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本書承載著歷史的記憶的時候,便不再僅僅是供人們消閑、娛樂的讀物了,而成為記錄和追述歷史的載體,將過往的傷痛、喜悅、教訓以及未來,永遠地銘刻在心中。《歷史的銘刻——中國慈善飛躍印度洋》正是這樣一本書。全書分為上下兩篇:鏡頭的記述和文字的記錄。且有英文對照,方便國外讀者,在總共300頁的書中,圖片多達400幀,起到了“世界語”的效果,成為一冊名符其實的圖書——圖片為主,文字輔之。
作者身背相機,踏臨印度洋海嘯的現場,也算是一種別具深意的“親歷”。這些用鏡頭完成的記述,完全來自災難過后的現場,鏡頭所向則是作者的至純至真的愛心使然。翻閱書頁,讀者便能感受到災難時身臨其境般的絕望與掙扎;能看到曾經風景如畫的印度洋諸島被海嘯摧毀的慘狀;也能清楚地看到幸存者那滿懷喜悅與憧憬的表情和眼神。看到了人類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勇氣和信心。
千言萬語也表達不盡的情感,全都體現在那一張張真實的圖片中,作者將那一幕幕慘不忍睹的廢墟和災難過后人們的救助與關懷,通通定格在畫面中。遭遇到不同程度海嘯襲擊的亞齊、印尼和斯里蘭卡等國,以及印度洋上的一些小島,滿眼的斷壁殘垣,難以想象這里曾經是風景如畫的旅游勝地;美麗深邃的湛藍色大海,瞬間化為毫無人性的惡魔,將一切美好都吞噬干凈。被譽為印度洋上的花環(huán)的馬爾代夫,是由大大小小1192個珊瑚島環(huán)礁組成,風景秀麗,海嘯過后,這個島嶼國家將自己的旅游宣傳語換成了:“趁我們還在,來看看我們吧”這樣一句凄涼的口號。海嘯使馬爾代夫二十多個旅游島嶼被迫停業(yè),很多島嶼被整個吞沒,作為經濟支柱的旅游業(y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不知道那樣一句透露著無奈的悲愴的宣傳語,是否能起到招攬游客的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也許不知道哪一天,大自然還會無情地剝奪曾經對于人類的施舍。對于人類來說,對現有資源的珍惜、保護和合理利用,才是應該盡心去做的,也是唯一能夠做的。
悲痛與教訓值得人們銘記,但真正令人感動的卻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援助。從海嘯發(fā)生日開始,中國的中華慈善總會便專門成立了“援助印度洋海嘯災區(qū)工作領導小組”,緊急布置工作,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捐款。那一張張、一摞摞的匯款單,凝結著中國人民的關切與愛心,捐款金額不分多少都代表了一片心意,滿載著祝福與問候飛越印度洋,送到災區(qū)人民的手中。愛心沒有國界,不論是捐款、義拍還是明星、戲曲名家的義演活動,都以籌集賑災資金為己任,這上千萬元的捐款,不僅代表著國內各界人士對印度洋海嘯本身的關注,更體現出中國人民看重友誼、注重情誼的一片真情。
深切的慰問,溫暖的是災區(qū)人民一度絕望的心情。當恐懼與死亡侵襲著災民們的時候,是來自各國人民的問候和救援,帶給了他們生存的勇氣和希望。《歷史的銘刻》通過一幅幅圖片和一篇篇文字,將他們那一雙雙飽含感激之情的眼睛和發(fā)自內心的笑容,印制在彩色的書頁中,讓救援的人們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希望早已在災民們的心中燃起,未來使災民增添了戰(zhàn)勝困難和絕境的勇氣與信念。中國——印尼友誼村的建立、中華慈善總會和中國紅十字會的熱情出訪,帶去的是中國人民的深切關懷和問候,為災區(qū)的重建家園注入了新的活力。
書中的每張圖片都是現場抓拍,記錄的都是真情實感,圖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張張年幼而天真的笑臉,那個親人葬身在海嘯中的斯里蘭卡男孩兒,那些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讀書學習的災區(qū)孩子,他們在鏡頭前笑得那樣天真無邪,似乎海嘯帶給他們的痛苦漸漸遠去,從他們稚嫩的臉上,人們看到的是渴望和不滅的信念。作者用相機將孩子們的笑臉定格,讓歷史記住他們永遠的微笑與期待。孩子們是未來的希望,他們本應該是屬于快樂的,盡管災難過早地讓他們體驗到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的痛苦,但他們的快樂還是能透過那些可怕的記憶浮現出來。快樂才是他們的天性,孩子們的笑容能帶給人勇氣和力量。
痛苦的的陰影畢竟是暫時的,從災區(qū)人民臉上閃現出來的希望的光輝上,便會感知暫時的困境不能泯滅信念,反倒更增添他們重建家園的迫切心愿。面對痛苦,依然可以微笑,與悲傷相比,微笑才是永遠的,就像作者的長焦鏡頭,捕捉的畫面充滿生命的質感,在那種滿目瘡痍的背景下,依然能夠拍攝出人物的堅毅、剛強和微笑,作者的用心和愛意是顯而易見的,就是要傳遞一種人類共有的信念:戰(zhàn)勝災難,微笑著重建生活,因為愛——讓希望不滅。而歷史,將會是這一切努力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