人照料,張穎費盡周折,總算找到了一戶農民愿意接受,這戶農民對俊俊不錯,可是這孩子貧血,不能服用抗艾滋病毒藥物,經常發燒、拉肚子,難以照料。領養了一年又把俊俊退給了張穎,她只好為孩子另找新家。新找的這一戶,老兩口的兩個兒子都死于艾滋病,生活十分困難,張穎就把孩子交給了他們,除了給孩子每月400元的生活費外,還給兩位老人一定的經濟補助。張穎還把俊俊定期送到醫院進行治療。在醫院里,同病房的病人及其親屬看到張穎一趟趟地往醫院跑,俊俊一看張穎來了就抱著她的腿不撒手,以為是俊俊的親娘。當她們得知張穎和俊俊非親非故時,都說:“這孩子真是遇到活菩薩了。”經過三年的治療調養,俊俊的健康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長高了,變胖了,像換了個人似的,村里的人說:“俊俊要不是遇到好心人,早死八回了。”
為了救受艾滋病影響的貧困兒童,張穎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原來經營的公司無暇顧及,她決定停辦,轉而出租房產,全身心地投入協會工作。她經常奔走于需要救助的家庭,幫助他們解決眼前的困難。她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年齡、在哪個學校上學、幾年級、父母是否健在,給他們送去救助金、衣服、書本、奶粉等。有一次,小俊俊在電話里說:“媽媽,我要喝酸奶。”張穎放下電話就把酸奶送去了。還有一次,天氣突然變冷,一個在校上學的女孩因為沒帶厚衣服,向她要衣服穿。她立即給她找了一件紫色上衣、兩件毛衣和一條褲子。這位女孩穿在身上,頓時暖和起來。她流著熱淚給張穎寫了一封深情的感謝信,而張穎說:“既然孩子把我當成母親。他們有什么困難和要求,我怎么能不盡量滿足他們呢?”
深情呼喚:“媽媽!”
張穎經常踏著泥濘不堪的道路,為被救助的兒童送錢送物。她發現,由于人們對艾滋病的無知和恐懼,這些貧困兒童遭到了嚴重的歧視,有的孩子很健康,只是因為父母感染了艾滋病。但左鄰右舍的孩子一見到他們就嚇跑了,有的學校不愿意接受艾滋病人家庭的孩子,使這些孩子變得孤獨而自卑,大多數孩子不愛說話,有的不得不輟學在家。張穎深深感到,光送吃的穿的還不行,還得要讓這些孩子們有尊嚴,獲得獨立的人格和平等生活的權力。她一方面印制了大量有關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品送到農村、學校散發,她還到學校給師生講解艾滋病的預防知識,講清艾滋病毒是我們的敵人,艾滋病人是我們的朋友。她還積極配合衛生部、中央電視臺拍攝防治艾滋病的公益廣告,通過不懈的努力,使當地農民消除了對艾滋病的恐懼心理,有的農民說:“人家張穎是城里人都不害怕,俺怕啥?”村里的孩子也愿意和艾滋病人家的孩子玩了,學校里的師生能正確對待艾滋病人家的學生了。
為了讓這些孩子進一步樹立生活的信心,讓他們自立自強,張穎從2004年起,就積極組織夏令營,第一批帶領10多個孩子來到首都北京,她和孩子們一起逛動物園,看北海、故宮、天壇、天安門。她還帶著孩子們一起攀登長城。長城的巍峨雄壯讓孩子們驚嘆,他們興高采烈,歡呼跳躍,興奮不已。就在這時,一個女孩躲在一邊哭起來。張穎嚇了一跳,問她為啥哭?她哽咽著說:“俺想俺娘了,要是她活著能跟俺一起來,看看北京、長城,那該多好啊!”這個女孩是在張穎的幫助下背起書包走進教室。一個失去了雙親,一點生活門路都沒有的人,如今衣食無憂,還能來北京、逛長城,她百感交集,抬起一雙淚眼:“張阿姨,我能叫您一聲媽嗎?”張穎也眼含熱淚說:“可以,可以”。隨著一聲“媽媽”的呼喚,孩子們也都摟著張穎呼喊著:“媽媽!媽媽!”這一聲聲深情的呼喚震撼著長城內外,震撼著在長城上旅游的人們。清華大學的志愿者們也被張穎的大愛大德震撼了,他們在互聯網上介紹了張穎的事跡,發表感想,并邀請孩子們到清華園做客,和他們一起唱歌、跳舞,并向他們贈送了紀念品,社會學系景軍教授,新聞傳媒學院李希光教授也請他們到家中做客。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王志和張穎一起進行了“面對面”訪談。
這次北京之行,使孩子們實現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住賓館,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見到只有在書本上電視里才能見到的美麗風景,這些孩子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幸福,使他們從自卑的心理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們回到家,向左鄰右舍眉飛色舞地介紹了在北京的見聞,讓村里人羨慕不已。有的人說:“還是政府好啊,沒想到這些沒爹沒娘的孩子還能上北京呢!”
