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民間舞蹈
阿基諾其卡
俄羅斯族民間舞蹈?!鞍⒒Z其卡”即單人跳之意。此舞也可以眾人跳,是居住在新疆伊犁地區的俄羅斯族最喜愛的一種踢踏舞。
每逢喜慶日子,手風琴的歡快節奏把人們帶入“阿基諾其卡”的歡樂之中。人們在廣場上圍成圈,不論男女老少,共同起舞,在同一節奏里表演自己熟悉的舞步,盡力發揮自己的舞技。舞蹈中間時時出現比賽的競技場面,有的小伙子展示自己踢踏舞步的豐富多彩和高超技藝;有的則表現詼諧幽默的矮子步、前踢步及各種跳躍、旋轉等技巧。人們看誰跳得精彩,就齊聲為其喝彩。整個舞蹈場面熱鬧非凡,充分表現出俄羅斯民族熱情、開朗的性格。
黑走馬舞
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漫長的游牧、狩獵生活和自古以來對飛禽的圖騰信仰,為我國新疆境內的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涂上了一層草原文化的神秘色彩。其中尤以“黑走馬舞”在民間流傳最廣,逢年過節,人們便歡聚在草原上,跳起這種傳統的民間舞蹈。
“黑走馬舞”是用迭宕起伏的傳統舞曲(哈薩克語稱“葵比依”)伴奏。舞者和著冬不拉的琴聲,在打擊樂伴奏下,熟練自如地模仿良馬坐騎的走勢、步伐、習性和姿態。舞步多用“馬步”,開胯撇腿,輕松活潑,富有彈性、動律。上身多用“動肩”動作,剛柔并濟,加之雙臂的大幅度舞動和腳下的疾速碎步,似黑馬抖鬃甩尾,在草原上飛奔,表現出哈薩克人對馬的崇敬之情和草原民族粗獷、剽悍的個性。
此外,哈薩克民族還有反映勞動生活的“勞作舞”、“制氈舞”,習俗舞蹈“婚禮舞”、“姑娘追舞”、“叼羊舞”、“摔跤舞”及宗教樂舞“巴克斯—白里克爾”等。
比翼舞
柯爾克孜族民間舞蹈。比翼舞是居住在天山南北的柯爾克孜族人的自娛性民間舞蹈,帶有一定的表演藝術性,深受群眾喜愛。在庫木孜(柯爾克孜族民族樂器)優美旋律的伴奏下,歌手們引吭高歌。男舞者在伴唱聲中起舞,他們張開雙臂,模仿飛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雙腳在草地上輕輕飄動,忽而腳步停止,上身前傾,目光向下搜巡,以表現飛禽敏捷地俯視獵物;忽而隨節奏加快,奔跑起來,不時變換各種舞姿,表現飛禽勇敢滑翔、果斷俯沖,直到獲取獵物后的英姿。豐富的草原生活使舞者模仿飛禽的各種姿態惟妙惟肖,舞蹈氣氛強烈而富有生氣。
恰甫蘇孜
塔吉克族民間舞蹈。塔吉克人把鷹看成山巔的強者、英雄的象征,因此民間流傳著有關鷹的各種民歌和傳說,他們更是把舞蹈的起源與鷹聯系在一起,崇敬鷹、喜愛鷹,吹鷹笛、跳鷹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塔吉克舞蹈在繼承古西域樂舞的傳統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形式主要有恰甫蘇孜、買力斯、拉潑依、刀舞、馬舞等。
恰甫蘇孜,塔吉克語為快速、熟練,這是一種即興表演并帶有競技性的舞蹈,多以雙人對舞為主,即以一組男子為主,也可以兩三組同時進行。近年,男女對舞也比較常見。開始時,在鼓樂伴奏下,先由一名男子表演,然后邀請另一男子同舞。兩人徐展雙臂,如雙鷹盤旋、翱翔,由低到高擰身旋轉,節奏加快,互相追逐嬉戲。表演者可自由進場或退出。最后,曲子在舞蹈能手的競技旋轉中結束。恰甫蘇孜既跳躍、敏捷,又平穩、舒展,一般人是很難掌握的,由于塔吉克族從小就接觸它,所以每逢節慶之日跳舞時,男女老少都能合上節拍,流暢自如。特別是小伙子們,個個神采奕奕,舞動起來,如鷹隼,有著穿云破霧的氣勢,豪邁灑脫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
買力斯
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每逢節慶之日,塔吉克人都會跳起買力斯,如醉如癡。買力斯,塔吉克語意為特定節拍,也是塔吉克音樂5/8拍的節奏名稱。這種舞蹈形式自由,可獨舞,也可雙人或三五人同舞。步法多用“連走步”,以5/8拍中連走四步最為典型,此步法尤為婦女們所喜愛。舞蹈時,舞者一手拉裙,一手扶著披在繡花帽上的紗巾,手腕微挑,平穩前進,含蓄而優美。細碎、勻稱的步伐,輕盈婀娜的體態,像美麗的水禽在湖面泛游,那飄動的服飾猶如一片漣漪。
