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邢臺;鹿城岡;城址;東周時期
【摘要】2006年3~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邢臺市文物管理處組成考古隊,對邢臺鹿城岡城址進行了勘探和試掘,了解了城垣結構和城址范圍。根據城址內外出土遺物,初步認定其時代屬東周時期,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鹿城岡城址位于河北邢臺市南大郭鄉元莊村北(北部居于沙窩村南緣)。地理坐標:N:371304,E:1142703,H:97米。地形屬太行山東麓丘陵與平原混合地帶。城址南距元莊村150米,北距沙窩村200米,北臨一東西向石子路,西接一座廢棄的白灰窯。數條田間道南北向穿城址而過(圖一、二)。
應河北省邢臺市政協名城辦之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邢臺市文物管理處組成考古隊,自2006年3月13日至4月16日,對該城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試掘,茲將工作情況簡報如下。

一、 城址現狀
城垣塌毀嚴重,現存西城垣大部、北城垣西端、南城垣西段,殘高1~7米。南城垣中部偏西有一豁口。西城垣南段外側取土剝落的立面可見清晰的夯層,厚約5~8厘米;局部取土坑穴暴露夯窩,直徑約6~8厘米。城內西南部有一自然岡阜,俗稱“鹿城岡”,地勢最高,遍布爆破取土坑,裸露基巖。北部及東部地勢低洼且較平坦,多為農耕地,廣植棗樹、小麥、棉花等作物。
根據城址保存現狀,我們采用重點區域勘探與局部探溝發掘的方法,共開掘探溝4條,實際發掘面積72平方米。
二、城垣結構
北城垣西端現已因取土形成南北向斷崖,在斷崖內(南)外(北)兩側分別布2×10(編號2006XLT2)和2×7(編號2006XLT1)平方米探溝各一條,以了解城垣結構。在西垣南段內(東)外(西)兩側分別布2×9(編號2006XLT4)和2×10(編號2006XLT3)平方米探溝各一條。現以T1、T4為例將發掘情況報告如下。
1、T1
方向10,發掘面積14平方米。
(1)地層堆積及包含物(西壁)
共劃分為14層(圖三):
第①層:耕土層,灰褐色,質較松軟,厚約10~18厘米。包含有植物根莖、炭屑、磚瓦殘塊等物。普遍分布于T1之中。
第②層:淺紅褐色土層,沙質黏土,顆粒較粗且較硬。深約10~18厘米,厚約0~115厘米。摻雜有植物根莖和較多紅燒土顆粒等;出土物主要為板瓦和筒瓦,紋飾以繩紋為主,少素面。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③層:灰褐色土層,沙質黏土,顆粒較粗且硬。深120~135厘米,厚0~45厘米。較純凈,未見包含物。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④層:淺黃褐色土層,細沙質黏土,顆粒較細,質較松軟。深150~155厘米,厚0~50厘米。雜有小石子,未見任何遺物。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⑤層:黃褐色土層,細沙質黏土,顆粒較細,質較松軟。深175~185厘米,厚0~60厘米。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⑥層:淤土層,為淺黃色與灰褐色條帶狀互層堆積,沙質,極松軟。深215~218厘米,厚0~50厘米。較純凈,未見任何遺物。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⑦層:灰褐色,沙質黏土,顆粒較細,較疏松且硬。深15~225厘米,厚0~55厘米。雜有較多的小石子、植物根莖和紅燒土顆粒。此層堆積較厚,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⑧層:淤土層,為淺黃色與灰褐色條帶狀互層堆積,沙質,極松軟。深225~235厘米,厚0~25厘米。較純凈,未見任何遺物。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⑨層:上層呈淺灰褐色,質較緊密且硬,沙質黏土。下層為深黃色與灰褐色條帶狀互層堆積,沙質,極松軟。深70~255厘米,厚0~65厘米。較純凈,未見任何遺物。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⑩層:黃褐色土層,粉沙質黏土,質較疏松。深215~265厘米,厚5~55厘米。雜有石子和植物根莖,未見任何遺物。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層:灰褐色,質疏松,層表較平整。深185~255厘米,厚0~60厘米。雜有石子、夯土塊和植物根莖,未見任何遺物。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層:黃褐色,沙質黏土,顆粒較細且疏松。深250~255厘米,厚0~20厘米。未見任何遺物。呈坡狀分布于T1北半部。
