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是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信訪工作是化解矛盾的平臺,是黨和政府向群眾送溫暖的橋梁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這就告訴我們,現實中出現這樣和那樣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社會是在化解矛盾當中前進的。
我國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不出現矛盾是不可能的。當改革為多數人取得利益的同時,會出現少數人利益受損;在多數人為所得利益歡欣和慶賀的同時,會有少數人出現痛苦和激憤。成功中有失誤,振奮中有憂慮,美好中有丑惡,我們應該給予承認。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利益受到侵害者,或是遭遇執法冤枉者,走進政府部門訴說自身困境、求得問題解決,尋找公平正義乃至爭取正常的生存權利,這恰好說明百姓對黨和政府是充滿信心的,是高度信任的。
國家各級信訪部門的設立,不僅利于了解社會矛盾、聽取群眾意見,而且利于傳遞黨和政府對群眾的關懷,解決群眾的疾苦和困難。從某種意義上講,信訪工作既是洞察社會風云的哨所,也是聯系群眾的紐帶。我們既可以通過信訪找出工作的不足和失誤,又能夠通過信訪發掘貪官和腐敗,利于矛盾的化解,利于社會的和諧。因此,做好信訪工作,特別是在矛盾多發的現實情況下,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截訪、控訪”造成了信訪渠道的梗阻,有違“三個代表”的思想,有違設立信訪部門的初衷
信訪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重視信訪工作,并在地方公安“一把手”開門接訪熱了一陣子之后,群眾信訪不是更加容易了,而是更加艱難了,信訪工作不是更加親民了,而是更加脫離群眾了。最近,媒體刊出《“截訪”現象值得重視》一文,講述了一些地方對上訪進行“截訪”、“控訪”、“盯梢”的事實。有些地方信訪部門會同公安對上訪采取管、壓、卡、阻、截并重點監控的手段,在人民心目中造成極壞影響。
“截訪”、“控訪”的情況,據了解十分普遍,“截訪”的花費是巨大的。有的上訪者剛一上火車,截訪者就乘坐飛機進北京,等火車到達時,截訪人員已經等在車門口。在一些地方,還把“堅決反對越級上訪”的大標語,寫上小村的房墻。我曾經收到過很多群眾來信,一些人的問題已經分別反映過幾十次、幾百次、幾千次都無人回復。江蘇蘇北和蘇中的國企老干部最近報告說,他們本著共產黨人的優良風格,合理合法地進行書信上訪和代表上訪,為了養老金過低和不公平問題發出了成千上萬封人民來信,卻從來沒有收到過任何答復。他們還反映,地方信訪局和公安一起,對他們進行全面監控,竊聽電話、拆查書信。湖北黃石一鄉鎮的同志,甚至連信都寄不出,“給我的信是跑到江西發出的”。由此可見,一些地方的信訪工作真的是發生了嚴重梗阻?選
這種情況使我想到胡錦濤總書記經常告誡我們的一句話,那就是“把發展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溫家寶總理也多次講到要“視個人利益淡如水,視人民利益重如山”。而我們的有關部門和信訪工作,為什么就不能照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去辦呢?芽信訪工作中梗阻有違“三個代表”的思想,更有違設立信訪部門的初衷。
暢通信訪渠道,防止矛盾積累,把百姓作為執政的源泉和根基
我們的很多社會矛盾,解決起來并不困難,只是由于長期的“截訪”、“控訪”,或者是因信訪工作責任不到位,一級轉一級,互相推諉,造成矛盾不僅未能化解,而且日漸沉淀和積累。例如,2005年安徽省公安廳廳長開門接訪后,接待了一個積案13年的殺人案,有兩弟兄13年前被殺后,無人破案,失去兒子的父親從鄉到縣到省,連續上訪13年,苦苦哀求有關部門和信訪機關,都無人管。而在公安廳廳長“開門接訪”后13天便將此案破獲,殺人兇手很快被捉拿歸案。此例表明,一個兩條生命的殺人案,能在積放13年后用13天就被破掉,可見破此案并不是有天大的困難。但是我們的有關部門和信訪機關硬是讓它拖了13年。這一例子足以說明我們有些地方的信訪工作,長期以來失去了對人民的感情和責任。同時也說明很多上訪事件,只要認真去處理,應該是大多都可以解決的。
黑龍江省五常縣本是一個有名的上訪縣,2003年該縣新任縣委書記肖建春上任前的5個月,就有18批群眾到北京上訪,在省、市上訪的不計其數。肖建春上任的第一天,車子就被上訪人堵在馬路上。肖建春面對群眾,想起抗日戰爭時期,百姓跟著共產黨出生入死的場面,又想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于是就沒有對群眾進行驅趕,而是公開了自己手機號碼,請大家等他到職后給他打電話。他上任后,像任長霞那樣,敞開大門進行接訪,有時變上訪為下訪。最后,他們把百姓上訪的案例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得出城、鄉群眾上訪的問題不外各有四方面。在鄉下“一是因群眾負擔反彈,二是因干部作風不廉,三是因百姓只有米吃沒有錢,四是因干部工作方式太簡單”。在城市“一是因職工下崗,二是因老干部無人養,三是因司法結案太勉強,四是因舊城拆遷拆出上訪”。五常縣委、縣政府針對這些上訪問題,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對問題進行排查,整頓了隊伍,清除了貪官,排除了百姓的怨和冤。上訪得到了重視,矛盾得到了化解,促進了社會安定,加速了經濟發展,推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因此,只要正確去對待,認真去工作,做好信訪并不難。不是“截”而是“護”,不是“堵”而是“疏”,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東漢理論家、文學家賈誼講過“故有不可治之吏,而無不可治之民”,廣大百姓是通情達理的,是相信黨和政府的。要搞好信訪工作和促進信訪暢通,關鍵還在于我們有關部門的公仆們,能否把老百姓作為執政黨的根基和源泉。
為了社會穩定,保證信訪暢通,要對“截訪”、“控訪”立即叫停,不得把上訪群眾視為“階級敵人”、“恐怖分子”,更不得對上訪人違法搜查、抄家、變相打壓和非法監控。
要認真貫徹國務院信訪條例,重視信訪工作,展寬信訪渠道,不應壓縮接訪時間,拒信訪人于大門之外,而應關心群眾疾苦,幫助百姓排憂解難。
要對群眾上訪作正確估計,保護弱勢群體利益,要尊重上訪人群,體貼他們苦衷。
要防止在處理上訪中徇私枉法,避免利益驅動,顛倒黑白,反對為肇事人說情,對信訪人施壓,更不得用“惡意討薪”罪名,慫恿欠薪方面的非法行為,打壓工人的合法權益。
要加強信彷監督,信訪單位應對信訪、人訪以及處理意見進行登記,流水記錄應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政府部門公開,并需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信訪結果進行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