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害怕孤獨,喜歡群居和熱鬧。在不知覺中,人們開始把孤獨視為異端,與孤僻、孤單混同。其實孤獨是人性的另一面,是一種境界。熱熱鬧鬧只營造表面的繁榮,永恒和輝煌往往在孤獨中萌生。魯迅先生的“于無聲處聽驚雷”,說的就是這意思。
羅丹的妙手雕塑的“思想者”是孤獨的。“思想者”象征著寫《神曲》的但丁:強有力的巨人彎腰屈膝地坐著,右手托腮,嘴咬著自己的手,默默凝視著苦難深重的人們。他愛人類,他深懷同情,陷入極大痛苦和永恒的沉思之中。塑像體現了偉大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苦悶。在那冰冷訥澀、不言不語的石頭里,蘊藏著能把石頭捂熱蒸軟的情感。孤獨的思想者追求特立獨行,因而難以受到世俗社會的理解,所以被冷落,甚至被排斥。
有這么一個場面:在佇立著“思想者”的廣場,一群剛從酒吧里出來的“新新人類”,視他為異類,用污言穢語污蔑和羞辱他,揚言要推倒他,另塑一尊歌星偶像來替代他……在只重金錢和享樂的世俗眼光中,在霓虹閃爍,飄著酒味和脂粉香的嘈雜廣場,他的確是孤獨的。在這里,思想、信仰、責任都在銅臭酒氣中化為烏有,化為空虛和無聊。唯有孤獨的思想者默默地站在精神的高處,冷峻地俯視眾生。
孤獨閃現標新立異的靈感,孤獨凝聚深邃趣味的哲理,孤獨透徹物質的本質和規律。
“瓦爾登湖”是一本孤獨的書。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作者是美國作家梭羅,被公認為與孤獨結伴。他一生簡單而馥郁,孤獨而芬芳。孤獨只是外在表象,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卻難以勝數,其作品一個世紀以來擁有無數知音,人們不斷體味著他孤獨的感受,明白可詛咒的孤獨不是四周的環境而是心靈的空虛。梭羅有一顆受過傷的心,但他常常忽視這個傷口的存在,執著地走向自由的境界,以孤獨醫療孤獨,讓自己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抵達崇高和靜謐。
同樣孤獨的中國譯者徐遲,把瓦爾登湖美麗和澄明的月光帶給了中國讀者。在孤獨之中他還寫出了震懾人心的《哥德巴赫猜想》,把同樣孤獨的陳景潤介紹給世界。
以孤獨病弱之軀與世俗挑戰,用生命寫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忍辱負重,使自己在孤獨中獲得了對生命的超越。曹雪芹在“茅椽蓬牖,瓦灶繩床、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孤獨困頓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用心寫出了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人物的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作者哪一個不孤獨?今日乃至后世的輝煌凝結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苦辛和孤獨。走進這些孤獨者的心扉,才能感受他們豐富多彩、充滿博愛的情感世界。
孤獨是一種境界,這境界不是榮耀后的落魄,不是熱鬧后的寂寞,不是求名不得后的抑郁,不是自命清高者的與世隔絕。唯有不媚權貴,恪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摒棄世俗的卑瑣和無聊,才能越過虛無而接近人生真諦。
屈原曾是楚王的本家貴族,官至佐徒(僅次于宰相),但他不愿與貴族腐敗集團同流合污,兩次被放逐,孤獨中用血淚和生命寫《楚辭》,開啟了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的大門。那連續的一百七十二個天問,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大膽懷疑和對傳統觀念堅守與批判精神。他不能見容于當政者,無法實現政治理想和人格抱負。他沒有同路人,也罕見追隨者,生活上孑然一身,事業上獨自跋涉,詩人因此無比痛惜地感嘆道:“國人莫知我兮”,“世混濁而莫與合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連普通百姓對詩人也感到迷惑不解,紛紛勸他隨波逐流,不要自討苦吃。于絕望中,他縱身于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了斷孤獨的一生。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而思想者常常承受著別人所無法理解的痛苦。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鄭板橋面對俗世不肯同流合污,觸犯宦情之大忌,只能孤獨地淡出。中國有良知的文人,總是在歷經宦海沉浮、飽嘗塵囂煩惱之苦后大徹大悟,拋棄功名利祿之念,使心境歸于淡泊自然,在孤獨中涅槃。
