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需要生產服務社會化”,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1991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穩定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后,關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問題的探討從未中斷。社會各界通過研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了解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發現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和發展模式。本文對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作簡要概括。
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
1991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指出,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包括專業經濟技術部門、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其他方面為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所提供的服務。
關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定義。樊亢、戎殿新(1994)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商品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農業生產分工體系和新型市場體系?!敝軙悦贰⑺未浩G(2003)和程富強、張龍(2005)從功能角度,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社會經濟組織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給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各種服務所構成的一個網絡體系。巫繼學(2006)從制度角度分析,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鏈接農產品與市場、農業生產中的市場化服務以及綜合性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機制。學者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不同定義,反映了各自研究視角的不同??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為農業生產提供各種服務的一個系統。
二、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我國的啟示
借鑒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驗,探尋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道路,是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郭翔宇、范亞東(1999)研究發達國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的共同特征,發現發達國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都是由國家、合作社和私人企業或個人組成的,服務主體以合作社為主,并向一體化方向發展。由此,作者提出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應在堅持組織形式多樣化的同時優先發展合作社服務系統,并指出政府不應直接干預非政府部門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內部事務。金兆懷(2002)在《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國外借鑒和基本思路》一文中也指出,“發達國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借鑒之處在于:發揮政府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完善法律體系、降低交易成本和農民獲取農業技術的成本等方面的作用;發展合同制為主的工商業服務體系,并把鄉鎮企業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優先發展以農村合作社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睂O明(2002)在《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經驗借鑒》一文中也提到,“公共農業服務體系的建立是以農業立法為基礎的。美國政府主要通過農業教育、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三個方面進行。而私人公司和合作社在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p>
以上學者都強調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重點在法律制度等方面發揮作用,合作社等民間組織以市場為導向提供主要服務,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日本農協是一個特例。徐祥臨(1995)在《從日本農協的經驗看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日本農協“三位一體”特征,即農協既是合作經濟組織,又是行政輔助機構和政治壓力團體,有效地阻止了工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作者同時提出我國應確立統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行為主體,整合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確保經費來源。
不論是走多樣化的發展道路還是采取服務主體一體化的組織形式,筆者認為,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都應該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模式在我國長期不變的事實和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政府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都成為影響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道路的因素。
三、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對策及發展模式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現狀、問題、對策和發展模式方面。
(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呈現出自己的特征: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的系統化;服務性質的社會化(程富強,張龍,2005)。研究較多的是組織形式問題。鄭文俊、張秀寬(2001)提出由政府興辦的經營性服務組織、由國家技術部門和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的事業型服務組織、與農業生產者處于平等地位的服務組織、與農業生產者聯在一起的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產銷一體化服務組織四種情況。周曉梅、宋春艷(2003)在《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問題初探》中也提出四種組織形式,即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服務組織、國家經濟技術部門的服務組織、聯合體個體的服務組織和鄉鎮企業的龍頭服務組織。蔡加福(2005)在《建立健全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對策思考》指出了八種形式,國家、集體型的服務組織、“公司+協會+農戶”型、“協會+政府部門”型、“協會+事業單位”型、“事業單位+公司+農戶”型、
“服務組織+農戶”型、“農戶+農戶”型和“能人+農戶”型。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體制不順、管理混亂、資金投入不足、服務內容和需求脫節等幾方面。王正強(2000)認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服務層面過窄;服務觸角短,相當一部分服務到鄉鎮未到農村,到村組未到農戶,到干部未到群眾;服務體制不活,各部門間缺乏緊密的利益黏結和合同約束,影響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積極性。袁明珠、劉淑梅(2001)指出服務組織經濟基礎薄弱,積累水平低,資金缺乏;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脫節,忽視產后服務;體制不順,支農資金條塊分割;缺少優良的政策環境。羅開陽(2001)指出服務組織和機構之間缺乏密切合作、有機聯系,服務組織與農民未形成利益共同體;集體服務組織發展滯后。蔡加福(2005)指出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服務供給不足,服務缺乏統一性,特別缺乏農業技術基礎服務;服務體系復雜多樣,結構紊亂;服務內容與農民的需求相差甚遠,服務功能不強;金融和保險服務落后”。程富強、張龍(2005)指出產前服務不能滿足要求,產后服務不配套,農業生產服務系統存在嚴重的問題,信息服務嚴重滯后等問題。
(三)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對策
針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學者提出了發展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對策。主要集中在轉變政府職能、發展合作組織和加強內部管理等方面。
王正強(2000)提出要轉變政府服務組織的職能;強化集體服務組織的作用;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組織;幾級扶持和引導民營服務組織;深化一體化服務。孫永生(2004)提出要創造有利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宏觀環境;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體系內部管理;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強農業內部服務能力;發揮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功能。蔡加福(2005)認為要支持農民自辦、聯辦服務組織;建立健全以區域性合作為主體的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合作社+農戶”的新型農業服務模式;搞好農業保險。程富強、張龍(2005)提出要從現有服務組織中逐步培育主體服務組織,使其在區域中承擔主體服務功能;實行嚴格的崗位責任制,改進管理手段,降低服務成本,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優質、低耗、高效。
(四)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目標模式
針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有學者提出了建設服務體系的模式。蔣永穆(1999)提出在政府有關組織和職能部門的引導和支持下,以某一服務組織為主體,以其他服務組織為補充,形成多樣化相結合的服務體系。鄭文俊、張秀寬(2001)提出了“公司——縣級配送中心——鄉鎮零售連鎖店——農戶”的模式,建議依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農資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結論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與農業生產各部門緊密相聯,為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服務的機制。發達國
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有兩種形式,美國的多元化主體形式和日本的一元化主體形式。兩種不同的組織結構與各國的體制有關。我國的服務主體應該采取怎么的形式,多數學者認為應采取多元化發展的形式。而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說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