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東北亞經貿合作區域是中國政府為推動中國與東北亞國家經貿往來和合作而采取的一項積極行動,旨在構建中國與東北亞國家互利共贏、交流合作、競爭開放的長期合作平臺。由于東北亞地區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開放度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同,各國實行的經濟改革和發展思路不同,經貿合作水平也不一樣。因此,提高東北亞經貿合作水平的主要途徑有:建立跨國經貿合作區;積極參與東北亞地區次區域經濟合作;加快發展中俄邊境貿易;加大我國東北地區全面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力度等。
關鍵詞:東北亞;經貿合作;經濟圈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3-0121-03
由于東北亞地區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開放度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同,各國實行的經濟改革和發展思路不同,因此,在世界經濟科技全球化、區域化、集團化過程中,東北亞區域相對來說較為落后,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區域各方均認同的、適宜的合作模式及高效運行機制。一般認為東北亞合作模式分為:按合作領域可分為能源合作模式、科技合作先導模式、跨國公司主導型;按合作層次可分為雙邊合作先導型、多邊合作主導型。東北亞區域經濟技術合作機制應由組織、資金、智力、信息、載體等要素構成,其高效運行應以重大項目合作為紐帶,并定期舉辦由官、產、商、學、研各界參加的高峰會議,加強各國的戰略與政策協調等(戚文海等,2006)。這些提法比較新穎,為我們探討東北亞經貿合作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分析。本文擬專門對提高東北亞經貿合作水平作一粗略研討,旨在為政府提供一些對策建議。
一、建立跨國經貿合作區
1.為加快圖們江開發的步伐,發揮琿春在振興東北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應該建立中國琿春—俄羅斯哈桑自由路港區。本著雙方區域面積對等的原則,中俄琿春—哈桑自由路港區,區域總面積為2 600平方公里,中俄雙方各自劃出1 300平方公里進行共同開發建設。具體范圍是:中方為琿春的敬信鎮、琿春市區、琿春邊境合作區、英安鎮、馬川子鄉;俄方為克拉斯基諾、扎魯比諾、斯拉夫揚卡、波謝特地區。近年來,中俄之間政治關系不斷升溫,現已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特別是2001年7月中俄總理在上海會晤,意在加強兩國的經貿聯系,兩國政府對區域經濟合作日益重視。但雙方區域經濟合作一直很不穩定,總體水平不高、不規范。因此,在新的政治經濟形勢下,充分認識中俄之間雙邊合作的巨大潛力,以中俄雙邊合作為龍頭,把今后工作重點放在加強中俄之間的雙邊區域合作上,以此來帶動圖們江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琿春至哈桑的交通十分便利,這些因素都為琿春一哈桑跨國經濟合作區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計劃可用十年左右時間加大力度在兩地進行法律、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建成比較成熟的琿春一哈桑跨國經濟合作區。
2.琿春邊境經濟合作區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位于琿春市區南部。行政區劃面積73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24平方公里,近期開發面積5平方公里。2000年和2001年,國務院又在琿春邊境經濟合作區內批準設立了琿春出口加工區和中俄互市貿易區,從而使合作區成為目前全國唯一集邊境經濟合作區、出口加工區和中俄互市貿易區“三區”一體,具有工業生產、邊境互市、保稅倉庫、商業服務、居住旅游等多功能綜合開發區。羅津、先鋒自由經濟貿易區是朝鮮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具有良好的港口條件,還修建了比較發達的鐵路、公路交通,并相繼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憑借其開放程度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它具備與琿春建立跨國經濟合作區的條件。
3.為了落實中、俄、朝、蒙、韓五國簽署的《關于建立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及東北亞開發協商委員會的協定》,中蒙之間應大力發展雙邊經濟合作,而在二連浩特和扎門烏德建立跨國經濟合作區是提高中蒙經貿合作層次的重要舉措,它對兩國經貿合作與國際經濟合作以及對兩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都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相鄰,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二連浩特和蒙古國的扎門烏德是兩國唯一的鐵路口岸,近年來,通過加快口岸建設,二連浩特口岸已發展成為涉外機構和聯檢機構齊備、各項設施和檢驗手段先進、技術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國家一類口岸。與二連浩特口岸對應的蒙古國扎門烏德口岸,通過近幾年的大力投入和建設,其基礎設施和通關能力也大為提高,并且兩地的風俗習慣相仿,商品結構也具有互補性,為兩地建立跨國經濟合作區提供了可能。因此,中蒙兩國依托二連浩特和扎門烏德口岸,在邊境附近建立跨國經濟合作區的基本條件已具備(王勝今等,2003)。通過雙邊合作推動多邊合作,在中俄、中朝、中蒙建立雙邊及多邊跨國經濟合作區的基礎之上,逐步發展成為“中、俄、朝、日、韓、蒙組織合作體”,從而實現東北亞國家間的整體合作。
二、積極參與東北亞地區次區域經濟合作
為了趕上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的大潮,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北亞地區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卻像雨后春筍一樣快速建立起來。中國也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和推動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及快速發展。迄今為止,中國已經參與積極推動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具有機制性的;第二類是具有論壇性質的;第三類是其他正在進行的,如東北亞區域合作次區域合作。參與和推動這些不同性質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就是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領跑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重大舉措。
