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媒體人,我經常想:面對我們的慈善事業,媒體究竟應該做什么,以及怎樣去實現?畢竟慈善是公共事業,需要公眾的共同參與,而不能僅僅局限在某個個體行為。
鳳凰衛視自成立之日,就以推動慈善事業為己任。一方面我們身體力行——如在印度洋地震海嘯發生后,鳳凰衛視獨立捐款46萬,還與中華慈善總會、世界宣明會合作,設立了鳳凰慈善基金捐款專戶,為海嘯災民獻上146萬元捐款,同時,鳳凰衛視的觀眾共有4483筆匯款456萬元匯到中華慈善總會,體現了海內外華人對印度洋海嘯受災國人民的有力支持;再如,我們后來和中華慈善總會共同創立的“鳳凰慈善關愛基金”,也是為了向社會困難群體開展慈善捐助而搭建的平臺。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意識地利用媒體的力量介入、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如2005年5月,鳳凰衛視在人民大會堂主辦了特奧中國行慈善晚會,將著名影星施瓦辛格、劉德華請來共同參與;2004年參與組織成龍、曾志偉等明星參加賑災義演活動;同時,我們還注意加強欄目方面的建設,如《冷暖人生》欄目,就專門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以獨特的人文視角,深入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和內心世界里面。欄目通過鳳凰衛視的平臺,既展示他們的人生態度、苦難與不屈,又給這些需要救助的人提供全社會的捐助和關愛,讓他們夢想成真。與推廣慈善理想相關的還有《風范大國民》欄目,以及一年一度的鳳凰衛視中華小姐評選和慈善慰問活動,佛教宣傳活動等等。
佛教講,人有三個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就是有錢的出錢,法布施就是你要利用自己手里的權利,或者是你手里的工具,比如媒體人,要利用你的媒體來布施。所以我期望通過這樣一些欄目、一些舉辦來傳播慈善的理念,來帶動我們華語媒體,能夠在中國這片正在越來越富裕的土地上,把慈善這樣一種崇高的道德意識推行開來,在整個社會營造一個樂善好施的氛圍。我相信,做這樣的事情,對當下、對未來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根據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先生在中華慈善文化(無錫)論壇上的發言整理,本刊發表時做了部分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