站在她身后的人們
從2004年起,張穎年年夏季組織孩子們到北京參加夏令營。孩子們和張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平時有事沒事都想往張穎家里跑。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又讓他們有個精神寄托,張穎決定在她的咖啡屋里建起“阜愛家園”,每逢星期六,就和孩子們歡聚一起,唱歌、跳舞、繪畫、演講、學英語,有時還和他們一起包餃子、會餐。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讓孩子們享受家庭的溫暖。
接受救助的兒童越來越多,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400多人,張穎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分別資助80至400元,開支較大。就在她感到力不從心,無法支撐的時候,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幫助,阜陽星光珠寶城每年提供一萬元的資助,青島圣元乳業公司提供了價值20萬元的奶粉,廣東日生集團、美籍華人世界著名艾滋病防治專家何大一博士、美國社會學凱女士也都給予了強有力的幫助和支持。市民政局、衛生局、一院、二院、交警支隊以及阜愛協會的成員單位也都提供了各種不同的幫助。燕山大學的一位學生在給張穎的短信中寫道:“張穎女士,您不管有多累,走多遠,在你的身后有許許多多的大學生和志愿者都在支持你,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會永遠站在您身后。”社會各界的支持讓她倍感鼓舞。
尤其讓她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孤兒們的變化,有的身體強壯了,有的學習有了進步,有的考上了中專、大學,特別是黃莊三姐弟,在張穎的幫助下,十分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學習異常刻苦。最小的弟弟黃新雷在作文中寫道:“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當一名好醫生,像張媽媽那樣,救治天下的人,戰勝艾滋病!”
為了把救助艾滋病影響的貧困兒童的事業做好,張穎認為首先要把“阜愛”協會建設好,樹立協會良好的口碑,提高公眾的信任度,以協會為載體,爭取長期、穩定的社會資金,為國家分憂,為貧困兒童解難。因此,她除了上網學習民間組織的管理辦法外,她還發揮自己的外語優勢,學習國外民間組織的管理辦法,并積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取得聯系,向國艾辦、全球基金等申請項目,尋求國內外的援助,籌資救助孤兒。她的努力取得了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國際民間促進會派出專業人員來阜幫助她對協會工作人員進行了能力培訓,從項目設計、資金的籌措與管理以及怎樣發揮志愿者的作用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使“阜愛”協會逐步走了規范化的道路。八名協會工作人員,有六名大學生,一名大專生,他們通過培訓提高了專業水平,成了張穎的得力助手。
隨著“阜愛”協會知名度和公信度的提高,張穎身邊聚集起60多位包括企業家、教師、醫生、新聞工作者在內的各行各業的志愿者,還有六家會員單位不斷提供了一些經費。北京清華、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安徽農業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近千名大學生志愿者來“阜愛”協會,和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教他們演講、繪畫,進行社會調查,并把他們了解的情況帶回學校,向師生做報告,激起更多的人對這些不幸兒童的關愛。
著名歌唱家彭麗媛來到“阜愛”協會,走訪了貧困兒童的家庭,了解張穎和“阜愛”協會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觸很深,她向貧困兒童捐助了兩萬元,并在給張穎的短信中寫道:“這次阜陽之行,看到孩子的父母因為貧窮走上不歸路而心痛,看到因你救助而充滿陽光和笑容的一張張臉而感到欣慰。你辛苦了!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可以喚醒天下有良知的人們參與,這是我們的目的。祝你和孩子們好,祝好人一生平安。”
2006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應國家衛生部的邀請,張穎帶著八名兒童參加了衛生部舉辦的“中國的溫暖”大型文藝晚會。12月1日上午,八名兒童受溫家寶總理和吳儀副總理的邀請,來到了中南海,孩子們表演了節目“感恩的心”,并獻上了他們的繪畫。溫家寶總理仔細地詢問了每個孩子的生活情況,并仔細看了海燕畫的畫,畫上畫的是一幢房子,旁邊寫著:“我希望有一個家,有一個溫暖的家,家里有爸爸媽媽、弟弟和我,可是爸爸媽媽去世了。”看到這里,溫總理熱淚盈眶,溫總理接過楠楠的筆記本在上面寫了“堅強、努力、奮斗、向上”八個大字。當晚,溫總理還和孩子們一同觀看了《中國的溫暖——關注艾滋病孤兒,奉獻愛心公益行動》大型公益晚會。“阜愛”的孩子們還和彭麗媛、李輝、呂微、李丹陽等人同臺演唱《我想有個家》、《愛你的人》等歌曲,溫家寶總理和吳儀副總理還贈送每位兒童一套圖書和一個電子詞典,鼓勵孩子們要和天底下所有的孩子一樣,好好學習,共享一片藍天。
溫總理對孩子們的接見,給了張穎以極大的鼓舞,為自己多年付出的行動而感到自豪,因為人民群眾相信她,黨和政府支持她。更加堅定了她把“阜愛”事業做下去并做得更好的決心。此時此刻,她想起了一位名叫秦勇的歌詞作者為她寫的歌詞:我要緊緊地抱著你,擦干你恐懼的淚滴,不管別人會說什么,我都和你在一起。你幸福但短暫的記憶,我會讓它再繼續。不管多大的風和雨,我要為你而不放棄。我只要你知道,我是你的依靠,為你一點點的需要,再難我也不會逃。我要為你找到曾經那失去的笑,不管到天涯海角,我都是你的依靠。這就是張穎的心聲。
2005年,張穎當選為中央電視臺“200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和獲“十大公益之星入圍獎”時,著名畫家李苦禪之子李燕,向她贈送了“大愛無邊”書法作品,表達了他對張穎的美好祝愿,同時也表達了一切有愛心的人們對張穎女士的美好祝愿。
聯系地址:安徽省阜陽市阜陽日報社
郵編:23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