第層:淺黃褐色土層,質疏松,層表較平整。深260~265厘米,厚0~10厘米。未見任何遺物。分布于T1中部偏南。
第層:灰黑褐色土層,質較緊密,沙質黏土。深265~275厘米,厚10~25厘米。雜有紅燒土顆粒,出土有極少量夾砂和泥質紅陶片,器形不辨,磨蝕度高。本層堆積普遍分布于T1之中。此層下為生土。
第①層系現代農耕活動所致;第②③ 層為自然堆積所致;第⑦⑨⑩為城墻坍塌堆積;第層為當時人類活動與自然力雙重作用形成; 第④⑤⑥⑧層為淤積層。

(2)墻體夯層
共分17層:夯層清晰,薄厚不均(10~25厘米),質地緊密且極硬;夯窩明顯,深淺不一(最淺0.5厘米,最深3厘米,以1厘米者居多),排列無序,系圓形平底獨木夯(直徑6~7厘米)。夯層堆積依次為:①黃褐色,沙質黏土,質極硬;②淺黃褐色;③淺紅褐色,沙質,致密;④紅褐色,沙質,質極硬,內雜石子;⑤淺紅褐色;⑥深黃褐色,雜有小石子;⑦黃褐色,雜有小石子;⑧淺黃褐色,雜有較多的石子;⑨灰褐色;⑩紅褐色,雜紅土塊;灰褐色,雜石子;淺灰褐色;黃褐色;淺灰褐色;灰褐色;淺灰褐色;淺紅褐色 。
通過T1、T2剖面觀察,北城墻底部未發現基槽,底部寬(南北)13.5米,頂部殘寬12.3米,殘高2.9~3.5米,系平地略加修整而起夯,外側底部有夾板痕跡,呈兩級收縮階梯狀,也未發現護坡堆積。
2、T4
正方向,發掘面積18平方米。
(1)地層堆積及包含物(南壁)
共劃分為6層(圖四):
第①層:耕土層,灰褐色,質較松軟,厚約0~20厘米。包含有植物根莖、炭屑等物;出土有塑料紙、磚瓦殘塊等。呈坡狀(東高西底)普遍分布于T4之中。
第②層:淺灰褐色,質較疏松且軟。深0~20厘米,厚0~30厘米。雜有石子,未見出土物。
第③層:灰褐色土層,質較緊密且硬。深32~36厘米,厚0~30厘米。雜有大量紅褐色土塊和石子;出土有大量筒瓦、板瓦殘片,尤以板瓦居多,紋飾有繩紋、素面、弦斷繩紋和網格紋,尤以繩紋居多。本層堆積分布于T4中部偏東。
第④層:紅褐色土層,質較緊密。深30~82厘米,厚24~50厘米。雜有石子、紅土塊、石塊等。其于西墻外延呈坡狀(西部較薄,東部較厚)堆積。
第⑤層:淺灰褐色土層,粗沙質,較疏松。深64~82厘米,厚0~40厘米。雜有小石子。分布于T4中部。
第⑥層:淺紅褐色土層,沙質,顆粒較粗,質較硬。深82~104厘米,厚0~24厘米。雜有紅土塊。分布于T4中部。此層下為生土。
第①層系現代農耕活動所致;第②③④⑤為城墻坍塌堆積;第⑥層為自然堆積。
(2)墻體夯層
共分為22層:夯層清晰,薄厚不均(10~25厘米);夯窩明顯,深淺不一(0.5厘米、1厘米、3厘米,以1厘米者居多),排列無序,系圓形平底獨木夯(直徑6~7厘米)。夯層堆積依次為:①紅褐色,雜有灰褐土塊及大量石子;②灰褐色,雜有較多的石子;③紅褐色,雜有灰褐色呈波浪狀土層及大量石子;④淺紅褐色,雜有兩條灰褐色波浪狀土層及大量石子;⑤紅褐色;⑥淺紅褐色;⑦紅褐色,雜有較寬的灰色砂土帶;⑧紅褐色;⑨灰褐色,雜有顆粒狀分布的紅褐色黏土;⑩淺紅褐色,雜有灰褐色黏土;灰褐色;黃褐色,粗沙質,雜有小石子,出土泥質薄胎灰陶片;淺黃褐色,粉沙質,出土泥質薄胎灰陶片;黃褐色; 深黃褐色;淺黃褐色;淺黃褐色,沙質黏土;深黃褐色;淺黃褐色;黃褐色;灰褐色;淺灰褐色。
(3)墻基夯層
此段墻基發現有基槽,深70 厘米。通過解剖觀察:先下挖不規則基槽,南窄北寬,寬1.3~4米,然后層層夯筑地基,再于其上起墻。夯層清晰,共7層,北半部已被破壞,現存4層,皆為紅褐土,沙質,極硬,薄厚不均(10~25厘米);夯窩明顯,深淺不一(0.5厘米、1厘米、3厘米、4厘米,以1厘米者居多),排列無序,亦系圓形平底獨木夯(直徑6~10厘米)。底部外側有夾板痕跡(呈兩級收縮階梯狀,板寬29厘米,厚10厘米)。墻基為依岡就勢而建,局部則直接坐于基巖之上。
發現西城垣東外沿和西外沿痕跡。東外沿殘高1.6~3.7米,西外沿殘高2~4米,西城垣頂部殘寬7米,底部殘寬13.4米。西垣外側底部也未發現基槽,城墻系平地略加修整而起夯,底部有夾板痕跡(呈兩級收縮階梯狀,板寬6~8厘米,厚40厘米),沒有發現護坡。
另從調查發現,東城垣現存一小段,殘高約0.75米,夯層較明顯,厚約0.10~0.12米。

三、城址范圍
