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人居住在黃土高原上,厚厚的黃土層孕育出了窯洞這種獨具特色的民居,或依山或平地人工掘出高高的崖面,隨著一口口窯洞的誕生,這就是隴東人理想的棲息之地——地坑莊。然而,高高的崖面若無遮擋,則會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于是,護崖墻便應運而生了。

所謂護崖墻,就是圍在莊崖沿上的一道矮墻,它的誕生完全是出于安全的需要,有了這樣一道小小的矮墻,人、畜、物就不會跌落崖面。并且,崖頂?shù)挠晁膊灰诐B到窯洞的上部,有效地防止了崖面的塌方。從客觀上來看,護崖墻的藝術(shù)效果是增加了崖面的高度,使隴東的地坑莊顯得更加雄偉、氣派,同時,也使崖面的多層次線條布局更加和諧、優(yōu)美。
護崖墻的高度一般1.2~1.5米,厚30~50厘米,長與崖面相等,墻體多用黃土夯筑而成,下寬上窄,收分明顯。護崖墻的功效則在于其頂部的合理處理,一般來說,其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椽筑成后用濕黃土手工堆脊而成,兩面形成光坡,以便于流水;另一種則是用麥草泥抹成平頂,間隔留出水槽。而用土坯扎砌而成的墻體雖不如濕土夯筑的堅固,但若用石灰漿或麥糙細泥將墻外皮抹平,視覺效果則更佳。用土坯扎砌而成的護崖墻,若不講究扎砌方法,墻體的牢固性就會打折扣。一般來說,土坯扎砌普遍使用“一平一頂”或“兩平一立”,再用草泥抹縫,青瓦覆頂,兩邊出檐流水。現(xiàn)在,為了和整座院落風格一致,護崖墻多用磚塊砌成,灰漿勾縫,小青瓦封頂再加筒瓦,墻頭為蜈蚣形或波浪形,在墻的正中和兩角,留出高10~20厘米的方柱頭,拼磚收頂,形似塔狀。半明半暗的護崖墻,通常與房屋的屋脊相接,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在院內(nèi)青菜園地和莊外護莊樹的襯托和掩映之下,給人一種田園般的韻味和享受。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隴東人逐漸走出了窯洞和地坑莊,走進了四合院和樓房,護崖墻慢慢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特別是在建設新農(nóng)村和和諧社會的今天,護崖墻逐漸地成為了隴東人一種永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