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蘭,21歲,原籍北京,現墨爾本大學二年級學生。2002年在澳洲參加“早餐俱樂部”時突發奇想,創建了“小桉樹節約社團”。從此,這個“摳門天才”開始為自然界的能源和生態環境英勇奮戰了。可是,誰又能想到,在節約的同時,她居然闖出了一條金光大道呢!
節約事業從做義工開始
我爸媽都在國家航天航空研究院工作,他們經常出差。2002年3月,由于父母工作的需要,我們全家去了澳洲。從小習慣了吃煎餅、油條的我們,在澳洲有太多的不適應。
我就讀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簡稱UM),妹妹伊敏則在旁邊的附中上初二。
伊敏學校里有個“早餐俱樂部”,是由學校、家長、社會共同參與運作的,學生自愿報名參加,家長自愿付費,不計多少。校方負責管理,人員輪流提前半小時到校準備早餐,還經常會有自愿幫忙的家長及一些社區志愿者到校協助。
周一早晨,我隨同伊敏來到她的學校,百十平米的小餐廳里聚滿了孩子。學校準備的早餐有營養麥片等各種谷類食品以及牛奶、面包、黃油、奶酪,還有各種水果和果汁。我需要做的只是把水果洗干凈,面包切成片,牛奶和麥片等煮沸,等孩子們來吃的時候,把早餐盛好,就這么簡單。
從那之后,我幾乎天天去伊敏學校的“早餐俱樂部”做義工,卻也發現了不少問題。許多孩子吃飯沒有吃完的習慣,總是在盤子里盛下一些,或者遇到不合口味的就干脆丟掉,浪費相當嚴重。要是能在孩子們中間開展一些節約教育就好了,我把想法告訴妹妹,她說現在學校流行俱樂部之類的組織,于是,我提議創辦一個節約社團。
把浪費拒之門外
說干就干,2002年11月1日,“小桉樹節約社團”正式成立。我和伊敏分別在澳洲大學和她所在中學發動社員。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我們的社員才只有十幾名,他們大都是我的同學。而伊敏那邊一個報名的都沒有,我們兩個都范了難。
“早餐俱樂部”的孩子本應是小桉樹社團的首選對象,我們很早就把海報貼到小餐廳里了,為什么遲遲沒有結果呢?招不來社員,節約社團的活動該怎么開展呢!我準備求助媒體或者從其他方面想想辦法。
墨爾本市的公益部門了解情況后,對我大加稱贊,還免費贈送了一些關于節約的道具和印刷品。我組織的小桉樹節約社團一時間在大街小巷熱鬧起來,更讓人高興的是,許多做節能產品的商家也開始與我建立聯系,并打算進一步洽談合作事宜。
這天,我正在忙著收拾孩子們吃東西的一次性盤子和餐具,眼看著初一班一個叫波森的孩子將只吃了兩片的整盤放了黃油的面包片丟掉,就走過去阻止他,波森卻理直氣壯地對我說:“我爸爸每個月都給‘早餐俱樂部’付款的,我扔掉的只是我買過單的食品而已。”
“你吃的食物來自大自然,浪費是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恥行為。地球上的一切可用之物,都屬于自然界的能源,都需要我們人類去保護去珍惜。你的爸爸向學校付款是想讓你吃得安心,而不是叫你糟蹋糧食。你現在扔掉的不只是農民的勞動成果,更是貧窮孩子一天的口糧,這樣做,你會安心嗎?”波森一言不發地聽著我說教。
當我把節約資源的想法告訴總務校長萊爾女士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她委托我全權代辦,我一個大二的學生居然成了這所中學的兼職餐廳主管,并領有一份不菲的薪水,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差事。
隨著節約觀念的深入人心,小桉樹社團的活動也越來越多,為了利益找我來做廣告的私企也越來越多。我和大家商量,決不能為了盈利,就壞了節約社團的名聲,可我們也需要活動經費呀!
幾番調查,從多方面考慮,我和一部分信用度較高的公司簽了廣告合同,他們也答應,在必要時,提供免費的物資贊助。社團有了啟動資金,搞起活動來自然更加得心應手。另外,有一些生產節能產品的商家也找到我,希望在我們宣傳節約的同時,能幫忙賣一些產品,代理還是分銷由我隨便選。
2003年5月,我的“小桉樹節約社團”已經發展到數百人。從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用電開始,幾乎每個周末我們都有宣傳活動,節日里還會開展游行、集會,組織會員外出旅游等活動。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人員的增多,我開始對手下這幫小家伙實施分組管理。
9月,小桉樹社團以十八歲為界,被化為兩大派,成人組和少年組,分別由聰明能干的適齡人來管理。成人組又細分了幾個部,主要負責節約產品的銷售、廣告宣傳策劃、社團物資管理及財務統計。少年組的主要任務是以公益活動為主,在宣傳節約的同時,讓節約產品和廣告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保障。經過這次明智地整調與改革,我的小桉樹節約社團開始大批量地盈利了。僅僅半年時間,已經由一個混雜的社會組織,發展成頗具規模的注冊代理公司,戶頭上竟然也有了十萬元的流動資金,不能不說我是創造了留學生里的一個奇跡。
2004年底,隨著“小桉樹節約社團”實力的再次擴充,不僅墨爾本,其他周邊市縣的居民很多都知道了我的這個組織。市政府也對我們進行了關注,并通過一系列明查暗訪,最后,終于為我這個創始人頒發優秀青年獎章。市委宣傳長官我跟親切坐談,并表示:希望以后墨爾本舉行的節約活動我都能率眾參加。作為生活在墨爾本的一分子,這份義務我是一定要盡的,于是,我爽快地答應了。
將節約進行到底
2004年3月10日,墨爾本市開展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節約公益演出,市有關領導參加并致詞,接近尾聲時,我眼見一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手提內有小半瓶水的礦泉瓶向垃圾箱走去,三步并做兩步行,趕在他丟掉瓶子之前,我制止了他。
“您好,您知道我們今天宣傳的課目是什么嗎?‘節約’,水也是資源的一種。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物質資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特殊資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當我滔滔不絕地將這些大道理講完的時候,周圍響起雷鳴股的掌聲。
不知道什么時候,身邊圍上來很多記者。那個裝樣扔水瓶的紳士當場宣布,“我榮幸地告訴大家,這位來自中國大陸的伊蘭小姐,成為本市兩年一屆的節約大使,并給予兩萬元獎金。”
在一片歡呼聲中,記者當場問我的感受,我的確很意外,便憑心說了。“我不要獎金,把它們送給那些更需要錢的人吧。我來這里的就是呼吁大家節約的,如果你們認可我,就多買幾種節約產品回去。……”
我的話被十幾家電臺直播,一時間小桉樹社團成人組的節能產品賣瘋了,不足一周就接了幾千萬的訂單,連供貨商都缺了貨。與此同時,我也在那一瞬間變為墨爾本的名人。
編輯: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