買力斯的獨特風格,往往表現在樂、舞的交織進行上,其旋律往往在弱拍處開始,腳步要和著節奏的強拍,而手臂、上身姿態又要與旋律的強弱起伏相吻合,從而加大了舞蹈的難度。此外,買力斯也可運用恰甫蘇孜的一些步法與技巧。伴奏樂曲有“白鷹”、“雄鷹”、“罌粟花”等古老民歌。單人表演“白鷹”時,表演者邊唱邊舞,眾人幫唱襯詞為舞蹈助興,很有特色。
馬刀舞
塔塔爾族民間舞蹈。塔塔爾族散居在新疆各地,世代的游牧生活孕育了塔塔爾游牧民族特有的草原文化,其音樂、舞蹈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情。其中馬刀舞是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
馬刀舞為男子舞蹈。表演者手持馬刀,在歡快的節奏中揮刀起舞,舞者雙膝松弛、微彎,動作富于彈性,常見的有騎馬步、錯步、舉刀跳躍、劈刀旋轉等。舞者情緒激昂,英姿颯爽,仿佛揮刀奔馳在茫茫大草原上。
馬刀舞瀟灑、剛毅,頗有古代韃靼武士的風度和氣概,表現出塔塔爾族人民英勇、豪爽的民族精神。其伴奏樂器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沙塔爾、手鼓等。
賽乃姆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它廣泛地流傳于天山南北的城鎮鄉村,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在喜慶佳節、麥西來甫(意為歌舞晚會)以及舉行婚禮和平常親友歡聚時,維族人都要跳賽乃姆。跳賽乃姆時,大家圍坐成圓圈,樂隊聚在一角伴奏,群眾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轉動聽的歌聲為舞者配合渲染氣氛。除演唱群眾熟悉的歌曲外,還用舊曲調即興編新詞,描繪當時的情景,表達大家的歡樂心情。
賽乃姆舞蹈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興表演,和音樂節奏相適應即可??梢蝗霜毼?,也可兩人對舞或三五人同舞。賽乃姆的進行,是隨著音樂節奏由中速逐漸轉快,當音樂舞蹈進入高潮,大家常用熱情奔放的聲音呼喊“凱—那”(“加油啊”之意)或是“巴力卡勒拉”(“妙啊”之意)。這時人聲、鼓樂聲歡騰喧鬧,把火熱的氣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參加者無比激動、興奮。
新疆地域遼闊,由于各地區方言、自然環境、歷史背景和風土人情的差異,使賽乃姆舞蹈又各具不同的風格和色調:南疆賽乃姆明快活潑、深情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北疆賽乃姆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動作瀟灑豪放,輕快利落,不時出現戛然靜止和幽默風趣的小動作;東疆賽乃姆動作穩重,舞者手腕的變化不大,單步較多,個別的地方還吸收了蒙古族舞蹈的動作。
刀郎舞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盛行在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廣為維吾爾族人民所喜愛。
“刀郎”是古代維吾爾族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人們的自稱。他們勇敢剽悍、勤勞樸實,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舉世聞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瑪干的邊緣開出綠洲。直到現在,在麥蓋提、巴楚、阿瓦提等地區,有許多人仍自稱為刀郎人,并把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刀郎。
勤勞勇敢的刀郎人,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還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動作粗獷、具有勞動人民氣質的刀郎舞。關于它所表現的內容,當地流傳著狩獵過程和戰爭過程的不同說法。從那近似挽弓騎射的矯健舞姿和動律特點中,可以隱約看到當年刀郎人艱苦的狩獵生活。
