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在全球興起。在信息技術革命促進全球產業調整升級的過程中,國際產業轉移的層次也在不斷提高,呈現出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不斷提升的趨勢。
一、國際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情勢在我國的現狀
隨著技術創新進步和擴散速度的加快以及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提高,發達國家不僅繼續將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組裝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且將配套的零部件生產、物流、營銷甚至部分研發活動等也通過項目外包和業務離岸化等方式向外轉移,主要表現在:
(一)加工貿易的繼續發展
發達國家在把資本密集、技術密集、關鍵零部件生產等高附加值部分留在國內的同時,繼續將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組裝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2000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主要是計算機、通訊設備和電子類產品)出口額中,加工貿易產品比例高達88.6%。由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短期內難以占據主要地位,出口企業短期內難以形成自己的全球營銷網絡,就業壓力和勞動力資源優勢使我國發展以勞動密集為特征的加工貿易具有比較優勢,再加上跨國公司將全球生產基地和采購中心加快向中國轉移,因而加工貿易將長期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
(二)項目外包的蓬勃興起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大型跨國公司越來越專注核心業務,而把非核心的生產、營銷、物流等分包給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企業或專業化公司完成。
以IT市場的外包為例,IT業務外包在眾多大型跨國制造企業中業已蔚然成風,愛立信、諾基亞、寶潔和波音等世界500強都已加入外包IT業務的行列。我國IT外包市場真正開始于1998年,根據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中國外包服務業規模還很小。2005年,中國軟件外包出口的總量大約為9.6億美元,僅占全球軟件外包出口總量的2.3%,其他外包服務業的市場份額更小。在生產者服務中,以IT為基本手段的研發和IT本身的設計、研發是我國服務加工貿易的核心。因為在所有服務加工貿易中,IT服務加工貿易的市場量最大,行業涉及面最廣,在我國也具有比較優勢。
(三)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深入開展
隨著世界科技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的開發周期進一步縮短,更新換代愈來愈快,研發成本愈來愈高。以海外研發支出的增加、海外研發機構的迅猛發展和專利的國際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研發全球化是全球新一輪先進生產力轉移的必然趨勢。隨著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不斷加強,受潛在的巨大市場吸引、當地研發成本較低、豐富的人力資源、政府公關的新手段和信息情報站的功能等因素的影響,根據科爾尼的統計預測,跨國公司在今后三年,會進一步將IT、業務處理、聯絡中心、知識管理和分銷物流等職能轉移出去,但這些顯然都不如研發轉移的吸引力來得大。根據科爾尼信心指數的統計結果,在“未來三年最受青睞的研發投資目的地”一項中,中國和印度分別獲得了17%的支持率。2005年,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機構已達600多家。同時,盡管面臨印度和東歐等地的挑戰,我國在吸引研發投資上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這甚至會帶來FDI在中國流動的結構性變化。根據科爾尼的統計預測,未來三年中,在全球離岸業務中,中國的研發和工程項目將占到其吸引的全部業務總量的18%,而在印度這一數字僅為10%。
二、內資企業的具體表現
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達到4159.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7.3%,繼續保持了高增長,同時擴大了自2004年才開始的順差,從40.2億元達到205.4億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占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98年的15.3%上升到了2005年的29.2%。從企業類型看,三資企業是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如圖1所示,三資企業在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從1998年到2005年逐年上升,尤其是外商獨資企業發展迅速,從1998年的近40%上升到了接近七成,這也說明了在高新技術產業中外商獨資化的傾向正在加強。雖然內資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出口的絕對數量在增長,但是比例一直在減少,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屬于內資企業的空間越來越小。

三、內資企業的優劣勢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從成本與專業化水平的角度來看,在目前跨國公司面臨激烈競爭的情況下,許多跨國公司將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業務的培育上,如果內部成本大于外包成本,他們就會把這部分分工外包出去。同時,內外資企業分別獨立從事各自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更具專業化,從而降低成本、提高質量。