1.推動中國與環日本海經濟圈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應以京津聯合為中心,特別是要把天津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和東北亞地區的國際化港口城市。因此,以京津為龍頭,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兩翼,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和建設,使之在經濟上成為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鼎足之勢”的一極,然后共同向內地輻射,帶動全國經濟騰飛(邱敦紅,1994)。放眼未來十年東北亞經濟發展前景,環日本海經濟圈的實質性運作,必將伴隨中日之間國際分工的實質變化而增強。目前,中日兩國的經濟技術合作,正從過去的垂直分工開始走向某種程度的水平分工,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市場對接與利益互補的新型分工模式。這種分工模式的轉變,主要是通過產業互動和擴大貿易的途徑來實現的。中日兩國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已為雙方在更高層次、更廣闊領域實現國際分工提供了保證。只要中日雙邊經濟關系持續、穩定的發展,兩國之間的國際分工格局也將出現更大乃至實質性的變化,從而為東北區域共同發展戰略提供更為廣闊的國際空間,進一步創造出融入世界市場的有利外部條件。
2.促進中國與“泛黃海經濟圈”共同發展。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中,韓國早已具體提出了“環黃海經濟圈”的構想。中國、日本、韓國三個經濟體之間日趨緊密的經濟合作,使泛黃海經濟圈成為亞洲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由于地緣鄰近,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互補性強,是中日韓三方的合作優勢。從世界經濟布局看,日本九州島擁有生產制造業的高水平技術,半導體、生物技術、環境及回收利用方面技術活躍;韓國的環黃海地區則積聚大量半導體、汽車生產技術和人才,尤其是與信息產業相關的技術儲備豐富;中國的泛黃海地區在家用電器、鋼鐵等方面成為全球性生產基地,軟件等高新技術也在快速發展。
三、加快發展中俄邊境貿易
21世紀初,我國面臨著經濟復蘇和發展的中心任務,又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因此,推動中俄兩國包括能源在內的經貿合作、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石油、天然氣合作,對于鞏固和發展中俄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維護地區穩定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中央政府應該站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高度,謀劃和推進中俄邊境貿易。經濟全球化是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而來的,而相鄰兩國特別是邊境地區的經濟貿易合作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我方應該做好預研工作,爭取通過俄羅斯加入WTO的談判,要求俄羅斯增加經貿政策的透明度,為中國企業和產品進入俄羅斯市場提供平等待遇。另外,中國應該根據WTO規則,修訂現有的邊境貿易政策,改變針對邊境小額貿易企業的優惠政策,以特殊經濟區為背景實行優惠政策,邊境貿易在WTO的規則和框架內運行,雙方可以獲得擴大貿易額的均等機會;邊貿主體得到優化,有實力、業績好的企業將脫穎而出;貿易政策放寬,透明度加大有助于杜絕“暗箱”操作;出現貿易糾紛也可以援引WTO條款處理。
2.改善中俄邊境貿易環境,拓寬經貿合作渠道。近幾年來,由于兩國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及所作的巨大努力,中俄兩國的經貿合作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既體現在貿易量的大幅度增加,又體現在合作領域的不斷開闊。但仍有不盡人意之處,主要是兩國的貿易結構是以邊境貿易這種低級原始的方式為主貿易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總之,必須把中俄經貿合作提到戰略高度,從長計議,抓住當前俄羅斯政局穩定、經濟形勢好轉、法律建設趨于完善且在當前與其合作成本較低的機會,調動各方積極性,開拓進取,不斷提高中俄經濟合作水平。
3.利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為振興我國工業注入新的活力。20世紀80年代以后,俄羅斯制定并實施《東部經濟計劃》,同時實施“油氣東向戰略”,開始了第三次油氣開發中心在地域上的東向轉移。這對于發展中的中國工業是一個有利時機。俄羅斯的A.拉齊金早在20世紀90年代的文章中提出,中俄雙邊貿易以外,應該尋找新的技術經濟合作形式。首先,中國東北的工業企業的改造和現代化,可以借助于俄羅斯遠東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其次,俄羅斯早已建議由伊爾庫次克州經赤塔州和布利亞特向中國出口多余的電力。另外,航空運輸和飛機制造業的合作是非常有前景的合作。最后,中國在俄羅斯的投資可以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也可以利用中國在輕工、食品、紡織部門的經驗和成就進行投資。無論如何,中俄雙方的各方面合作為雙方開辟了真正深入東北亞以至整個亞太地區一體化諸過程的現實機會。
真正的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全面展開尚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可以預測,曾經而且正在創造“經濟奇跡”的東北亞國家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一定能找到解決歷史和現實問題的有效方法,以越來越緊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造福于東北亞各國和世界人民。
四、加大我國東北地區全面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力度