刀郎舞基本上是兩人為一組的對舞形式,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四組動作,最后是競技性的旋轉。跳刀郎舞時總是從散板開始,按照刀郎木卡姆固定的順序跳下來。
夏地亞納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行于新疆各地,南疆最為突出。
夏地亞納,維語意為“歡樂”。每逢年節,維吾爾族勞動人民喜歡聚集在一起,和著嗩吶、鐵鼓的音樂節奏,跳各種民間舞蹈,最后多是跳夏地亞納,以盡情抒發歡樂。
夏地亞納舞蹈形式自由活潑,參加跳舞的人數不限,隊形不固定,動作也不強求一致,根據本人條件和所熟悉的動作,可以自由發揮。舞蹈的基本步伐以小跳步為主,兩腳交換跳起,腳掌輕盈落地。手的動作也比較簡單,一般以兩臂上舉,手掌內外快速抖動的姿態較多。
納孜爾庫姆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源于著名的吐魯番,流行于鄯善、托克遜、哈密等地區。
關于納孜爾庫姆名稱的由來,據民間傳說,“納孜爾”是一個窮苦人的名字,“庫姆”是擊鼓聲。納孜爾庫姆是在婚禮、喜慶節日里最熱鬧的節目,是麥西來甫晚會中最精彩的表演,它多在賽乃姆的后面或吐魯番木卡姆后面舉行。
納孜爾庫姆是男性即興舞蹈,以兩人為一組進行。舞者只跳不唱,由樂隊和伴唱者演唱。表演內容一般與唱詞無關,伴唱只起渲染氣氛的作用。開始和著音樂各自表演,隨著節奏轉快形成高潮后就進入競技性的表演。先是做常見的動作,你高我低,你左我右,配合默契。忽而一人用新的動作難住對方,對方照樣模仿后又創作新的動作予以回敬。圍看的群眾應和著有規律的鼓點,呼喊著:“加根兒窘根兒加”(形容兩個鋼球相碰發出的聲音。這里有“強將相逢,各顯身手”之意)、“阿拉買散嗨” (意為拿不出來)等鼓動性的喊聲給表演者加油助興,并在地上放絹花等物品,讓舞者去取。而他們則大顯身手,力圖用難度大的技巧動作難倒對方,如跪下彎腰反手取物,或俯地背手用嘴叼起,把表演推到最高潮,在群眾的贊嘆呼喊聲中結束。
納孜爾庫姆舞蹈動作的特點是自由、活潑、樂觀、詼諧,不論是即興動作還是競技性表演,都具有這些突出的特色。
薩瑪舞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南疆喀什、莎車一帶。
薩瑪本是一種原始宗教的名稱,古代維吾爾族曾信仰過此教。這種舞蹈是當時向神靈祈求狩獵和農業豐收的活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群眾年節時的集體娛樂活動,后又發展成為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除年節外,一般歡慶場合有時也跳薩瑪。薩瑪舞蹈和音樂還被吸收在十二木卡姆的第三部分和麥西來甫的開頭部分。
跳薩瑪的基本上都是男性,個別地方也有婦女參加,但都是和男性分開跳。 節日里,每當嗩吶隨著鐵鼓節奏的變化,吹奏起鮮明有力的薩瑪曲調,維族群眾便會和著鼓樂跳起富有勞動氣息的薩瑪舞。跳舞的人沿著逆時針方向前進,隨著鼓點的強音起步,場面壯大、激動人心。節奏轉快,鼓聲越發有力,動作也轉為激昂熱烈,很多人開始做薩瑪所特有的連續性跳轉等技巧性動作。這時觀眾和舞者相互呼應,情緒越發激奮,最后在歡騰的齊舞中結束。有時也會反復進行。
鈴鐺舞
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 烏孜別克族是新疆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
鈴鐺舞,是由漢唐的“柘枝舞”發展而來的,烏孜別克人民稱其為“闊恩哥拉克烏蘇里”。其形式多為獨舞,有時也有雙人或多人表演。往往先有一女子在手鼓擊奏后,躍然出場。舞者配戴鈴鐺,昂首挺胸,舒展雙臂,隨手鼓輕快的節奏翩翩起舞。舞蹈動作敏捷,多姿多彩。當舞者隨著節奏快速旋轉時,鈴聲會陣陣作響,鼓聲、鈴聲渾然一體,鼓手與舞者往往同時進行即興表演。此外,舞者表演時講究眼神的運用,以表達各種豐富的情感。
鈴鐺舞是烏孜別克族傳統的自娛性民間舞蹈,具有很強的表演性和較高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