2.從產業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產業分為幼小產業、成長產業、成熟產業和衰退產業。在幼小產業階段,由于市場容量小,產品還沒有實現標準化,這個時候跨國公司具有自制傾向;等到了成長和成熟階段,由于產品逐漸實現標準化,國外模仿能力的不斷提升,這時價格的競爭就成為了主要方面。所以,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開始在全球尋求低成本的生產地,這為內資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3.從產業集群與技術外溢的角度來看,基于產業的本地聯系、企業的衍生、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過程和知識外溢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為提升聚集區內企業的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我國目前許多大城市中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這種聚集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4.從轉移情勢的角度來看,當前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進入高潮,跨國公司開始將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向外轉移,這為拓展加工貿易的空間、提升加工貿易的層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比較優勢。
(二)劣勢分析
1.從加工貿易方式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加工貿易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只是低技術水平的一般加工裝配生產規模的擴大,產業關聯度低,產品配套能力差,中間產品國產率不高,需要進口大量的原材料,未能達到利用加工貿易提高產業結構,波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發展的目的。以電子產品為例,生產高附加值的芯片、軟件的美國獲得全世界電子行業60%左右的利潤,生產關鍵性電子器件的日本、韓國等國家獲得20%左右的利潤,而我國等發展中國家從事一般部件生產及裝配工作,只獲得10%左右利潤。
2.從技術存量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設備投資60%依靠進口,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只有39%,由于“技術空心化”,在短時間內實現自身技術的替代幾乎是沒有可能的。我們存在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缺乏自己的營銷網絡,加工貿易附加值低等深層次問題。例如我國的手機產業,很大一部分制造企業以CKD、SKD為主,甚至OEM國外的品牌,大多數國產品牌手機采用國外設計公司提供的參考設計,手機的核心芯片(基帶、射頻芯片)更是絕大多數靠從國外采購。我國目前由于國內軟件市場特別缺少含有高附加值的通用系統軟件、支撐軟件和應用軟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流軟件產品較少,其市場占有率僅占到1/3左右。我國軟件市場的高端產品如系統軟件、數據庫軟件、行業應用管理軟件基本上為國外企業所壟斷,國內企業只在低端產品如殺毒軟件、中文信息處理及部分行業應用等領域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3.從技術增量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根據有關研究報告,2004年,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占世界GDP92%)中位居第24位,處于中等水平。相關資料表明,目前全國大中型企業中71%沒有技術開發機構,2/3沒有技術開發活動。特別是航空設備、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含量產品80%以上尚依賴進口;即便一些國企引進了技術,但是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能力明顯不足。陷入了“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的陷阱。基礎研發費用投入不足是目前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軟肋。大中型企業的研發經費只占銷售額的0.39%,即便高新技術企業也只占0.6%。根據經濟普查的數據,我國僅有一成工業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研發經費只占企業銷售收入的0.56%。根據國際經驗,技術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例在1%以下的企業是難以長期生存的,比例為2%左右的企業僅可以簡單維持,只有比例達到5%的企業才有競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目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企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申請的專利數是中國企業的兩倍。其中計算機類占70%,生物技術類占87.3%,信息類為92.4%,半導體類為90%。顯而易見,跨國公司在高新技術領域已經對中國的專利市場形成壟斷。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事實告訴我們,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要想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只有著力于自主創新。這主要體現在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扶持以及創造良好的風險投資體系,營造良好的自主創新的環境;加強法制建設,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切實維護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轉化等方面。
(二)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建立跨國研發聯盟
內資企業通過合資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收購當地高新技術企業;創辦企業海外研發機構,雇傭當地的高新技術人才;在企業內部發展先進技術,并將新興技術移植國內等多種方式開展國際化經營可以獲取大量的技術資源。同時通過廣泛開展跨國研發戰略聯盟,企業不僅可以互相交換彼此擁有的技術資源和設備,充分借鑒和利用互補性優勢資源,提高創新產品和科技含量,還可以通過分攤技術開發成本而減少單個企業的研發風險,從而實現降低技術開發成本和縮短技術學習時間,實現“市場換技術”策略成功的目的。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