1.黑龍江省應大力發揮地緣優勢,努力發展對俄經貿。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在地理上有3 045公里的邊境線,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黑龍江省參與東北亞經濟合作的重點在于俄羅斯遠東地區。首先,發揮地緣優勢,努力發展對俄經貿合作。黑龍江省對俄羅斯經貿合作一度出現下滑的趨勢,但目前該省的對俄經貿方式已轉入按照國際慣例運作的規范化軌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黑龍江省利用其對俄貿易口岸眾多的優勢,已構成水陸空俱全和客貨兼有的口岸群體。其中,黑河和綏芬河市作為國務院批準的邊境開放城市,享有多項優惠政策,正在為辟建跨國自由貿易區創造條件。其次,發展橫向經濟合作,增強本省對外經濟合作的實力。黑龍江省主要是利用森林礦產資源豐富和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的優勢,與國內沿海、內陸的29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個地、市、州、縣建立經濟技術協作關系,特別是吸收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資金、管理和人才,促進本省的資源開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推進本省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最后,進一步加強全方位開放,積極探索黑龍江流域的合作開發,拓展黑龍江與東北亞各國的合作交流。這一設想是對“北開”戰略的發展,即將黑龍江省的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拓展到整個黑龍江流域乃至東北亞地區。通過我國沿黑龍江流域諸省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將與毗鄰國家和地區的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遠東及蒙古的經濟發展相呼應,互為作用、互為影響,推動本省與東北亞經濟的發展。
2.吉林省以琿春開發區為前沿,加強與沿海區域的經貿合作。吉林省提出了實施“面向兩海,構筑兩帶,產業升級,整體升位”的對外發展戰略。首先,以琿春開發區為前沿,開邊通海,發展與東北亞各國的經濟合作。自聯合國UNDP把圖們江地區定為重點開發項目以來,我國提出了“通關、通海、引資、培訓”作為當前實施先導階段的主要目標。吉林省以琿春為重點,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直接腹地,按照基本建設、通關、引資為重點的原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了圖們江地區的開發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其次,發揮吉林省與渤海臨近的地緣優勢,通過渤海地區加強與東南沿海地區的聯系,進而走向亞太(趙傳君,2006)。因此,縮短吉林省與環渤海地區的時空距離,加快經濟對接,也成為其實施開放戰略的一個特點。
3.遼寧省應以大連為龍頭,發展丹東與朝鮮的合作。遼寧省提出了以環渤海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外向發展戰略,即以大連為龍頭,營口、丹東為兩翼,以沈陽中部城市群為腹地,以錦州為窗口的遼西地區的開放,逐步形成“三點一面”的外向型經濟新格局,牽動全省經濟發展。首先,以大連為龍頭再造“北方香港”,推動遼東半島的對外開放。利用20年的時間,把大連建設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的工業基地、商貿、金融、旅游、信息發達的國際化城市,使之成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其次,發揮地緣優勢和經濟互補優勢,發展丹東與朝鮮的經濟合作,進一步推進遼寧省的對外開放。
4.內蒙古應利用本區特有的優勢,實施“全方位、寬領域、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戰略。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我國與周邊國家經貿關系的日益加強,內蒙古自治區提出了“以開放驅動全局”的對外開放戰略,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本區特有的優勢,實施“全方位、寬領域、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戰略,外引內聯,雙向推進,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資金,面向兩個市場,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將內蒙古經濟發展納入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的雙向循環之中,實現內蒙古經濟的快速發展。內蒙古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滯后地區之一,其對外開放戰略按地域劃分為兩部分——向國內其他省區開放和向國外、海外開放。其中,向國內發展與東北三省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參與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是內蒙古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戚文海,等.東北亞經貿合作全方位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王勝今,王風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新構想[J].東北亞論壇,2003(1).
[3] 邱敦紅.東北亞經濟圈與環渤海地區的發展戰略[J].社會科學輯刊,1994(6).
[4] 趙傳君.東北經濟振興與東北亞經貿合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A Study of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Level of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ng in Northeast Asia
ZHU De-gui, JU Zi-yuan
(1.Economy College,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2.History Depart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ng region is the positive action to promote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on among China and other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Its aim is to conceive the flat roof of mutual benefit, intercommunion, competition and opening in Northeast Asia.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iversity, the executable reforming ideas is difference, so this papers deem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multinational collaborating region, participate in the collaboration of hypo-region actively, quicken the China-Russia border's trade, increase the vigour of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Northeast Asia;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on; economic circle
[責任編輯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