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將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
2007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將啟動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與此同時,吉林、江蘇、浙江、北京和河南等地先后揭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序幕。
早在1998年,國務院發文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此次啟動試點的改革范圍,是把“城鎮職工”擴大為“城鎮居民”。顯然,這是擴大城鎮醫保制度覆蓋面的努力。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人士透露,目前的思路是,先把享受不到基本醫療保險的人群逐步納入基本醫保范疇,主要解決大病費用風險,因此對于醫療費用的支付仍要設置一定的門檻。同時,雖然保障程度有限,有關試點仍然會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數據,目前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以大約每年增加1200萬人的速度擴大,但至今仍只有大約1.57億人被納入保障范圍。
——財經
中國企業亟須跨越“藍色壁壘”
中國企業海外市場拓展越來越多地遭遇到種種非關稅壁壘,在與環保相關的綠色壁壘之外,社會責任國際標準認證(SA8000)正成為困擾國內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藍色壁壘”,數以千計的出口企業因此痛失海外訂單。記者獲悉,目前國內通過該項認證的企業只有120多家。專家呼吁,加大勞工權益保護力度已成為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SA8000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第三方認證的國際標準,制定依據是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及世界人權宣言,標準內容涉及童工、強迫勞工、健康與安全、歧視、懲罰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等9個方面的要求,突出強調對藍領工人的權益保障。通過SA8000認證將有助于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實際上,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大型建筑工程競標中,社會責任認證已成為必要條件。
記者了解到,對中國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申請社會責任認證是兩難的選擇,僅最低工資標準一項,就足以令一些加工廠因成本大增而難以為繼。對此,業界專家認為,其實SA8000認證標準應該是企業的基本道德準則,國內企業只有將盈利與員工利益密切結合才能得到持續發展,通過壓榨員工來滿足低水平價格競爭的模式必須盡快摒棄。
——北京日報
土地制度改革:打破一級市場壟斷
政府壟斷一級市場的政策理念只是一種理論模式,很難真正公平地徹底實施,并且土地公共產權的國家激勵機制很容易異化為地方政府的權力尋租機制。因此,有專家建議必須取消地方政府對建設用地市場準入的壟斷,取消對建設用地生產過程的壟斷,取消對土地市場運營所有競爭環節的壟斷或事實上的壟斷。
盡管本輪調控中的系列土地調控政策對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但是,單憑調控政策畢竟解決不了深層次的土地利益調整問題。問題的出路在于對現行土地管理法規進行完善和修改,其核心是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使被征地農民分享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土地增值收益。鑒此,今后的土地制度改革至少應涵蓋以下三點:
首先,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市場。
其次,通過立法形式賦予農民在土地征用和征購過程中與地方政府平等的法律地位。
第三,應開征財產稅。
——中國證券報
房地產業細化政策將陸續出臺
“連續三年的宏觀調控,促成我國房地產業正進入一個轉型期,細化政策將陸續出臺。”這是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在近日新加坡新傳媒集團發起的“中國新加坡房地產融資高峰論壇”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聶梅生認為,這個轉型期首先表現為住宅正從商品向公共產品屬性轉移。在我國房改后的房地產業發展過程中,過分強調住宅的商品屬性,忽略了其公共產品屬性。廉租房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缺位、資金缺位和機構缺位問題,正在對我國的和諧社會形成影響。
其次,住宅的功能從投資向使用轉移。這次的宏觀調控,更加強調住宅的使用功能,90平方米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熱點,是從使用功能來看的,原來的投資功能現在被控制了,投機功能則被打擊了。
再次,住宅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產業轉移。住宅產業是典型的資源消耗型產業,因為我國的土地、水資源、能源等等都已經形成了限制性因素,況且目前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經達到了26平方米,住房的面積性饑渴階段已經緩解,應當更強調住宅的功能質量,給居民提供節能、省地、環保型的住宅。
