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辭書在傳承過程中,后出者多兼收前代同類之作,故其前代之訛誤往往會造成一些不應存在的字形、字音或字義被后世辭書收錄,所謂字之偽者。宋以后因印刷術之流行而致辭書規范化工作漸行,然亦因此誤改誤收者亦不免焉。今因敦煌韻書所作而得申辯其原委者數例,分“因聲旁之訛變而望文生音”、“因形旁之訛變而望文生訓”和“因辭書傳抄之訛而將錯就錯”三類論之。
關鍵詞:敦煌;韻書;漢字;辨偽
中圖分類號:G256.3 K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7)03-0098-04
辭書作為工具書,其所收字的形音義無疑要具有一定的典范性,這與一般文獻用例不同,一般文獻用例只有錯訛,而無從論其偽否。然字之作為典范的形音義既定,其因典要而變者可謂之俗,其有違于典要者,自當以偽論之。若《漢語大字》音偽。如此云云,自《說文》所收之9353字(加重文1163字則合計為10516字),至《漢語大字典》的54678字以迄《中華字?!返?6771字,其間雖迭經專家之層層把關,然因千余年之輾轉相因和遞相增補,難免或有字之偽者雜廁其間,因為是偽形偽音或偽義,其無文獻用例必矣,且亦不會產生文獻用例。故于作為典范之辭書而言,是皆應剔而去之者。前修時賢雖未以偽名之,然論者亦夥,得其大者若張涌泉之《漢語俗字叢考》、楊寶忠之《疑難字考釋與研究》等等,今以敦煌韻書為津梁,復舉數例以論之。
一、因聲旁之訛變而望文生音
俗語有云“秀才讀字讀半邊兒”,因為漢字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聲字,故用此法亦多可得其音之仿佛,而學術界不取焉。但于一種特殊現象,即漢字在傳抄過程中,其聲旁發生訛變而失其故蹤,遂致學術界亦不得不用“讀半邊兒”法以定其音,或稱之作“讀隨字改”、“音從字變”及“音隨形變”等等,然究其實,此類音讀實為偽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