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建設符合全社會、全人類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節約社會成本、增加收入、減少浪費、促進技術進步、增加經濟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環境的良性發展,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但是,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發展程度不夠。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共同努力,協調工作,才能促進循環經濟建設順利實現。
一、循環經濟的概念與內涵
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遵循生態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是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物質的和諧循環。其中,廢物處理必須體現“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也就是要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使自然資源投入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的經濟發展模式。
對循環經濟本質和內涵的界定可以大致區分為狹義循環經濟和廣義循環經濟。狹義循環經濟概念認為,循環經濟是通過廢棄物或廢舊物資的循環再生利用來發展經濟,也就是利用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舊物資進行循環、利用、再循環、再利用,以至循環不斷的經濟過程;廣義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就是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使所有資源都能不斷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開發和持久利用,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可以看出,廣義循環經濟所指的“用于循環的資源”要比狹義循環經濟所指的寬泛得多,且“循環的方式”也有不同。狹義循環經濟突出廢棄物或廢舊物資的循環再生,是將原來社會生產的開環處連接起來的經濟循環。而廣義循環經濟里已經沒有廢棄物的概念,它強調所有資源應該實現在經濟體系內的循環利用,不僅要求把開環的社會生產閉合起來,即包括狹義循環經濟概念,還要求按照循環利用資源的要求改變整個社會系統,包括技術支撐、生產組織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倫理道德觀念等等,實現經濟、環境、生態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因此,也被稱為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二、中國發展循環經濟勢在必行
循環經濟是以市場驅動為主導的產品工業向以生態規律為準則的綠色工業轉變的一次產業革命。其萌芽狀態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如果人類不合理地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將會使地球走向毀滅。發達國家為提高經濟效益,避免環境污染,以生態理念為基礎,有步驟地重新規劃產業發展,提出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
近年來,循環經濟被正式稱為“促進人類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全新經濟模式,形成一股新經濟的潮流和趨勢。由于這一理論直接關系到許多發展中國家未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因此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一經提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便紛紛表示認同,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社會經濟模式是一種物質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為“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高強度地開采和消費資源以及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質量來實現的。當前,我國煤電油運全面持續緊張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煤炭價格上漲,鐵路車皮緊俏,一些地方拉閘限電,這些多年從未有的現象再次出現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將難以為繼。以2003年為例,我國GDP約占世界GDP的4%,而年鋼材消耗約2.6億噸,占世界的25%;煤炭消耗約15億噸,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約8.2億噸,占世界的50%(也有說是40%)。
正是基于這一原因,最近我國已明確提出:中國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并明確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編制各類規劃。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提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戰略目標及分階段推進計劃。
三、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障礙
第一,在觀念認識方面
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一是對我國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認識不足,缺乏對發展循環經濟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二是對經濟發展和環境間的關系及其矛盾了解和關心不夠;三是對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作用了解不夠、知之甚少。因此,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理論基礎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
第二,在制度及實施機制方面
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價格體系、稅收體系以及財政金融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和部分宏觀產業政策仍是服務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沒有形成適合于循環經濟的制度體系和實施機制。例如我國目前的基本稅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稅基礎上的,2003年增值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為32.5%,接近于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的總和,而消費稅只占5.9%。這種稅制結構實際上是鼓勵多消費、少增值。企業越是節約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須支付更多的增值稅。對于廢舊物利用的企業來說,其原材料價格很低,其產品成本主要是生產過程中的增值構成的,它就必須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稅。顯然,這種稅收制度從根本上制約了循環經濟發展。
第三,在法律法規體系方面
從總體上看,我國還沒有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框架。我國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規定比較原則籠統,可操作性不強;相關法律之間存在著不夠協調、相關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問題,缺乏必要的強制性標準等技術法規。在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缺乏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機制,往往過多照顧部門的意見而沒有采納群眾和專家的合理建議,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實施的后效評估機制。現行有關的環境保護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著力點是末端治理,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污染防治和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第四,缺乏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
目前,我國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術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總體上看,循環經濟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明顯滯后,多數企業還沒有能力開發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技術。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作基礎,包括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雖然我國的廢物和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卻是技術含量低、廢舊物資被降級使用,沒有發揮循環經濟的最佳效應,也沒有與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的有效保證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政策建議
循環經濟建設符合全社會、全人類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節約成本、增加收入、減少浪費、促進技術進步、增加經濟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環境的良性發展,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但是現階段發展循環經濟還沒有得到全社會的普遍接受與實施。這一方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全社會對資源供給的有限性認識不足,過分追求物質產量,忽略了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建設沒有重點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經濟資源,沒有將對環境的損害納入生產成本,使得本應由企業承擔的成本由社會承擔了。同時,還有技術方面的原因,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需要的設備的科技含量較高,在科技發展水平不夠的時候,對廢棄物只能進行簡單處理,不可能進行較高層次的回收利用。由于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國的循環經濟建設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政府在循環經濟建設方面投入很多,但是企業、公眾反應不積極,使得循環經濟發展緩慢。
這也可以通過成本——收益來進行分析。一項循環方案即使在理論、技術上可行,若“成本——效益”指標不如非循環方案,那么在實踐中也難以采用或大規模地采用。由于每個獨立的生產單位都是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生產目標,在社會成本承擔者的劃分不明確的時候,企業生產不用承擔社會成本,減少了其總成本,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因而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不高。因而,對政府來說,不僅需要不斷增加投入來帶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制度建設,明確規定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成本,促使其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量,建立循環經濟建設的微觀基礎。同時,通過立法、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建設,為循環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實現我國循環經濟建設全面發展。
因而,發展循環經濟不是由某個政府部門就能夠完成的,這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共同努力,協調工作,才能促進循環經濟建設的順利實現。為此,必須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
第一,通過政策來引導循環經濟的發展
應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產業政策應強調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環境保護;在投資政策和項目選擇及對投資方向的鼓勵和限制上,要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方向傾斜,對發展循環經濟必需的一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支持。
第二,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制度
確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綜合法和專門法構成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抓緊研究制定《節約能源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等的配套法規,及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規,研究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以經濟的手段減輕污染物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根據地區的發展水平實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提高廢棄物排放的收費標準,加強監管,使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在財務上能夠營利。實施能效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制定科學的生產規程,規范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從源頭把關,預防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第三,大力開發實用技術,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的發展,最終要靠技術進步。加大創新力度,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將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計劃,確立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原則、工具及方法,包括產品生態設計原則與方法、物質流分析方法和供應鏈管理的原理和技術、提高生態效率的經濟技術效益分析原理與方法等;研究開發一批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平臺性和共性技術,諸如信息技術、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產業鏈延長和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生物催化技術、可回收利用生態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以及降低循環利用成本的技術等。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并且把著眼點從單個企業擴大到生態工業園,通過試驗示范,建立一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四,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形成社會共識
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和公眾對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認真組織好節能宣傳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節約宣傳培訓活動,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各項要求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切實加以推進。政府機構應率先垂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開展節約型城市和無浪費企業的創建活動,開展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再生能源利用等試點示范;編制個人節約消費的行為準則和公共場所資源節約公約,推進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節約,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物等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起節約型的社會消費模式。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