根據城垣保存現狀,采用地面踏查與普探相結合的方式,以GPS定點,先沿南城垣西段向東,依次確定城垣東南角(GPS坐標:0276292/4113010)、東北角(GPS坐標:0275886/4113570)、西北角(GPS坐標:0275295/4113557)及西南角(GPS坐標:0275437/4112940)的相對位置。根據調查及普探結果可知:城址平面略呈不規則形,南垣最長,約805米;西垣次之,約617米;北垣再次之,約591米;東垣最短,約560米。其中南垣、北垣基本呈平直的東西走向,東垣大致呈東南—西北走向,西垣較曲折,約略呈西南—東北走向(見圖二)。
四、出土遺物
主要出于城垣坍塌堆積中,有陶器、銅器和石器三類。陶器有板瓦、筒瓦,銅器為小件青銅鏃,石器為斧。
1、 陶器
筒瓦5 件。標本T4③∶1,泥質灰陶,一端為母口,一端為子口,子口前端平整,子口與瓦身相接處內角呈圓角鈍角狀,瓦身中部略凸,內壁凹凸不平,瓦面近子口端飾數周凸棱,余皆飾繩紋,近母口端繩紋地上有不規則抹紋;長42.4厘米,寬14厘米(圖五,1)。標本T4③∶2,形制同上,瓦面通飾繩紋,近母口處繩紋有抹掉痕;長38.8厘米,寬14厘米(圖五,2)。標本采∶2,泥質灰陶,子口前端較圓鈍,瓦身較平整,瓦內壁粗糙,瓦面近子口端也飾數周凸棱,余皆飾繩紋;長40.8厘米,寬12.8厘米(圖五,3)。
板瓦3件。皆為殘件,泥質灰陶。標本T4③∶4,瓦面飾抹斷繩紋,內壁凹凸不平,瓦頭有凸棱。殘長32厘米,殘寬30厘米,厚1.6厘米(圖六,1)。
半瓦當1件。標本采∶1,殘,半圓形,素面。表面徑14.4厘米,殘長10.4厘米(圖六,3)。
盆口沿1件。標本T3夯④∶1,泥質灰陶,敞口平折沿方唇,頸部飾數周凸棱。殘高6.4厘米(圖六,2)。

2、銅器
鏃8件,出土于西垣外側墻體底部的夾板槽內。可分兩型。
A型三棱狀,斷面呈三角形,脊三條棱即成刃,無外伸之翼,個別三棱底部略出后鋒。標本T3夾板槽∶1,鏃身穿鐵鋌,已銹蝕,殘長3厘米(圖七,1)。
B型圓脊上附三翼,即為三刃,三刃成弧線緩收成前鋒,兩刃之間形成一凹槽。標本T3夾板槽∶7,后鋒殘,殘長2.1厘米(圖七,2)。
3、石器
斧1件。標本T3⑥∶1,亞腰形,表面圓鼓,兩面刃較平直,首端朽蝕嚴重成疙瘩狀。殘高7.6厘米,厚3.2厘米(圖六,4)。
五、初步認識
通過此次勘探和試掘,初步確認了城垣的平面范圍,城址平面不規則,城垣結構簡易,除西垣南段內側發現有不規整的基槽外,余皆于平地板筑起夯建墻。城址內以鹿城岡地勢最高,余均地勢低洼,起伏不大,遠低于城墻基礎。岡阜地表土層下即為基巖,且裸露基巖的坑穴遍布,未見任何遺存。城垣內外側堆積和城垣廢棄或坍塌的堆積中包含物單一,以繩紋筒瓦、板瓦為主,有少量青銅鏃,均為東周時期遺物,筒瓦、板瓦是戰國習見類型,而三棱鏃與邢臺臨城縣柏暢城發現的戰國銅鏃[1]、邯鄲百家村戰國墓[2]及山西長子牛家坡戰國墓[3]等出土的銅鏃相若,據此推測城垣內外或城垣本身存在附屬建筑,其時代應與城垣同為東周時期。在西垣外側墻體夯土層中(T3夯④)發現一件不早于東周時期的泥質灰陶盆口沿殘片,為城垣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城墻夯層中雖也偶見較早期遺存,但晚期遺存中包含有早期遺存在考古發現中屢見不鮮,不足以證明城垣年代。同樣,在城址內外采集的遺物中,也以東周時期的筒瓦、板瓦為主。因此,我們初步認定鹿城岡城址應是一座東周時期的中等規模城址,城址內未發現任何遺存,其性質暫無法推定。
有關鹿城岡筑城的文獻記載多附會傳說,且大同小異,據其認定城址年代、性質尚缺乏說服力,只有在科學有序的考古工作中方能最終廓清城址面貌。因此,我們建議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對該城址實施進一步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附記:參加本次勘探、試掘工作的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趙戰護、佟宇、高建強、徐海峰及本所技工5名,唐山市灤南縣文物管理所李樹偉,邢臺市文物管理處石從枝等。
執筆:徐海峰、高建強、趙戰護、佟宇
繪圖:李樹偉
————————
[1]劉龍啟、李振奇:《河北臨城柏暢城發現戰國兵器》,《文物》1988年3期。
[2]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隊:《河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年12期。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長子牛家坡戰國墓》,《考古學報》1984年4期。
〔責任編輯 :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