享受孤獨難免要放棄常人的生活權利,孤寂地跋涉在高端領地。唯如此,才能高瞻遠矚,迸發深邃的思想火花。“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用了整整四十年的時間寫了《資本論》。馬克思幾十年如一日地勤奮好學,為寫好《資本論》披閱了一千五百多種書。這種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不斷攀登的精神,就是孤獨和寂寞的精神。
毛澤東是一位博學多才、智慧過人的領袖。他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青少年時代就嗜書如命,逝世前兩小時還在看書。一部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他不僅通讀,有的章節還反復閱覽、批注。他藏書六萬余冊,還不斷到處找書讀。僅1974年一年就向北京圖書館借書六百種、一千一百余冊。這種手不釋卷、與書為伴的精神,沒有孤獨的心境是做不到的。
孤獨是一種境界,這境界需要義無反顧的執著。諾貝爾沒有妻兒老小,一生孤獨地傾心于研究、發明和創造,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科學事業。他拒絕吹捧,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當他生命垂危之際,仍念念不忘他的研究。他的遺愿是用全部遺產,設立各項科學獎。他是孤獨的,但他擁有全人類。居里夫人先后獲得各種獎章十六種,名譽頭銜一百個之多,兩次獲諾貝爾獎。她把各種誘惑拒于心屏之外,把皇家的金質獎章給小孩當玩具,始終孤獨地堅守自己的實驗室……
美國東海岸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是一個人口三萬的古樸小鎮,因為有了普林斯頓大學而聞名遐邇。它是美國“常青藤聯盟”大學的三巨頭之一(另兩所大學是哈佛和耶魯),在學術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科學泰斗愛因斯坦就在該校長期執教。納什(John F·Mash)的博弈論動搖了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華羅庚、楊振寧、李政道等著名科學家都在這大學工作過。普林斯頓大學云集了一批世界頂級的科技精英,有世界“數學之都”和“美國政治家搖籃”的稱譽。在這里,沒有繁華和喧鬧,有的只有無邊的寧靜。教授們所享有的,不過是比常人更多的孤獨。當你注意到大師們的樸實無華,眼神里的睿智平和,你就明白,真正的孤獨,不是孤僻,不是孤單,而是出世的大懷抱。
金銀財寶,錦衣玉食,不會給人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只會成為一個人特立獨行的羈絆。在燦若星河的人類發展史上,卓越的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都是在孤獨中“走自己的路”。沒有這樣的境界,他們站不到不勝寒的高處。從這個意義來說,孤獨也可以視為生活的一種品位。
“品位”是一種素質
講品位、趕噱頭正是當下的時尚。時髦的人可以不懂司馬遷、曹雪芹,卻不能不懂歌后影帝和星座,不能不懂明星的癖好;此外,還必須熟悉幾句英文字母,以便嚼口香糖似的掛在嘴邊。當大洋彼岸的西點軍校宣傳展示世界著名的士兵——雷鋒時,國內的一些青年男女卻晃悠著新染的紅黃頭發,講著大舌頭的地方普通話,進出洋名稱的娛樂場所……一些女子在大庭廣眾露出大塊肚皮,骨子里卻透出俗氣。
不諳嚴寒、未經饑餓的年輕一代人中,除了一些勵精圖治者外,不少人不思進取,畏苦避難,自以為是。一些平民卻仿佛出身貴族的紈绔子弟,不能不令人隱憂。廣告上香車美人、華服俊男,秀場的推波助瀾,引領了所謂的品位,一些自詡有品位的人,對求學勵志不屑一顧,只津津樂道做秀、享樂與獵奇,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從太陽鏡上貼大商標,到五彩繽紛的爆炸頭;從文身塑體到出資買名購大獎……將國外淘汰的洋玩意兒拿來裝潢門面,自以為是品位。其實內蘊不濟的人,越是刻意炫耀、故弄玄虛,越顯得庸俗和淺薄。
品位是人的品質、價值的體現,是學識、是氣魄、是人格、是素質,是生活困苦中的樂觀、驚濤駭浪中的堅強、飛黃騰達時的恭謹、滿腹經綸時的謙遜……不在于吃東西用刀叉還是用筷子,不在于知道不知道什么“粉絲”“玉米”,記不記得“圣誕”“情人節”……龍應臺女士說: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
