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奔放的木卡姆和回王陵、哈密瓜一樣,是哈密文化的象征。
白雪皚皚的天山,純凈的白楊河,無垠的大漠戈壁,至美的胡楊,動人的哈密十二木卡姆為哈密注入了迷人的色彩。

哈密十二木卡姆、青苗麥西來甫是著名而熱烈的歌舞。我們在探古訪幽之際,曾在哈密四堡和五堡領略、欣賞了這些舞蹈的風情。最著名的當數青苗麥西來甫了。
四堡、五堡一帶的歌舞、樂器都具有古老伊州樂的痕跡。因此,當2004年中央電視臺和文化部到哈密攝制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哈密十二木卡姆時,請了當地歌舞團和一些老人搞了一套原汁原味的演出。青苗麥西來甫是哈密維吾爾族喜愛的歌舞形式,原本是在冬春盼豐收時跳的舞蹈,現在,隨著文化的融合,生活節奏的加快,也成為酒酣耳熱之后,在婚典或宴后熱鬧的一種娛樂活動了。
傳統的哈密維吾爾族習俗中對青苗麥西來甫是很講究的,有一定的程序、儀式。在農村,由主辦者拿一把麥種分別種在兩只碗或葫蘆里,待長出幼苗后,邀請親朋鄰居前來參加麥西來甫。活動開始前,用一根紅綢條輕輕縛住青苗,用紅紙剪一對公雞、母雞,面對面插在青苗中間,把去皮爆米花插在野刺上,圍在青苗周圍,象征白雪皚皚。他們把麥苗盤放在一個大盤中間,周圍擺上葡萄干、杏干等九種干果,將整個盤子用薄綢頭巾罩住。樂隊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組織兩三組歌手樂師,備好樂器熱瓦甫、艾捷克、手鼓、揚琴。準備工作就緒后,熱烈的青苗麥西來甫就開始了。由艾捷克和熱瓦甫演奏哈密木卡姆的一個曲子作為開場,然后,樂手們自彈自唱,一曲一曲唱下去。此時,善舞者進入場內起舞,并邀請舞伴,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場面逐步擴大,麥西來甫進入了高潮。同時,歌手放聲歌唱,旋律更加熱烈、奔放,舞動的人們更加狂熱,節奏更快、更有力,舞者們大聲喊著“嗨嗨”,一切煩惱、疲憊一掃而光。

借著高潮,東道主把青苗和裝有其他物品的托盤交給一對男女歌手。這個時候,樂隊停止演奏,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身上。男歌手對大家說:“各位來賓,你們好,托真主的福,上席的請往下席的看,席下的請往席上看,若要說話,請照我的說:寒冬出世的青苗,是春天的先聲,善良人的聚會,迎來了它嫵媚的倩影……快向前吧,接受它吧,我們把鮮花,插在你的鬢間。你要育好這青苗,看護它成長,把培育它的人,切莫遺忘。”
女歌手接著又唱道:“……青苗培育本不易,艱辛全在育苗人,舉辦青苗這節目,本非我意巧安排,要問此話真與假,無假全部是真話,青苗雙手舉過頭,請君歡喜快收下……”接著,男歌手又唱道:“下席的想往上席坐,上席的眼饞盤中餐,三十只鵝來九只羊,準備好了等開張,如花似玉兩淑女,即刻起舞在席間,彈撥爾、沙它爾、熱瓦甫,都它爾、手鼓、艾捷克,樂聲悠悠牽人心,同演一臺麥西來甫,外加瓜子和干果,還有美酒來消遣,但請大家來開懷,萬事皆休歌舞中,大家歡喜盡興歸,我的心事就沒了。”
這時,麥西來甫接近尾聲,全體男女老少都加入了狂歡的隊伍。

麥西來甫結束后,大家前呼后擁,把青苗送到下次舉辦麥西來甫的人家。整整一個冬天,青苗被各家傳遞,輪流依次舉辦麥西來甫,直到枯萎時,再送回最早培育青苗的人家。一個冬天最重要的禮行就算搞完了。
由于四堡、五堡是哈密絲綢之路的出入口,在幾千年的往來中,漢文化在此積淀很深,因此,在這里還有更令人驚異的演出方式:一個是用維漢兩種語言一齊演唱,一種是完全用漢語意譯的演唱。這里許多年紀大的維吾爾老人都會唱這樣一首歌:“昔克牙甫——門關上,契拉克央朵——燈點上,克格孜沙浪——氈鋪上,牙單朵翁——鋪蓋上。”一句維語一句漢語,很有意思。另外就是整首歌曲都用漢語的意譯在唱,那首聞名遐邇的歌曲《哪里來的駱駝客》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唱的:“哪里來的駱駝客,吐魯番來的駱駝客;駱駝跑前馱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花椒胡椒啥價錢?三兩三錢三分半。有錢的老爺炕上坐,沒錢的老爺地上坐。”
這種演唱方式在全疆絕無僅有,地域文化的厚重在哈密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漢維兩種文化的交融把哈密盆地的文化因子激活起來,成為區域文化史上一道獨特的景觀。
相關鏈接:
麥西來甫,維吾爾語中意為“集會”、“聚會”的意思,是維吾爾族人民集取樂、品行教育、聚餐為一體的民間娛樂活動。麥西來甫在新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深受維吾爾族群眾喜愛。活動在每年秋天的黃昏舉行,在主持人的示意下,來賓首先享用豐盛的瓜果飯食,然后便開始歌舞與游戲活動。民間樂隊奏起悠揚舒緩的樂曲,民間歌手引吭高歌,在座的人們便紛紛離座,慢旋輕拂跳起麥西來甫舞。舞蹈的動作形象地表現出維吾爾人民在曠野里群舞、狩獵、狂歡的場面,舞蹈由平穩轉為激烈,忽而旋轉,忽而滑沖,忽而微顫,舞姿富于變化。為了使麥西來甫活動豐富多彩,晚會過程中常常穿插一些小游戲,如敬茶舞、鞭帶舞、對詩、判官司等,使整個麥西來甫活動自始至終充滿歡聲笑語和盎然的情趣。
熱情奔放的哈密麥西來甫中,最具特色的是青苗麥西來甫。青苗麥西來甫是哈密民間最為流行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青苗麥西來甫的形式是:冬季進入農閑時,村里的熱心人不甘寂寞,在葫蘆中種上麥苗,等苗長到十幾厘米后要裝飾一番,插上小道具,還要撒上幾粒爆米花;將這盤麥苗放入一個大托盤,用紅紗巾輕輕蒙在上面,準備上九種干鮮果,宰上一只羔羊,邀來親朋好友、鄰里鄉親來家做客歡聚。人們翩翩起舞,表達著豐收的喜悅,尋找著愛的濃情,跳了一曲又一曲。等大家一曲舞停時,熱情的主人托起盛有青苗的大盤唱著歌并把它交給下次舉辦的人家。就這樣,將青苗傳下去,一直傳到來年諾魯孜節、春播開始。這種青苗麥西來甫至今仍在哈密流傳著。