對于未來的政策走向,聶梅生說,今年政府將加大在社會保障性住房上的投入和力度,中小戶型和中低收入反復出現將是今后的政策導向。她指出,2007年,“國八條”“國十五條”中未細化的政策還會繼續出臺。
——經濟參考報
2006節能降耗目標未完成 專家建議調整能源價格
中國預定的節能降耗目標在“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并未如愿達成。來自國家能源智囊團和國家統計局的信息顯示,2006年GDP能耗至少下降4%的目標無法完成。
中國希望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規劃中完成20%的降耗目標,這意味著平均每年至少要完成4%的任務。但2006年與既定目標拉開了距離,這將給未來4年的目標實現平添壓力。
2月2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在2007年中國能源投資論壇上表示,問題出在了結構性調整不力上。“要實現20%的節能降耗的目標,其中30%~40%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但是有60%~70%需要通過結構性調整來實現。”
在他看來,市場信號比政策更重要,“下一步中國價格信號需要調整,特別是能源資源價格信號的調整已變得十分重要。”周大地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認同此觀點:“中國能源稀缺程度未反映在價格上。價格的扭曲導致供需雙方不能得到準確信號,進而導致消費扭曲。”目前,中國熱量平均的能源價格僅是發達國家能源平均價格的40%。由于能源價格過于便宜,以致傳遞給人一個錯誤信號——能源可以隨便用,造成了對能源的進一步浪費。
據國家統計局透露,中國已著手建立能源統計指標體系、評價考核體系和監測體系,計劃今明兩年內完成,以確保節能降耗工作的推進。同時,其他一些節能降耗的相關配套措施也在加緊完善。
——北京晨報
王夢奎:經濟幾何重心開始北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日前說,全國經濟幾何重心開始北移,東、中、西部和東北四大經濟板塊之間的差距以及東部地區省際發展差距同時呈縮小趨勢,全國由基尼系數反映的省際差距隨之縮小。
王夢奎說,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研究報告,近兩年來,由于中、西部地區能源原材料大省采掘業和關聯產業快速發展,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綜合成本上升和結構調整導致增長速度放緩以及北部沿海地區綜合優勢發展帶來增長加速等原因,我國經濟幾何重心北移。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向。但他也同時指出,這種新的發展趨勢能夠維持多久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目前還不能說明我國區域差距的變化出現“拐點”。考慮到諸多相反作用的因素,從近期來看,我國還難以形成地區差距穩定縮小的態勢。
——中國證券報
吳敬璉:粗放式增長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經濟失衡
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企業高層論壇上表示,由于長期以來采取的粗放增長方式和出口導向政策,我國經濟出現了對內對外兩個失衡:在內部,投資比重過大,而消費需求不足;在外部,雙順差帶來外匯儲備激增,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
吳敬璉說,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國家已經提出好多年,但以投資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長期以來鼓勵出口換取外匯的出口導向政策,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過高,導致資金流動性過剩,資產價格出現通脹趨勢。
吳敬璉說,我國的粗放式增長主要是靠投資驅動。目前我國的投資率已接近50%,每年生產出來的利潤有一半又進入投資領域,而日本當年高增長時投資率也只有25%。吳敬璉說,投資比重過高,導致能源、資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加重,不能持續發展。由于國內需求不足,出口的外貿依存度增大,貿易環境惡化,出現“中國買什么什么就貴,賣什么什么就賤”的畸形現象。
此外,國際收支的失衡進一步增加了我國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
吳敬璉說,我們必須加快增長方式轉換,從西方早期投資為主的粗放發展模式和東亞出口模式,逐步轉換到以技術進步和效益提高為主的增長模式上來,以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上海證券報
雷曼兄弟報告預測央行年內將加息27個基點
日前,雷曼兄弟發布的《2007年經濟展望》報告預計,央行年內將加息27個基點。
在這份報告中,雷曼兄弟預測,2007年中國的實際GDP增長率將從2006年的10.4%減緩至9.6%,但消費者價格通脹率將從1.3%上漲至2.0%,因此,今年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會加息27個基點,以防止實際存款利率低于零。同時,流動性過多的問題可能繼續存在,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有可能年內將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200個基點。此外,雷曼兄弟還預測,今年人民幣匯率將繼續升值,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達到7.50。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