出國旅游是這幾年的時興。敢跨出國門的,兜子里沒有沉甸甸的銀子是不敢奢望的。按照管仲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思路,這些人的修養素質應略勝一籌,可從旅游勝地傳來國人陋習的信息讓人覺得“有錢未必素質高”。作為中國人,沒去過西安,沒登過長城,沒領略六朝古都的風韻,他不在乎;祖國的秀美山川、人杰地靈他沒興趣,仿佛只要邁出國門就有品位了。
世紀初年,被稱為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歌唱家在紫禁城舉辦演唱會。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在一次演唱會上拿走了三百八十萬美元(約合三千零四十萬元人民幣),演唱會最高票價兩千美元(折合一萬六千多元人民幣),我們的主辦者和新聞媒體還認為這是最優惠的。可就在紫禁城演唱會的前一天,“三高”在漢城舉辦的一場演唱會,曲目與紫禁城演唱會基本類似,而漢城奧林匹克運動場的VIP最高票價是二十五萬韓元(約合一千六百元人民幣)。北京的旅行社組團到韓國看“三高”演出,門票、機票、三到四天的游玩加上四星級酒店的住宿,一共才四千多元人民幣,而且演出票座位還相當不錯。由此可見韓國支付的“三高”演出費比我們的“最優惠”要優惠得多。業內人士認為我們被猛“涮”了一把,可有人說“最高的票價是最高的公關禮遇”。媒體引用美國一篇樂評說,“如果你沒有聽過‘三高’,那你肯定住得很遠,遠離文明世界”。“三高”演唱會的電視轉播我看了看,總覺得“三高”離我們中國老百姓太遙遠,親民度還比不上扭秧歌和二人轉,看來我們真的缺少品位,“遠離文明世界”了。
“品位”有著民族的標尺。在全球化網絡時代,平民的、民族的東西更具有特別的美學意蘊,也賦予平庸生活以某種超越性價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惜民族性的東西正逐步消失。情人節的玫瑰花叢使人忘卻了端午節的來歷,肯德基、麥當勞替代了傳統的小吃……熒屏刮起的“韓流”,所表達的主題正是我們曾經有的如今漸次缺失的好東西。2004年中韓發生端午節“申遺”之爭,并以韓方的“端午祭”勝出而塵埃落定。作為三閭大夫故里的我們真應該反思。附庸風雅的人對“品位”的感覺是風度,而普通民眾身臨其境除了受罪,只有說不出的累。熒屏秀場讓一些人過了把癮,但常識性的問題令他們漲紅了臉。在歌手精致的笑容里,在主持人滿場發飆中,我常常找不到感覺。韓國的崛起靠什么?聽聽日本一家企業的總裁對民族精神的評價吧:即使首相從不參拜靖國神社,韓國人也不會買我們的東西;首相天天參拜靖國神社,中國人還是會買我們的東西。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品位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處世的內涵,是素質的積淀。大文豪托爾斯泰夠品位吧,他平時外出總是穿一件寬大的上衣,時常被人當成農夫。他常與沿途流浪的人結伴而行,食宿常在車馬大店或隨便一個什么住處就便解決。如果趕上火車站,他便在三等車廂的候車室內歇歇腳。一次在候車室休息后到月臺上走走,一位太太探身車窗打發他去盥洗間幫她取手提包。托爾斯泰急忙趕去把包取來。老太太遞給他一枚五個戈比作為賞錢。托爾斯泰不慌不忙地接過裝進了口袋。當這位太太得知給她拿包的是托爾斯泰時,驚恐不安,請求原諒,并不好意思地要要回那枚銅錢。托爾斯泰說:“您不用感到不安,您沒做錯什么……這五個戈比是我掙來的,所以我收下了。”
跨越兩個世紀,連接古典和浪漫兩種樂派的音樂巨匠貝多芬,平時穿衣服之不講究尤甚于田間的稻草人。有一次竟被當做流浪漢給抓起來,因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這樣破破爛爛的人竟會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這副軀體竟能容得下純音響世界最奔騰澎湃的靈魂……高品位的人渾身樸實無華,和常人沒有兩樣。只有注意到他們眼神里的睿智平和,神態從容自信才感到非凡的魅力。
人們崇尚高尚的品位,是文明的一種進步。時至今日,社會對品位的認同感也趨于理性。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刻意穿一套時尚便服到火車站接一位出差的戰友,在擁擠的出站口,望見一位老大娘背著兩個大旅行袋跌跌撞撞裹著人流涌出。軍人的使命使我不由自主地上前要幫老人,老人端詳半天,疑惑中把旅行袋拽得更緊。此時一個穿軍裝的小戰士上來說,老奶奶,這旅行袋我幫您拿,大娘二話不說把旅行袋交給了他。從老大娘的眼里我讀懂了老百姓對軍裝的信任。98抗洪,一曲《為了誰》唱響大江南北……
樸素的戰士,粗布的衣衫,“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根本不侈談品位,可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真正有品位的人和普通士兵一樣,都是極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