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考研政治題第35題如下:
自2002年以來,南京、成都、石家莊等地相繼發生奶農把鮮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據2004年7月15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報道,進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戶奶農也頻頻把鮮奶倒入水溝,有時在一天內倒掉14噸。倒奶那幾天,畜牧獸醫站的工作人員分頭外出,幫助奶農聯系收購鮮奶的企業,但收效甚微。時隔一年,這樣的事件又見諸媒體。2005年8月11日新華網報道,陜西某村十幾家奶農無奈把鮮奶倒進污水溝。為幫助奶農售奶,當地政府聯系了一家公司,收奶價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這樣的低價,該企業后來也不收了。
人們不禁要問: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嗎?
其實,全球年人均奶類消費量為93公斤,中國僅為7.2公斤。奶農倒奶固然與牛奶易變質且不能大量貯存有關,但前幾年一些地方農民一窩蜂地飼養奶牛,鮮奶的供應大量增加。同時,很多企業紛紛介入乳品加工業,有些產品尚未達標上市,消費者不敢購買。當乳品銷路不好時,企業便限量收購鮮奶。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3分)
(2)“倒奶事件”中隱含著什么樣的經濟規律?(3分)
(3)為避免發生類似的“倒奶事件”,你認為地方政府應如何作為?(4分)
(注:如果考生提出的措施符合題意,可酌情給分。)
我想把這些問題變一下:
1、 如今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有沒有“倒奶事件”發生?
2、 奶農寧可把牛奶倒進污水溝也不肯捐贈是什么原因?
3、 “完善市場體系”遠水不解“倒奶”近渴,政府對這種“突發事件”怎樣作為?
然后再來個自問自答:
1、美國、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食品,商家在保質期之前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折,直到賣出去為止,賣不出去的就免費送出去,其他情況以此類推。
2、腦子里沒有捐贈概念,而且牛奶不好保存又容易變質,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捐贈人要負法律責任,不如銷毀來的方便。
3、政府部門必須同慈善機構聯手處理,不能單靠求助企業,因為“商業利益”永遠是一般企業的首選,“社會利益”永遠是所有慈善機構的首選,而慈善宣傳能夠打動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大家一起分擔,最終達到貧困者受益的目的。
同市場上絡繹不絕屢禁不止的有毒食品相比,“倒奶事件”尚處于人道范圍,而在缺吃少穿的貧困者人數可觀、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出現,卻是觸目驚心很不人道,“全球年人均奶類消費量為93公斤,中國僅為7.2公斤”的統計數字出現在考題上,可靠性似乎不必懷疑,在這個懸殊的比例面前還有“倒奶”事件的發生,簡直是可悲可嘆!
僅僅是牛奶么?還有面包、蔬菜等多少食品倒掉?難道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只能到垃圾堆里扒東西吃?我們這么多善良的人們,就拿不出一個分門別類銜接解決的辦法來么?當然這個事情還要靠理性解決,但允許我先在這里“感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